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蒋磊 《新闻界》2001,(4):42-42
“轻薄为文”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一首绝句,其诗开头两句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为文”,就是指写文章;“轻薄为文”则是指写文章时,作者态度不严肃认真,轻浮,不庄重。这是一种极坏的文风。当年,一些轻浮文人不负责任地写文章讥笑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初唐四杰”,而且当时浮艳之风盛行,因此杜甫写下《戏为六绝句》,予以了针锋相对地批判。且不管当年杜甫写诗批判效果如何,作为一种不好的文风,却谬种流传,至今尚存影响,在新闻作品中,也是屡见不鲜:其一,讲大话。作者写作时信口…  相似文献   

2.
柳亚子《论诗六绝句》中,论及晚清倡变法维新之先进、创“新派诗”的著名诗人黄遵宪时,用“时流竞说黄公度”一语,盛赞其诗。何为“新派诗”?因晚清弥漫诗坛皆仿古之气,无关社会现实。有感于此,黄遵宪“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遂摒旧时文人叹老嗟卑之小我,国事、天下事,事事入诗,并自命“新派诗”。  相似文献   

3.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苏轼有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可见“眼”的重要性。消息也有它的眼,这就是新闻眼,即新闻标题。新闻眼是一条新闻中必不可少的、最关键的要素。它是最能体现新闻主题与思想的标题。梁衡在夜班看稿,常发现已上了大样的稿子还没有眼睛——  相似文献   

4.
最近从友人处提到了一本《千家诗》。这本诗选我儿时只看见过,却没有读过.这次我从头至尾浏览了一遍,发现有署名司马光的一首绝句《客中初夏》,其末句云:“惟有葵花向日倾,”我一下发蒙了.前些日子我还在《闲话》中说宋人不可能看见向日葵。司马光的诗不是要打我的耳光么?急忙找来《四部丛刊》的影印绍兴本《温国文正司马光文集》,一查,没有发现这首诗。我就怀疑它是明  相似文献   

5.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苏轼有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可见“眼”的重要性。消息也有它的眼,这就是新闻眼.即新闻标题。新闻眼是一条新闻中必不可少的、最关键的要素。它是最能体现新闻主题与思想的标题。梁衡在夜班看稿,常发现已上了大样的稿子还没有眼睛——  相似文献   

6.
印错的名字     
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护花小集》中有一篇《读<阿金>》,文中引了一句诗:“争奈微微识碔砆”。因为中间错了一个字,使得诗意颇难理会。这是元好问《论诗绝句》里一句出名的诗。元稹评价李杜,以为杜甫超过李白在于创作了长篇排律。元好问讥笑元稹这一观点,说他玉石不分,因云:“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碔砆。”诗中“微之”,用的是元稹的字,而“之”字行草手写体与重字符号极为相近,排印本遂误作“微微”,把个人名错成宛似一般语词,使得这句诗不好懂了。  相似文献   

7.
一、注释失之准确 I202.7诗歌、韵文划分为I207.209/207.25各类。I207.22诗歌注释:“古体诗、赋、骈文、乐府、近体诗(律诗、绝句)等的诗评、诗话等入此。”我国古代诗歌,从格律这一角度去划分,它  相似文献   

8.
杜牧《樊川文集》卷二收有《送国棋王逢》诗:“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守道还如周伏柱,鏖金不羡霍嫖姚。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又有《重送绝句》:“绝艺如君天下少,闲人似我世间无。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覆吴图。”这两首诗在杜牧诗中并不是名篇,所以古往今来都没有引起学者的注意。近来笔者考证诸书,发现此二诗与大中间日本国王子来朝相关,日本国王子善围棋,故杜牧此诗当是送王逢赴京与其对弈的。诗中的“玉子纹楸”、“覆吴图”等,都是古代围棋中的术语。因而这两首…  相似文献   

9.
如何写好新闻言论,许多同志都曾论及过,且很有见地。但是,我觉得仅仅在言论本身做文章还是不够的,闭门造车、不接触实际、不深入生活,是写不出好言论来的。陆游在《论诗绝句》中说:“功夫在诗外”,说明生活积累的重要。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也可以说是小言论写作的源泉。我是一名新闻言论的编辑,也是一名热心的作者,近几年来,先后在人  相似文献   

10.
古人作诗、读诗或评诗,都很看重“诗眼”。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后人认为它用得生动、鲜活、传神,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称之为“诗眼”。一则电视新闻中也应当有一个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关键镜头,如同一首诗军的“待服”。1981年3月30日,美国总统里根突然遭到枪击,美国广播公司所属电视台播放的新闻里有“中弹”这一现场的关键镜头,使观众有如临其境之感。1995年间月4日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中央电视台播放这条新闻时没有“遇刺”的镜头,也没有“刺”后的镜头,而是用“刺”前的镜头来代替…  相似文献   

11.
如何写好新闻言论,许多同志都曾论及过,且很有见地。但是,我觉得仅仅在言论本身做文章还是不够的,闭门造车、不接触实际、不深入生活,是写不出好言论来的。陆游在《论诗绝句》中说:“功夫在诗外”,说明生  相似文献   

12.
“轻薄为文”四字,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一首绝句,其诗的开头两句是:“王杨卢骆当时作,轻薄为文洒未作。”“为文”,就是作文,就是我们说的写文章。“轻薄为文”,则是指写文章时,态度不严肃认真,轻浮,不庄重、这是一种极坏的文风。当年,一些人很轻率地不负责任地写文章讥笑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初唐四杰”,杜甫看不惯他们,所以写诗对这些人予以批评。当年杜甫写诗批评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但作为一种不好的文风,却谬种流传,其子孙绵绵,直到今天。涤荡“轻薄为文”之风采编手记…  相似文献   

13.
张琴 《晋图学刊》2005,(4):92-94
绝句是我国古代诗体之一。它短小精悍,尺幅千里,字少而旨深,语约而意远,在古代众多诗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也颇受诗选家的青睐。历代出现的绝句选本和研究撰述不少,其中选唐绝和探索唐人绝句诗艺的专书较多,自宋至今,出现过不少影响显著、价值较高的选本。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古典诗歌绝句系列》丛书力图通过选本的形式整体反映唐至清代绝句创作的概貌,向读者介绍、推荐古人绝句精品,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学术工程。这套丛书对于进一步推动古代绝句研究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已经读到该丛书的《唐人绝句选》和《宋人绝句选》二书。前不久,…  相似文献   

14.
咬文嚼字     
《光明日报》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七日《记书画篆刻界的一次盛会》的报道中,刊登了下面一首诗: “去岁奔腾万马欢, 风云气象入新年。待看叱起山头石, 尽变羊群遍草原。”关于这首诗,报道中是这么说的: “七十二岁的著名诗词家兼书法家赵朴初领先走到桌前,兴致勃勃地挥笔写下了他在前来宾馆途中在车上吟成的一首七律。”报道由记者供稿,经过通讯社的编辑发出,又经过报社的编辑刊登,但把一首绝句唤做律诗的错误,竟一直不曾改正。这当  相似文献   

15.
诗文评七篇     
书三绝句诗后(欧阳修)前一篇,梅圣俞咏泥滑滑;次一篇,苏子美咏黄莺;后一篇,余咏画眉鸟。三子者之作也,出于偶然,初未始相知。及其至也,意趣同归;岂非其精神会通,遂暗合耶?自二子死,余殆绝笔于斯矣。(七十二字)这里第一首,是梅尧臣写“泥滑滑”;第二首呢,是苏舜钦写黄莺;第三首呢,是我写画眉鸟。三首诗都是即兴之作。作诗时彼此并未沟通,写成一看,诗的意思和趣味却十分接近。难道这不说明,我们三个人,  相似文献   

16.
范军 《出版科学》2001,(4):32-34
就一首诗、一篇章来说,标题是其旗帜或眼睛。它揭示主题,展示中心思想或内在意蕴。好的标题,能引导读抓住章主旨,产生阅读兴趣,进而一览全。中国古代学艺术家一向很重视诗标题。清代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唐代名诗人贾岛作了更为直接,也更为生动形象的阐发:“题,诗家之主也;目,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中之相,足可坐窥万象。”题目之于诗,犹如人的眼睛。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通过题目这一诗的“眼睛”,读是可以洞悉“灵魂”、“坐窥万象”的。  相似文献   

17.
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万首唐人绝句》是唐代诗人绝句的总汇。编辑者是宋代洪迈。洪迈(1123——1202),鄱阳(今江西)人。他不仅是唐代诗歌的编辑,也是南宋有名的学者。他从小好学,“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览群书,涉猎极广,学识渊博,经史百家,医卜星算,都有研究,尤其熟悉宋代掌故。他二十三岁时中第,绍兴三十一年,三十九岁时迁左司员外郎,第二年奉命出使金国,金国要他在表中改“陪臣”二字,并用旧时的臣礼朝金,他坚决不从,没  相似文献   

18.
诗有“诗眼”,散文有“散文眼”,新闻也应有“新闻眼”。“新闻眼”是对新闻工作者新闻敏感性的一种形象比喻。有“新闻眼”的人,能敏锐发现、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最闪光之处,最吸引读者之处。同样是一座庐山,不同的游客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返然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一个新闻,不同的作者前去采写,写出的文章也往往千差万别。但不管有多少种写法,一条新闻总有~条最佳角度,这是作者的“新闻眼”所决定的。笔者在多年编辑工作实践中,深感找准“新闻…  相似文献   

19.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象“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作者用一个“弄”字和一个“闹”字,便把全诗都写活了,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兴味盎然,这叫做“诗眼”。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好文章,但它给人以深刻启示的只有这三句话:“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三句话点明题旨,总领全篇,便是“文眼”。鲁迅谈他写小说塑造人物的经验,也说,最要紧的是“画眼睛”、描画人物,即使把这个人物的头发描画得根根逼真,也毫无意义,只有“画眼睛”才能画出人物的  相似文献   

20.
(一)“文章切忌随人后”是许多文学大家的经验之谈,但导致易“随人后”的惯性何在呢?赵翼诗云:“矮人看戏何所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讨论诗绝句》)人云亦云,关键是自己站得低,见识浅。高尔基说:“必须寻求还没有找到的东西:新的字句、新的韵节。新的形象、新的画面。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二)新与旧是相对的,变化的。不论是突变还是渐变,一成不变的新是不存在的。“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大概就包含着这个道理。清人赵翼的《论诗绝句》说得好:“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