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雪丽 《文教资料》2012,(8):175-176
新课改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进行改革,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转变学习方式,就要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有效改造现有课堂结构,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层面来思考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当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在学科课程之外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其二是在学科课程的课堂上运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思想来开展教学。这两种形式可以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笔者就我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实施体会,探讨一下如何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教育实践与理论共同提出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即研究性学习方式,它能够与新课改理念下的创新思想和素质教育相契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内容进行了规范。为了体现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的价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英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教育的热点,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初三复习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教学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在初三英语复习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笔者结合实践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5.
传统学科教学一贯进行的是一种接受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则是指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学策略,或一门课程。本文探讨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在学习方式、教学策略、课程等三个层面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构建基于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两元互动的生态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旨在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尝试和实践。作以自己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化学教学中的切身体会,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特点及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7.
基于项目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新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它强调学生对真实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实践创新,这与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相吻合.本文比较基于项目的学习与"任务驱动"教学的异同,分析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的优势,并结合实例对教学中的主要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提出"建设学生充分参与和实践的大学课堂"的教学理念,以案例教学为例探讨了在本科层面上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作为语文老师,合理利用研究性学习资源,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去观察生活、研究生活、实践体验,产生表达需要,主动练习表达,可以使研究性学习资源成为习作教学取之不尽的素材库,用之不竭的动力源.下面从实践层面就研究性学习资源在习作教学中的效用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它的理念和特点为成人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突破口。要结合成人学习和教学的特点,发挥在成人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提出成人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体系的构建方略。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一个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发现教学法的核心就是要求学习者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发现的学习。就政治课而言,应用发现教学法进行教学,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培养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能力,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产生于学习者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互动的过程便是学习者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的过程,从而解决问题、适应社会。借鉴情境学习理论,要从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模式的设定、教学环境的创新、教师观念的转变等方面来改革我国成人教学。  相似文献   

13.
参与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此方法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参与式教学的概念及实施参与式教学的条件,然后对女村官培训过程中使用参与式教学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论述了参与式教学将来如何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探究式教学是RICH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该理念重在通过大量研究型学习经历,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研究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使其最终达到探究习惯的养成。探究式教学理念在RICH教学中主要通过学以致用、寓学于用和师生角色与研究者角色的融合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My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oncept of ‘aesthetic learning’ can be helpful for English teachers on two levels. First, it can be a useful identity for English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adopt, based upon my own experiences as a secondary English teacher, creative writer and PhD student. Second, I argue that ‘aesthetic learning’ is an effective and productive way of analysing some of the learning processes that happen in the English teacher’s classroom. In order to arrive at these conclusions, I examine my own creative wri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es from which I extrapolate the notion that we are all ‘aesthetic learners’ in the sense that we learn to appreciate the qualities of the worlds we inhabit, whether these are actual or virtual. Throughout, my own writ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are used to illustrate my argument. In particular, the article seeks to re-position my own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within the context of ‘aesthetic learning’.  相似文献   

16.
王瑞 《海外英语》2012,(9):93-94
主动性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其内涵是促使学生发展其终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而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语言本身,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等方式将仅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扩展性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及其框架设想;重点探讨了如何突破大学英语第一课堂教学局限,努力发掘、拓展第二课堂教学来延伸、补充、加强大学英语第一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语言实践机会。本文提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扩展性教学实践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层次化、自主化的大学英语网络教与学活动;及时、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师课外辅导、答疑以及学习过程监督、检查活动。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扩展性教学各项活动,在实践中体验英语,实践英语,不断提高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学数学教学采用"讲学稿"方式进行授课的优势是先学后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面向全体学生;集体备课,体现优势。在"讲学稿"授课过程中,为实现高效课堂,就要采取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措施。  相似文献   

19.
教学的本质:基于有效教学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鉴于人的生存实践具有本源性、优先性和第一性的特征和学生学习活动是他们最为主要的生存实践活动这一事实,现代教学本质可以认为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特殊的学习活动,是教师促进和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从发展的观点看,随着一个人不断地受教育,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也就越来越变成了学习。及时把握信息时代学校教学任务的这一变化,有助于我们从有效教学的视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notion of “resources” is often framed in an economic sense: money, time, equipment and the like. The authors reconceptualise this notion, situating resources as embedded in curricular frameworks, teacher practice and student experience. This leads them to define resources as “the potential to participate in socio-cultural action” which is illustrate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a series of reflections on the part of the authors, all within the contex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First, they demonstrate that curriculum can be productively thought of as a route mark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that students need in order to enact their role as professional engineers. Thereafter, they show that lecturers bring tacit resources of trust, care, creativity and credibility 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pace, and that these are necessary to overcome the inertia that often resist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 Finally, they reflect on how students’ prior learning experiences can be harnessed as a resourc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o doing, they present resources as tied to sociocultural practices and personal and institutional histories, and encourage others to take up these ideas so as to consider how resources, viewed in the authors’ sense, are valued with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