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文献分析法等分析体育课程从传统到改革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型。主要结论:文化价值维度全面化;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更加人性化;重视体育课程从理论走向实践。建议:转变理念,以人为本,确立终身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从生理、心理、社会三重维度,将体育课程目标落实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要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加大体育课程的灵活性;降低政府行政部门在体育课程改革当中的影响力;继续与教育改革接轨,促使教育改革推动体育课程改革;提升学术团体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推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构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3个核心环节都面临着新的价值选择.体育课程设计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本位、学科本位与学生本位的有机融合.体育课程实施要以“健康第一”为航向标,做到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及创生取向的有机结合.体育课程评价要全面落实发展性评价理念,体现体育课程评价促进课程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及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的课程发展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人文体育观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文体育观的角度审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认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生的最大转变是从生物体育观转向人文体育观,即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健身性、休闲娱乐性,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休闲的现代健身方法和理念;培养学生主体和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能够适应日益多样化、全球化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4.
张细谦 《体育学刊》2007,14(4):6-10
从不同层面分析,体育课程实施可分为宏观策略、中观策略和微观策略。从宏观层面看,我国体育课程的实施应该在继续坚持自上而下策略和忠实取向主流地位的基础上,适当发挥其它策略和价值取向的补充作用;从中观层面看,要强调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体能发展与技能提高方面的实际效果,要注重同时发挥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从微观层面看,要关注各地区、各学校课程情境的差异,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体育教师面对不同授课对象时,价值取向对课程决策的影响。教育价值取向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在体育课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期望是什么?为什么教师重视这些目标?学生对项目目标和期望的理解程度如何?数据收集来源于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以及价值取向问卷量表,数据分析运用持续比较的方式进行。研究结果:教师的价值取向对课程决定有着紧密联系。高校教师不同价值取向,对课程决策的影响因授课对象不同而不同。文章最后运用动态系统理论阐述价值观对课程决策过程的影响,将教育系统置于生态环境中,价值取向成为其中的一个吸引因子。价值取向在课程决策中所扮演的角色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降低或增强。  相似文献   

6.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和职业劳动中“发展”与“补偿”的理论,认为高职体育课程应该着重从发展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和学生个性发展价值取向两个方面着手,形成以体育课程教学为主,课外、校外相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从国家与地方、社会与人的需求、体育课程本身特有的功能等几个方面研究我国体育课程制度的变迁。从宏观方面把握我国体育课程变革的路径,即各个要素所体现的身体性、社会性、人文精神性的变迁。认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制度的改革呈现出外源性路径、内源性路径、过渡性路径、课程要素平衡发展路径、本土化路径五个路径形态;这五个路径呈现出互补性特征。提出学校体育价值取向从被动转向人文自主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高校新生运动群体自我价值感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高校新生运动群体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家庭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人际价值感、道德价值感方面存在差异;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心理价值感,社会取向的心理价值感、家庭价值感方面存在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取向的心理价值感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所谓课程的价值取向,指的是人们对课程价值的抉择倾向,这种倾向受多元因素影响,它涉及一定的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信仰和哲学观念、个体对社会及儿童发展的认识等等,因此课程的价值取向也是多元的。一般来说,人们对课程的价值取向所做的较笼统  相似文献   

10.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尝试在健美教学中 ,就学生对健美课的态度、学生对健美课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学习期望 ,以及学生的就业趋向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大多数学生对于健美课的价值认知水平较高 ,并喜爱此课程 ;大部分同学的健美课学习方式比较被动 ;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多种教学手段与形式 ;学生们普遍有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任课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些特点 ,将素质教育融入健美教学中 ,建立新的健美教育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