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爱读书了     
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一看见书就讨厌。妈妈为了让我爱读书,就给我买了许多书。可我还是不爱读书。记得有一次,老师让买几本好书看。妈妈带我去买书时,我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未解之谜》和《一千零一夜》这两本书《。世界上最大的未解之谜》里讲了金字塔之谜、UFO之谜、百慕大三角之谜和野人之谜等。《一千零一夜》这本书,我只看了一个故事,就被吸引了。一位著名作家说:多读几遍,还会发现许多新东西。我把这两本书读了很多遍。还有一次,爸爸和妈妈都不在家,我在家闲得没事干,拿起一本《中国典故故事》看。我正看得津津有味时,妈妈却打…  相似文献   

2.
<正>记得郑板桥在七十岁时曾经写过一副书联:霜熟稻粱肥,几村农唱;灯红楼阁迥,一片书声。上联描摹出了秋收之后,农村热闹欢快的场景;下联展示的是,深深的楼院里,家人挑灯夜读的自在闲逸。有收获,有书读,这应该是郑板桥向往的幸福生活吧。读书就是幸福?是的,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情怀;读书,更是一种幸福。你喜欢读书吗?你喜欢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吗?如果你回答是的,那么你就能享受读书的趣味。"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  相似文献   

3.
壮心雅趣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方志敏卧室联)方志敏是著名的革命烈士,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他才华横溢,能文能武,所著《可爱的中国》《清贫》等作品脍炙人口。这副对联,上联境界开阔,气魄雄健,可见壮心;下联情怀幽雅,色彩明亮,可见雅趣。上联写"三爱",下联写"四物",对仗本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4.
庞中书 《成才之路》2010,(20):M0003-M0003
这副对联很怪。初一看,怎么上联和下联完全相同,都是八个字:好读书时不好读书。这能叫对联吗?仔细品味,这真是一副绝妙对联。多亏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想出这么一副好联,送给天下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5.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名为自居易祠。自居易祠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弹流水一弹月”,下联是“半入江风半入云”(板书对联)。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写的一首诗《琵琶行》(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6.
我的童年     
我是六岁启蒙的;家里请的老师;第一部书是读的《龙文鞭影》。只记得这是一部四字一句的韵文史事书籍——关于它,我现在已经不记得其他的内容了。老师大概是一个举人。我记得,他在夏天里,是穿着一件细竹管编成的汗褂。背不出书来,打手心的事情,大概是有——不过现在我是已经忘记了。只记得,有一次,那是读完了《龙文鞭影》  相似文献   

7.
苏东坡是宋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书香门第.年少时.在父亲教诲下.就勤奋好学.小小年纪竟然达到出口成章的地步。因此常受到别人的称赞。时间久了.苏东坡渐渐地骄傲起来。为了表示自己博学多才.他在大门口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识遍天下字”.下联是“读尽人间书”。  相似文献   

8.
读书与人格: 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秆新生竹,直似儿孙。 清代画家郑板桥爱画竹,他写给子女的对联也和竹子有关。上联一语双关,指出读书一方面可做精神食粮,一方面可赖以谋生;下联则寄厚望于子女,希望他们像竹子那样虚心而正直。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写了很多对联,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联,至今还被人们所赞颂。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先生撰写并悬挂在自己办公室里的一副对联。上联抒发了自己为民谋利,赤胆忠心,全心全意的坦荡情怀。下联表露出自己大公无私,不置家产,鞠躬尽瘁的坚定信念。他的一生实践证明,他不愧是一位捧着心献给人民的教育家。从野人生活出发,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写联自励清代蒲松龄少时读书也很用功,可是考功名却屡试不中。于是他放弃了科举成名之路,决心自学成才。为激励自己,他写下了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胜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后,他发愤读书,多方向人请教,广泛搜集素材,终于写成《聊斋志异》一书,成为我国  相似文献   

11.
<正>钱钟重书做读书笔记的功夫是一绝。他的笔记本很厚,是普通练习本的4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他每读一书,必做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钱钟重书的夫人杨绛在《钱钟重书手稿集》的序言中曾详细叙述过他做笔记的方法。她记得,钱钟重书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那里的图书概不外借,书上也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学生们去读书,只能携带笔记本和铅笔,边读边记。"钟重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有很多互记钟上外文  相似文献   

12.
鲁迅、茅盾先生读书很有计划,他们读书很广很深。我读书大都是从兴趣出发,喜欢的书就反复读,不喜欢的书就大致读一读。回想起来,我年轻读书时最受影响的是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从红学家来说,《红楼梦》中有许多道理,但我当时是看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第一次读这本书我先看到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他们怎样来往,又怎样分开,怎样生气。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些描写也很吸引我。林黛玉的葬花词我当时不大懂,可  相似文献   

13.
谈起读书,我有一种悲哀。记得年少时,只要一有空,就会捧起书,常常看到忘记自己,完全沉醉其中。各种书对我都有强烈的吸引力,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捧着《水浒传》时的欣喜,我一口气读了三小时还不忍释卷。现在想来,那真是一种幸福。沉浸在书中的我是那么单纯,那么快乐。  相似文献   

14.
能读是福     
姜维群 《教师博览》2004,(11):49-49
读书是家门之幸,是个人之福。千金能买良驹宝马.但买不来想读书的心气儿。中国有句俗话,畜不过三代。为什么说殷富之家过不了三代?因为从第二代就开始享受了,吃喝嫖赌挥霍,谁去读书?“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副对联大户人家都刻在大门上,出来进去让人去读去想去咂滋味.惟有“诗书”能把家业传下去。这是有先例的。中国近代大学梁启超很崇拜清代名臣曾国藩,认为他是教育子女的典范,甚至编录了一本《曾正公嘉言钞》以教育儿女。梁启超告诫子女:“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梁本人一生苦读勤写,虽仅活了56岁,但述有一千多万言,至于他读  相似文献   

15.
名家书话     
凡名家,无不博览群书,融会贯通,对读书有着切身体验。所以他们谈书论文,妙语连珠,值得人们玩味。培根在《论读书》中谈到:“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须要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些书只须要知道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这是智者的读书法,比这更好,更切实的读书经验,大概不多。法国作家阿兰在《读书之乐》中写道:“我发现有不少读者跟我一样,读  相似文献   

16.
书山乱叠     
“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总相思”。这是近日在《中国书画报》上读到的已故书法家林散之的一幅行书对联。对散之先生的书法之妙我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觉得好,特别触动我心者是这幅读书联语的意蕴,尤其是那句上联“书似青山常乱叠”,说到我等读书人、爱书人的心里了。读书人、爱书人,所多的就是书,所重的也是书。用“书山”形容,虽属夸张,却毫不为过。架上是书,案头是书,枕畔是书,床底、厕间、箱箱柜柜到处是书,一排排,一摞摞,一堆堆,真个是“书山乱叠”。唯营构如此的环境氛围,才好读书,才好恣情率意地读,无拘无束地读…  相似文献   

17.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给我写过一封信,问我读什么书才是读好书。说明他已经在好好读书了,而且对读书有了选择的考虑。这是很可贵的。  相似文献   

18.
趣话楹联     
师:前段时间,我到咱们学校听经典诵读课,你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非常愉快,十分开心。我把那天同学们背诵经典的场面写了一副对联。请看上联(课件出示),一起读。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负荆请罪》,故事人物性格鲜明。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编撰对联,评述人物。学生兴趣高涨,课堂上不仅有精彩的对联,更有精彩的对话。片断一:交流描写蔺相如的对联生:“唇枪舌剑斗秦王,宽容大度让廉颇。”对待秦王,寸步不让,而对廉颇,一让再让,蔺相如这样做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所以我这副对联的横批是“一心为国”。(朱莹)生:我写的下联与朱莹一样,但上联是“机智果断救赵王”,横批是“胆气大胸怀广”。生:我写的与他们差不多,上联是“针锋相对与秦王斗”,下联是“宽容大度把廉颇让”,横批“忠心为国”。…  相似文献   

20.
黄维舟 《师道》2023,(5):53-55
<正>父亲是个读书人,他有一个木制书箱,但里面没有多少书。回想起来,在他为数不多的那些书中,有一套五卷本的《毛泽东选集》,用红色塑料封套做封面,很厚实,是他参加什么活动得的奖品。在他生活的年代,获得这么一件奖品,应该是很光荣的事吧。箱子里有一本封面都磨损了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体竖排。小时候,我只看了前面几个章节就没耐心再看下去了。那些字,连蒙带猜还是读不顺溜,渐渐地败了我读书的兴致。父亲还有读书时留下的一本《文学》,里面有许多好看的文章,吸引我常带在身边反复读,也算是给少年的我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