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张奕智 《考试周刊》2015,(10):14-15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以"窗"为焦点,讲述了一个狭窄病房中的两位重病人:靠窗病人和不靠窗病人,对他们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批判了自私狭隘的心灵。这篇小说反映的不仅是美与丑、正和反等问题,更引人深思的是人性。透过这扇《窗》,写出人类的心灵之窗,折射心灵之窗的病痛。在作者看来是一篇拷问人性的佳作,是一篇真实反映人性弱点的力作。  相似文献   

2.
姜艳 《考试周刊》2010,(30):34-35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是英国文学的一朵奇葩。"窗"这一意象在此小说中反复出现,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那种超自然力的神秘爱情、人性扭曲和复归主题不断推向高潮,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本文从隔离之窗、自由之窗、回归之窗三方面来分析窗的意象内涵,展现了小说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揭示了小说对人性扭曲和复归的深邃主题。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的散文充满理趣,如《窗》之中就容纳了有关人生的种种思考,值得人们深思回味。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教学《窗》时普遍存在的分析人物形象缺少必要深度的问题,从“人之初,性本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个方面,以课堂实录的形式,对《窗》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层次剖析人物形象,深度开发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功能.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先生的散文《窗》不仅体现了他散文的一贯特点,而且以窗这个常见的事物为题生发开来,用引譬连类的手法通过这个小小的《窗》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里最精髓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处世态度、生存方式以及人生境界的追求: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诗性感悟式的人生观念、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达观快乐的人生态度、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智慧生存的处世方式、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6.
对《花间集》中的"窗"意象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花间集》中的"窗",从空间上来说可分为窗内与窗外。就时间而言,《花间集》中的"窗"又有白天黑夜之分。通过窗户看到的景物,会因为人们心情的多变,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宗室问题是困扰明代中后期的一个重大问题。《松窗梦语.宗藩记》对宗室问题出现原因和解决办法有很多精辟论述,为明代中后期宗室问题研究保存了宝贵史料,同时也为今天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唐代笔记小说《松窗杂录》经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付梓,因所据版本有限,存在不少讹误.笔者搜罗《类说》、《绀珠集》、《说郛》、《历代小史》、《顾氏文房小说》、《奇晋斋丛书》、《唐人小说》、《四库全书》诸本,参考多种诗文集、笔记、类书,加以校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山中一夕话》中署名为"一衲道人"的《醒迷论》与明代著作《鸳渚志余雪窗谈异》、《绣谷春容》、《国色天香》、《胡氏粹编》中《游览粹编》、《燕居笔记》(林近阳增编本)、《士商类要》逐字比较,并予以分析,证明《山中一夕话》中所收《醒迷论》非屠隆所作,是笑笑先生徐渭"增其清新、删其陈腐"改编而成。各版本所收《醒迷论》以《鸳渚志余雪窗谈异》为最早,《绣谷春容》《国色天香》《游览粹编》《山中一夕话》同时流行传抄,均抄自《鸳渚志余雪窗谈异》。《燕居笔记》《士商类要》抄自《山中一夕话》。  相似文献   

10.
看《十月》     
本期《十月》在“学宁夏”栏目中刊载了当地两位名作家的作品——石舒清的三个短篇《黄昏》、《左手》、《拥脖》和陈继明的一个中篇《海棠十二帖》。  相似文献   

11.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其"江月照千古,孤篇盖全唐",在中国诗坛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黛玉的《秋窗秋雨夕》则借秋景抒写秋情,二者成为绝妙的"诗对"。两首诗歌具有相似的艺术特征,并分别体现出特定环境下特定的思想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泰格特的小说《窗》的主流解读是体现了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然而,这种美与丑的二元对立的解读是有偏差的.根据"非构思"理论,《窗》通篇都在渲染病人的痛苦——从最初疾病引起的精神桎梏的痛苦,逐渐演变为羡慕、嫉妒、仇恨,直至人性泯灭的痛苦,而且通过近窗病人与远窗病人的对比、窗外虚拟美景与"光秃秃的一堵墙"的对比,引领读者在痛苦的渲染中,感知人性的演变与发展,探寻人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囚绿记》的主旨探究一直属于热点,然而,在众多解读文章中,却忽略了文中的一个重要物象——“窗”.结合文本内容与作者陆蠡的情感背景,深入探究隐藏在“窗”背后的一种解读可能.  相似文献   

14.
明代张瀚的《松窗梦语》是其宦游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可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通过对其文本的挖掘,从文学的角度,浅解张瀚儒者形象、师承影响、:‘气理”论、时代潮流四个问题,以此对张瀚文学创作思想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5.
萨基短篇小说《黄昏》的主旨意图清晰明确——从小说人物的"黄昏人生"折射人性堕落的"黄昏社会";但作品的情节构思则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再创作的空间。本文通过分析《黄昏》的主旨与情节,探究萨基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名剧作家群中,曹禺以其对外国戏剧敢于借鉴、善于借鉴而著称。他创作戏剧《日出》时对俄国剧作家契诃夫的《三姊妹》进行了多方面的借鉴,其中对《三姊妹》剧中契诃夫式的“生活化的散文诗体”结构和悲喜剧有机结合、相互交融的艺术表现方法的借鉴更为突出。曹禺这种因借鉴外国戏剧而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成功,为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7.
杨国平 《高中生》2011,(5):10-11
黄昏是一个永恒的写意符号,是古今中外诗人、散文家的宠儿。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让很多人踌躇不已;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让人生发几许闲愁。而在何其芳的《黄昏》中,他以黄昏作为梦的背景,以精致的、灵动的抒情性语言勾勒出虚拟的景象,使梦提前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18.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是《红楼梦》中主人公林黛玉所作。许渊冲所提倡的“三美”本体论是诗歌翻译的重要理论。文章运用诗歌翻译中的“三美”本体论对杨完益与戴乃迭夫妇、大卫·霍克斯《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两种英译文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 ,《过秦论》、《师说》和《六国论》三文有值得比较的价值 ,通过对照、分析会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借鉴意义。首先 ,从提出论点的方法和部位上看 ,三文不尽一致。《六国论》开宗明义 ,在文章启首即提出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属演绎法。《过秦论》首先罗列大量史料 ,论述秦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150年间的兼并战争和秦王朝因施暴而致亡的历史过程 ,最后用归纳法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 ,攻守之势异也。”《师说》的中心论点既不在开头 ,也不在结尾 ,而在课文的主体即中…  相似文献   

20.
《三侠五义》的情节设置,多受《水浒传》的启发而有所创新。其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弄引法""鸾胶续弦法"以及"禹王金锁法"等情节技法的运用无不以《水浒传》等典范文本为借鉴和模仿的对象,并独出机杼而有所创新。《三侠五义》情节设置对《水浒传》的模仿和创新,不仅是作品中存在的事实,也完全符合小说艺术的发展规律,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