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音乐留痕     
很难说清楚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音乐,钟爱哪位歌手。喜欢音乐,只是希望汲取音乐中最感人的部分,或说是因生活的平凡而爱上了音乐。音乐的痕迹如日记一般,记载了我这些年的起起伏伏,悲欢离合。三年前,当快离开校园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名为《我这四年的生活状态》的文字。很可惜,在从天津回上海的迁徙中,稿子遗落在我的宿舍里,和四年的大学生活一起作了古!那篇文章记录了大学四年的音乐感受,从《爱如潮水》的初情萌动到《铿锵玫瑰》的坚贞不屈,从《我想我是海》的孤独迷茫到《幸福》的真爱不渝。人生感悟不同,音乐就不同。毕业后,…  相似文献   

2.
蓝海琼 《中学文科》2009,(10):19-19
我第一次把音乐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是用乐器配合授课的,内容是抒情性很浓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具是一把吉他,两首改了歌名的歌曲《让我再看你一眼,阿妈妮》和《祝你一路顺风,子弟兵》。这篇文章除了记叙段落外,前后及中间穿插了很多抒情段落。整节课,我都安排在唱读中进行,以抒情段落为主,由一个学生朗读到两个学生朗读,到小组朗读,到全班朗读,在朗读中感情得以升华。朗读到情深处,吉他声响起,首先是老师的歌声《让我再看你一眼,阿妈妮》,接着是学生的歌声《祝你一路顺风,子弟兵》。  相似文献   

3.
古人对“音乐”概念的理解有广义、狭义之分,萧统对《文选》“音乐”赋的分类采用的是广义的理解,他的这种理解是受《礼记》和《周礼》的影响。萧统的音乐观,从微观上看,他对音乐有微词;从宏观上看,他是很重视音乐的。他积极的音乐观表现在: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注意音乐的娱乐养志作用,好尚“清音”。《文选》为音乐赋立类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与萧统对乐与礼的关系和功能的认识有关,二是与乐舞繁盛的历史、现实及乐舞赋的大量出现有关,三是受汉晋音乐类赋归类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你对音乐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有人会说:我喜欢音乐,它很悦耳。也有人会说:我不喜欢古典音乐,它不好听。还有人会说:我喜欢听摇滚音乐……总之,每个人的回答是不尽相同的。为什么人们对音乐的喜好如此千差万别呢?首先,要弄懂音乐是什么。《词海》是这样解释的:音乐是艺术的一种,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音乐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美学概论》上又说:音乐是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作为物质手段,表现人的审美感受,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这两种解释都说到了"音乐形象",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对音  相似文献   

5.
李忠金 《学语文》2005,(5):22-22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第12课是说明文《这个世界的音乐》,作者是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托马斯·刘易斯。我认为,这篇文章入选教材有不妥之处。《这个世界的音乐》一文中,“这个世界的音乐”是指动物们发出的动听的声音,它们有节奏、有规律。在作者看来,这些声音之所以称之为音乐,是因  相似文献   

6.
对于在语教材中选入王蒙的《在声音的世界里》、刘鹗的《绝唱》等作品,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因为它们在学和音乐这两种影响最广泛的艺术门类之间架上了彩虹桥。当代中学生虽然对音乐(主要是通俗歌曲)很“发烧”,但对于音乐的鉴赏、感悟和描写能力还相当欠缺,综合音乐素质并不乐观,王蒙等作家的这类作品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极好教材。  相似文献   

7.
弱智儿童由于智商低,感知迟钝,分辨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造成所学的概念或技能很容易忘掉,给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音乐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是分科教学,我打破这一模式,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课堂中.我以《金色的秋天》为列谈谈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新读写》2009,(7):93-94
音乐的力量非常神奇,它就叩击人的心扉,触摸人的灵魂,与人的精神融合,这是两篇文章共同的话题。所不同的是,《秋天的音乐》抒写由画面、音乐和灵魂三者融为一体的特殊感受,作者驾驭着描写对象,自由地飞驰着想象,文学如行云流水,处处洋溢着诗情。《渗透灵魂的音乐》则集中描写了自己是如何与三毛的《橄榄树》神交的,文字朴实,感情真挚。  相似文献   

9.
曹婉婷 《考试周刊》2010,(17):43-46
电影《刘三姐》是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也是我国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之所以广泛传唱.其主要原因是它蕴涵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特色。本文主要从歌曲的旋律、音乐形象和歌词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影《刘三姐》的歌曲音乐特点。通过这篇文章,透视出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充满着热情真挚、追求幸福的性格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朋友送我一本书,它静静地躺在我的案头。奶黄色的封面上,《李岚清音乐笔谈》的标题伴着红白相间的印文,以其醒目的色彩时常跳入我的眼帘。作为副总理的李岚清,对于音乐,正如其自序中所说,是一位“非音乐专业的音乐爱好者”,那么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他又是怎样来阐发他对音乐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11.
樊国娟 《教师》2013,(33):57-57
这是一节三年级的音乐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欣赏歌曲《哆来咪》,它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于是,我就给学生介绍了音乐片《音乐之声》的故事情节,还利用课件播放了影片片段和影片中的几首插曲。动听的故事、精彩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深深抓住了学生的心,也抓住了我的心。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力量。在以前,我并不认为音乐的力量有如此之大,可是,一堂课后,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三年级的音乐欣赏课《小白菜》,一开课,我就用极富情感的语言讲到:"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爱,有妈妈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可是,有位女孩却没有了妈妈,孤苦伶仃地过着受人虐待的生活。这位女孩就是小白菜,她是多么的思  相似文献   

13.
开学后,翻看杂志,一篇《对当前音乐课堂中常见现象的思考》的文章令我看了之后很有感触。文章从某种角度透视了一些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新课标过程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十大崭新的音乐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我们责无旁贷。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采用"音乐擂台"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是贯彻《音乐课程标准》,促进音乐教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看江南、吟江南、唱江南、舞江南、赏江南。"这是我校一位音乐教师执教歌曲《忆江南》的五个教学环节。听赏这节音乐课,感受词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我深深体会到"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江南美是一种神韵,更是一种文化。课堂上孩子们完全被这种文化感染,他们用动情的歌声、优美的舞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对白居易的词《忆江南》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一种营养品,如果哪一天没有音符在跳动,就像是天空中没有了阳光,鸟儿没有了翅膀。——题记朋友说她喜欢在音乐里飞翔,我又何尝不是呢?总静静地,跟着音乐吹起的柔柔的风,飞过一座座山峰,到一个世外桃源,独自欢乐,很舒适,很安详,不带一点儿的烦恼与不安。不会用钢琴弹奏出让人振奋的《黄河》协奏曲,也会用二胡拉出让人心碎的《二泉映月》,但我仍然爱  相似文献   

17.
感谢音乐     
下午上课,当我宣布这节音乐欣赏课因音乐教室停电而没法上时,学生们都很失望,他们也跟着我无奈地叹了口气。看着学生失望的眼神,想着他们对音乐的渴望,我瞬间有一种幸福的感觉。突然一句话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喜欢当音乐老师!”  相似文献   

18.
山西民间音乐因受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风俗等因素影响,具有鲜明的地方音乐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闹元宵》是由鲍元恺先生创作的整部《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作品中的一首,该曲是以两首山西民间音乐为创作素材,以此改编的手风琴重奏曲《闹元宵》将民间音乐元素与手风琴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仅使大众了解了手风琴这一西洋乐器,看它是如何演奏出民间音乐的韵味和意境;而且让世界各地的演奏者,通过聆听到来自中国传承着民族文化精神的音乐,同时感受到山西民间音乐独有的民族色彩和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在国内音乐学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其著作《乐话》和《音乐通论》中,在其创作的著名歌曲《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中,在其音乐表演和研究音乐社会功能的成就中都体现出极具表现主义思想的音乐美学观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青主将音乐看作是一种独立的艺术、灵魂的艺术,不仅在当时是不可多闻的声音,直到今天仍有它积极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音乐教学应该给学生带来快乐,使每个学生都受到音乐的鼓舞。所以,音乐课应该是美好的,是一种享受,师生都应该是快乐的。我每次上完课都在反思:这节音乐课我觉得快乐吗?学生感到快乐了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我进行了以下的探索,现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