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忆在其小说创作中渗透着强烈的空间意识,随着时空的转换与叙述视野的开阔,小说中空间叙述呈现"学校"到"县城"再到"都市"的规律性。通过对王安忆小说空间叙述的分析,论证了其小说中生命意识的成长与空间的转换关系,尤其是女性生命意识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叙述结构和故事内容两个方面对翁贝托·埃科的第四本小说《波多里诺》进行阐释。在叙述结构上,两名叙述者的存在使得故事被分为两重叙述时空,在第一重叙述时空中从叙述者A到尼塞塔再到波多里诺的三重视角转换使得读者的怀疑被悬置,而第二重时空中波多里诺叙事主体这一身份的被剥夺则使得这一时空从自述变成加工过的"虚构"。而在内容处理上,夹在理性世界和"空白"世界之间的"真空"地带的存在使得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被混淆。这独特的"真空"结构打破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契约",破坏了读者在小说中寻求真实的努力,而这正是这本小说独特的文学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长篇小说艺术结构新意恢宏、立体多维.其艺术结构一般呈两种形式:设置宏大的小说结构体系,在其中展开不同时空的大小故事;小说的现实叙述空间与心理叙述空间巧妙融合,构成复合式的叙述艺术结构.小说艺术结构的这些变化,扩大了小说的容量,增强了小说的结构美感和情节的吸引力,强化了小说的哲理性与心理性,显示出优越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唐传奇梦幻小说常呈现出"现实——梦境——现实"的圆转型结构,表现为梦幻时空与现实时空的同时运转与相互影响、谨严的循环构架、圆润流转的结构状态。通过对叙事时空界限的超越、交叉、转换、错位等方式呼应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深层结构中天人之道,解释梦幻小说文本的叙事逻辑。在审美形态上,小说的结尾以"延异"形成叙事意义升华,以"行动元"组成空间构架的完整性,是一种变动不居而又周流六虚,永久处于形成过程中的,与叙事主体共时共存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格非的《望春风》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两部小说都是关于"故乡"之作,这两个创作旨趣上有着共鸣的文本,分别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穿越到了数十年前的中国乡村/拉美乡镇的历史,回复了一个过去的时空。两位作家在小说中传达了他们的洞见,即故乡中人与社会空间的复杂关系,总体上处于一种与当时的社会空间对峙的状态,而人又在这种对峙之中体现其主体性。此外,作家在重构历史之中人与时间关系的过程中,两部作品分别演绎了不同时代下的中国乡村与拉美世界,各处于"新旧代序"与"混顿失序"两种状态。两位作家的"故乡"书写均流露出一种"现实回向",表达了他们对20世纪以来现代工业文明和强权政治带给乡俗世界巨大破坏的重重忧思,以及试图在一个超越性的时空中寻回自我的渴望。  相似文献   

6.
随着文学载体的多样化,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人性的揭示,越来越不满足止于把现实世界作为叙述对象,超现实、扭曲现实成为时尚,幽灵、亡魂等字眼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第七天》的出现似乎也因此没有多大惊艳,在人物塑造、章节构造,叙事内容等方面受到了些质疑。小说中"死无葬身之地"一词按余华所说是整本书的叙述支撑,小说以它为中心叙述了七天的种种"巧合",揭示出"死即是永生"的小说叙述主题。余华以惯常的讽刺手法将荒诞寓于其中,讲述了游魂穿梭在生前与身后的"现实"与"回忆"中,将大量的"真实"放大、堆积,从而模糊了现实与虚幻。  相似文献   

7.
哈代小说中人物居无定所,心灵也一直游离在反抗与顺从之间,是"漂泊"中的小人物.哈代巧妙地运用时间和空间,使人物的"漂泊"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从而增强了人物漂泊的悲剧性.因此,从叙述时空的角度来解读哈代小说中人物的"漂泊",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哈代小说.  相似文献   

8.
刘国欣 《时代教育》2013,(9):146-148,156
可能世界理论是最近十多年出现的一种理论,在中国很少有人探讨,它关照文学艺术与现实之关系。虹影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更具备现实关照性,它巧妙的实践了可能世界理论,这符合自传体小说的体裁特点。这部小说的叙述策略是虚构世界与实在世界有意重合,实在世界的唯一性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与可能世界体验。  相似文献   

9.
徐则臣的文学创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书写总是连接着当前社会的精神血缘,以故事中的人物镜像坦诚剖析自我灵魂。徐则臣的作品大多于故乡"花街"和都市"北京"这两个空间展开,在独特的时空形式中形成了"花街叙事"和"京漂叙事"两大系列。他用一代人成长和漂泊的文学母题叩问着这个时代的精神困境。拒绝失语的"70后"作家群体依附于个人成长经验和对当下生活的现实感受,构筑起属于自己的文学审美世界,完成着对后中国经验的症候式表达。对徐则臣的创作范式进行剖析,恰也可以触及"70后"作家群体的写作伦理。  相似文献   

10.
新感觉派在小说创作中对电影蒙太奇手法的借鉴、吸收,使其创作在时空处理、叙述视点和小说语言等层面上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美学风格。本文从"开麦拉"与叙述角度、剪辑与过渡、蒙太奇与文学修辞以及空间与时间这四个角度的对比中,分析新感觉派(主要是刘呐鸥和穆时英)小说中的电影修辞及这种独特的叙事美学对新感觉派小说风格的意义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