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使用自编《中学生互联网使用调查问卷》对某中学学生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了中学生互联网使用的特点及影响,这些提醒人们必须要对中学生互联网的使用进行积极而适当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分析高校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人格特质,通过自编《高校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调查》问卷与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对208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可以用于鉴别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数据显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比例为7.69%;2)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中存在性别、学科类别差异,年级、城乡间无差异;3)无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在神经质量表中差异显著,在精神质量表与外倾性量表中无差异.得出如下结论:高校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者人格特质可以概括为焦虑急切、沮丧、负罪感强、自尊心低、紧张、郁郁寡欢、抑郁、自控能力弱,强迫倾向等.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与行为及网络依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综合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探索了294名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心理与行为特征及网络依赖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存在一定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不同的上网动机与不同的互联网服务呈显著正相关;除上网时间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外,不同的互联网使用动机与行为也显著影响着对网络依赖的程度。本研究的发现可以用来引导大学生用户科学地使用互联网,避免互联网使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434名青少年的测查,探讨了父母支持、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和孤独感的特点,以及孤独感在父母支持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网络成瘾群体者"所占比例为3.23%;男生的父母支持水平高于女生,七年级的父母支持显著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上,男生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高于女生,六年级、七年级和八年级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均显著低于九年级;父母支持负向预测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孤独感在父母支持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及网络成瘾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及网络成瘾的基本特点,使用被试个人基本信息和互联网使用调查表、网络成瘾测验对161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率为96.3%;大学生互联网使用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学科和生源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年级和地区差异;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8.3%;男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理科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高于文科大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6.
研究在理论构想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含4个分问卷的《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问卷》,并采用该问卷对1012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安全感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总体上处于中等略偏上的正向积极水平,但仍待改善;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呈现出一定的年级差异;男女、独生子和非独生子的心理安全感也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婚姻质量越好的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倾向于越强。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使用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调查问卷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随机抽取的39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度低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倾向;社会支持各因子及总分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总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并且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开始通过互联网播出,有观点认为,用户最终会因此转为使用互联网而放弃电视。为了回应这种观点,此项研究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框架,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深圳地区的受众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他们的电视和互联网使用行为,试图分析互联网取代电视的可能性。研究发现:一是受众使用互联网的时长大于看电视的时长,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直接竞争关系;二是受众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来获取资讯和娱乐消遣;三是与上网相比,受众更倾向于通过一起看电视来与家人沟通。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互联网红包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互联网红包在中小学生中使用非常普遍,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上网成瘾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使用的不断加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这也使得"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研究在90年代后期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蓬勃开展起来.各国专家就此提出了病理学或心理学为框架的理论模型.本项目以我国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在针对北京三所高校进行的调研中,基于1982份有效问卷,对北京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北京高校大学生中确实存在明显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情况,但情况严重者所占比例不高.笔者认为北京高校大学生中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值得大学和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关注.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0月-2007年5月,安徽省教科所、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局、山东省招贤地区,以及北京市崇文区心理协会在小学四、五、六年级,初中一、二、三年级和高中一、二年级,选择了部分学生,参与自编问卷《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就目前中小学生有哪些烦恼与快乐和希望他人如何对待自己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2.
调查发现:智能手机是中小学生最喜欢及最常用的电子产品,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主要用途是查找资料、游戏及聊天;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时间随年级递增,周末使用时间比非周末长;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表现出明显的年级差异与性别特征。中小学生电子产品过度使用存在程度差异,可以通过双重量表检测进行有效筛查。建议家长引导学生理性地使用电子产品,政府及学校建立相关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专业预防与干预。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采纳与使用影响因素及其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互联网的.采纳与使用的影响因素和模型,本文以暨南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N=302),集中探讨了社会经济地位、权衡需求、感知有用性、易用性、个人统计特征等自变量对互联网采纳时间、互联网使用时间及与学习、工作目的相关的互联网使用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变量对互联网的采纳时间和互联网使用时间有着重要的正向影响,互联网的采纳时间显著影响互联网使用时间,然而互联网的采纳时间与互联网使用时间对与学习、工作目的相关的互联网使用无显著影响,与学习、工作目的相关的互联网使用主要受大学生感知互联网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显著影响.本研究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大学生群体的互联网采纳和使用的影响因素及其模型,为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群体对互联网采纳和使用的成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15,(7)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月4日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就网络账号的名称、头像和简介等,对互联网企业、用户的服务和使用行为进行了规范,明确“使用者在账号名称、头像和简介等注册信息中不得出现违法和不良信息”.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读了一篇关于《互联网对中小学生负面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一文后。更具体化,数字化的了解互联网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同时,深感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的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成为网络的主人。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互联网的主人呢?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利用B1og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6.
基于Luthans关于心理资本概念及因素结构的理论框架,结合中国中小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情况,编制“中小学生心理资本问卷”。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抽取1486名学生作为样本,对问卷进行试测。结果表明:修订后的问卷各题项分别归属于“自信”和“韧性”两个维度,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学习焦虑是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容易产生的消极情绪。2012年4月,我校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根据日.本心理学家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量表修订而成的《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对4~6年级129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对怒族、傈僳族和景颇族三种少数民族 397名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 :在年级阶段 (小学和初中 )上除了成就动机和注意稳定性外 ,各种非智力因素不存在显著性水平的阶段差异 ,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达到非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在民族的跨文化比较上 ,非智力因素的整体发展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除了学习责任心外 ,其他因素以及总体水平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成瘾与心理防御机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DSQ(防御方式问卷)和KimberlyYoung互联网成瘾的八项指标,通过对97名互联网使用者直接发放问卷和发送电子邮件两种方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互联网成瘾者占互联网使用者的16.52%,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2.75岁,其中以男性居多。(2)25种心理防御方式中,互联网成瘾者在幻想、期望、掩饰、升华、解除等心理防御方式上得分较高,正常使用者在期望、压抑、升华、掩饰、解除等心理防御方式上得分较高;与正常使用者相比,互联网成瘾者更多地使用被动攻击、抱怨、幻想、退缩、理想化、消耗倾向、掩饰等防御方式,而较少使用否认的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20.
2004印9月~2005年9月.历经一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四川省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实施研究》课题组,完成了对成都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成都人北实验小学、成都苏坡中心小学、绵阳警钟街小学、西昌市第一小学和马尔康师范附属小学的学生进行的《小学生性健康教育实施问卷调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小文通过对这几所学校小学5~6年级1353名学生的问卷分析。揭示了小学5-6年级孩子的性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