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王琼 《现代语文》2007,(8):45-47
《水浒全传》(下称"水浒")①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被"字式、"吃"字式、"蒙"字式、"教(叫)"字式、"与"字式、"给"字式等.这些被动句式分属三种不同的类型:"被、吃、蒙"属于第一类,被动标记是由"遭受""蒙受"义的动词演变来的;"教(叫)"属于第二类,被动标记是由使役义动词演变来的;"与、给"属于第三类,被动标记是由给与义动词演变来的.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拿"可以引进工具、处置者。引进处置者的介词"拿"有两个语义来源:一是"持执"义;二是"捉拿"义。在"持执义动词——处置介词"的演变历程中,"拿+N2+V2"式中的N2"可持执——不可持执"的语义转化是演变的关键。在"捉拿义动词——处置介词"的演变历程中,主要动因有两个:一是"拿+N2+V2"式中的N2"位移"因素的消失;二是V2由积极意义动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充当。对于"拿"来说,"执持动词——处置介词"是演变的主要路径,"捉拿动词——处置介词"是演变的次要路径。汉语史上语义相同或相近的动词,演变结果有可能一致,演变路径和致变因素却未必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3.
英汉语中的定位动词在不同的句法构式中都可分别表达动态和静态含义。对英语定位动词的研究认为,此类动词的动作义由状态义转化而来;而传统汉语研究则认为这类动词的状态义是在静态存在句的构式作用下由动作义延伸而来的。然而对汉语定位动词出现的句法结构、表达的事件类型及其内晨语义特点的分析表明汉语定位动词的动作义也是由状态义转化而来的——从而为定位动词可以同时表达动态和静态场景的特殊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可"字"痊愈""程度减轻"义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用例较少,多保存在方言中,这导致部分工具书对其释义出现偏误。通过梳理"可"字这两个义项的使用情况,追溯其来源,认为"可"字"痊愈"义动词本是从"符合、适合"义动词引申而来,并从"痊愈"义动词引申出"病症程度减轻"义动词,进而通过语法化产生"程度减轻"义副词,这一过程与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合"字不仅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用法。"合"的语法化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不及物动词转变为及物动词,再由及物动词向副词和形容词演变,介词的用法当衍生于副词性的"合",连词的"合"当是由介词性质的"合"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6.
结合古汉语具体用例,从词义引申角度,探讨动词"以"的"使令"义来源,说明其由"以"的近引申义"致、送"义进一步抽象而来,存在于兼语式的句法环境中。"使令"义动词"以"与介词"以"在句中较易混淆,对两者特征进行辨析,进一步明确"以""使令"义用法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正>兼语式又称递系式,其特点是:一个句子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同时又兼作后一个动词的主语。兼语后面一般无语音停顿,反映在书面上是不用逗号,属单句类型。古代汉语的兼语式,按其结构可分为如下几种:使令式、命名式、拜封式、推举式、"以……为""以为……"式、"有"字式等。使令式兼语句型在文言中使用频率尤为突出,因此有必要在此钩沉,厘清其基本知识,供方家指正。使令式由古代汉语使动式演变而来,它常以"使、令"等为第一动词,使其动作发出者具有明显的标志。使令式兼语句型,往往能凭使令动词判断出来,有的兼  相似文献   

8.
“为”字被动式产生于战国晚期,表被动的介词“为”由“成为”义的动词“为”语法化而来。在述宾结构“为NN”“为N”结构中,N为名动兼类词,上古汉语名动兼类词的分化使“为NN”“为N”中的N演变为动词,促使“为”由动词语法化为表被动的介词,“为NN”“为N”则由述宾结构演变为“为NV”“为V”被动式。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许多介词的产生,都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果。"照"由"照射"义动词引申为"比照"义动词后,又进一步虚化为介词。介词"照"有作依据介词、时间介词、方向介词、对象介词、比较介词五种用法。"照"的依据介词用法、方向介词用法和比较介词用法来源于动词"照"的"比照"义,"照"的时间介词用法由依据介词"照"虚化而来,"照"的对象介词用法则来源于方向介词"照"的功能扩展。"照"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动因有语义层面的词义扩大及语义感染、句法层面的连动式结构、语用层面的口语交际及方言推动。  相似文献   

10.
"和"作为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主要作为介词和连词使用。作为虚词的"和"是由动词发展而来的。"和"之本义应为"唱和","和"由动词发展为介词,由动词发展为"连带"意义,进而发展为连词,其间经历了两次语法化。  相似文献   

11.
许多不及物实义动词与形容词搭配,构成复合谓语句型。一部分不及物实义动词与形容词搭配构成主动形式被动意义句型。部分及物实义动词与形容词搭配构成固定词组,相当及物动词,其后可接宾语,也可用于被动语态。  相似文献   

12.
在傩戏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傩戏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这种看法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本文认为作为傩戏的一种,傩堂戏就包含着浓重的经济成分。从地方志、相关调查报告以及笔者最新调查获得的资料显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傩堂戏都明显以营利为目的。傩戏与经济(市场)之间是否有关这一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应从各种傩戏类型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往对虚指代词“他”的研究过分侧重从句法结构方面去做分析,那不仅没有真正触摸到问题的实质,而且还对现行的语法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本文运用语言的主观性理论对虚指代词“他”进行了重新分析,认为虚指代词“他”在语句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凸显言者对表达内容中数量词语的主观夸大强调,以加强语势。  相似文献   

14.
邵伟国 《台州学院学报》2005,27(5):29-31,35
英语介词被动句经历了从"直接被动"到介词被动、复杂介词被动和短语介词被动等主要发展阶段.能够使用介词宾语进行被动转换的有介词动词、不及物动词 介词、复杂介词动词和短语介词动词等四种动词形式,它们之间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教”字式是现代北方话中最主要的被动式类型,也是共同语中的一种重要被动式类…型。“教”字式是在汉语被动式的同化作用下由变异的“教”字使役式转化而成,在其形成过程中,阿尔泰语言的被动表示法也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教”字式在中古时期开始萌芽,近古时期取得了迅速发展,使用频率不断提升,语法构成趋向复杂,语义角色不断丰富,生命级别明显降低,语法功能变得多样。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教"的本义、基本义、使役义与被动义的语法化演变过程,指出"教"进入兼语式由二价动词变为三价动词是其使役义产生的基础,探讨了使役义用法中"教"与"交"、"叫"的关系。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其使役义与被动义转化的三个条件,指出在劝诫句中率先出现了"教"的被动义用法,并分析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英语作格动词具有主动形式被动意义特征,是词汇语义句法范畴内讨论的热点问题。就词汇语义性质来说,作格动词属于强动作性使役动词,具有动作自发性,不需要外力作用,不允许增加被动语法标记。然而人们往往错误地将其用于被动语态,这是混淆作格动词与被动词的语义特征的表现。根据词汇语义结构理论,通过对作格动词词汇语义特征的分析,解释作格动词与被动词及其句式的异同,提出作格动词不可用于被动语态主要与其具有被动意义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18.
焦竑是明代南京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文章家、藏书家。他一生除60至70岁在北京为官十年,其余几十年都是在南京度过的。他和当时的许多曲家如陈所闻、汪道昆、梅鼎祚、汪廷讷、王衡、汤显祖、张凤翼、余翘等都有交往。他们在南京进行了大量的戏曲活动。他以在文坛儒林的声望、丰富的藏书、开明的的治学心态,支持了戏曲家的创作和批评,为当时南京的戏曲创作作出了贡献。金陵故都居南北之中,是戏曲声腔、剧种南北传播之要路。他们的交游为我们今天考察明代戏曲活动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论苏轼精神     
苏轼精神具体表现为好学精神、独立精神、爱民精神、创新精神和旷达精神等几个方面,它对我们今天的“先进化,,建设和精神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就像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一样,值得弘扬。  相似文献   

20.
焦循被阮元誉为"扬州通儒",在经、史、子、集等研究方面均有建树,其《剧说》、《花部农谭》等曲学论述,是清代戏曲评论的力作。对焦循戏曲理论主张和价值的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古典戏曲,尤其是花部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