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认同面临严峻挑战,究其原因可概括为:内涵理念过于高远、传播途径过于官方、传播方式过于显形、传播主体过于懈怠、传播载体过于功利。厘清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认知—认可—认同",有助于提高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教学效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构建起借鉴作用。通过以下路径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凝练教育内容,打造精品红色文化;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文化教育实效;付诸社会实践,提升红色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创造的红色文化,是思政教学宝贵的课程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不是贴标签、喊口号,而是用"红色"浸润学生心灵,增强学生对党的领导必要性的认识,厚植学生家国情怀。需要发挥情感认同的催化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探索思政课教师调动、激发学生情感来促进学生认同红色文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信仰生成机制是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是"感知—认同—信奉"的深入过程。因此,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播红色资源,形成"红色印记",提升信仰认同,对培育青少年的信仰有重要价值。通过挖掘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丰富德育教学资源和手段,实现信仰的认知认同;通过发散红色资源的情感感染力特征,实现信仰的情感认同;通过参观红色场域,创设情境体验,磨砺信仰的意志认同;通过红色实践活动,实现信仰的实践认同。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是国家支配形态正当性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教育可视为公民个体通过文化认同达至国家认同的一种构建方式。国家认同的两张面孔、政治认同的现实挑战和国家认同的文化根基,是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依据。通过指向文化身份认同、关涉文化符号认同以及承载文化价值认同,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三条路径。然而,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成民族歧异和造就内部分裂的温床。重塑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需要坚定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立场,秉承文化公民身份的教育理念,确立"大一统"认同的教育目的,构造国家、民族共同体的教育愿景。  相似文献   

5.
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冀鲁豫边区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边区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进行价值求索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将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推动构筑“大思政课”课堂,可以围绕“四个选择”,强化问题意识,讲清讲透道理;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突出实践导向,进行实地考察;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推动纲要课“入脑入心”,促进红色文化传播。要建设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资源库,打造“云端思政平台”,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助推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视觉的形式重构红色文化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视觉重构理论下探寻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策略,需要对视觉重构与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进行理论分析,认清视觉重构理论下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受到的掣肘,从深挖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视觉元素、建立完善红色文化多模态交互数字馆、积极打造"三微一端"矩阵传播态势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增强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7,(6):46-50
在广西金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中被反复演绎的瑶族黄泥鼓舞体现了审美认同与仪式的一种重要关系,即审美认同可以营造仪式。黄泥鼓舞以其经典舞蹈动作营造了仪式化审美认同现象与审美认同仪式化现象,表征了审美认同与仪式的互动关系:仪式建构审美认同,审美认同也建构仪式。这说明审美认同既是"他律"的,也是"律他"的。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资源。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是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目标的基础。基于高职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认同以及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开展方式的实证调查,从深化文化认知、促进知行统一、提升文化认同、拓展学习时空四个方面出发,提出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本身资源丰富,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储蓄深厚的物质力量和精神价值。高校要落实教学目标,紧抓红色文化,实现红色文化在高校蓬勃发展。文章从红色文化实现民族复兴、落实立德树人、丰富教育内容的必要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目的上的内在联系,以及融入过程中存在的认同困境、教学困境、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困境等方面出发,探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实现路径,促进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10.
京族民歌贯穿于哈节、哈亭、独弦琴和海洋环境等重要民族文化和自然事项,广泛地将京、汉、壮族文化和海洋意象融合、编织共生出海洋文化生态整体;仪式化的意义编织赋予这个整体以基于自我族群身份认同的仪式意义和膜拜价值;通过与独弦琴和海洋生境的对生、互渗其声音又从自我编织的意义结构和海洋生境中穿透、播散出去,避免了沦为僵化意义结构。编织为"张",播散、穿透为"驰",融合衔接"张""弛","一张一弛谓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