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渴睡本是极度疼劳之后人的生理反应,但在瓦丽卡的身上却成了她性格“突转”的诱因。“逆来顺受”.与“撼人之举”,这样激烈的矛盾冲突却统一在瓦丽卡这个集合体中,是读者始料未及的,这也正是小说带给读者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2.
蝴蝶之梦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周梦蝶,虽虚无,却美好。正如《蝴蝶梦》中所塑造的曼陀丽庄园一般,豪华奢侈,曾经生活其中的女主人吕蓓卡,虽然以一个亡人出场,但她却无处不在,利用仆人控制甚至毁灭了曼陀丽庄园,如梦一般。再如女主角"我"--卡罗琳,从一个默默的英国平民摇身一变为曼陀丽的新任女主人,她  相似文献   

3.
庐隐的短篇小说《丽石的日记》是惊世骇俗之作。小说中的丽石是一名学生,也是一个要奋斗的女子。她要奋斗却又找不到出路,只能陷于烦闷之中。好不容易在同性朋友沅青身上找到一点精神安慰,不料沅青最终与她的表哥恋爱,结婚弃丽石而去,这对丽石是一个致命打击,最终她在"忧郁而死吧!忧郁而死吧!"的绝望哀叫中死去。  相似文献   

4.
《纪念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爱米丽的悲剧是由她身上的“窈窕淑女”观念和传统妇道观及其它因素所致。小说不仅描写了爱米丽的悲剧,而且反映了福克纳表现在小说中的矛盾和困惑。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福克纳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女主角爱米丽,通过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分析探究了导致爱米丽悲剧命运的影响因素。爱米丽的人生是悲苦而凄凉的,其中三个因素影响导致了她的悲剧人生,一是爱米丽所处的家族父权和家长制对她的性格的影响,二是爱米丽所处时代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对她的思想的禁锢,三是爱米丽自身畸形的爱情观促使她最终会有这样的一种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作者简介芭芭拉·斯蕾,于1906年出生于英国。她因创作奇幻小说"猫王卡波尔"而为民众所知。芭芭拉说,她最大的兴趣在于"猫和儿童这个题材——不管是我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相似文献   

7.
"我可以看看我的宝宝吗?"初为人母的她开心地问道。当裹着的婴儿放到她臂弯里,她掀开裹着婴儿的布,在看到他的小脸时,她不禁倒吸了一口气。医生快速地转过身,透过医院的高层窗户向外看去。婴儿生下来就没有耳朵。  相似文献   

8.
"我可以看看我的宝宝吗?"初为人母的她开心地问道。当裹着的婴儿放到她臂弯里,她掀开裹着婴儿的布,在看到他的小脸时,她不禁倒吸了一口气。医生快速地转过身,透过医院的高层窗户向外看去。婴儿生下来就没有耳朵。  相似文献   

9.
修车记     
正"哎呀,你快点儿行不行?这都几点了,天都黑了!你还让不让我回家了,你要还是这么慢,我就不等你了!"李晓催命似地嚷嚷着。"好了,马上就好了!"我虽嘴上这么说,但手上的动作还是没有提速。终于,在她杀死人的眼神下,我收拾完了书包。而冲到车子前那一刹那,我愣住了——车没气了。当我弱弱地告诉她这个"噩耗"并催她先走时,她那想掐死我的眼神让我再也不敢多说一句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一朵玫瑰花》中描写的爱米丽是一个人性扭曲、孤傲、残忍的形象,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她的生活环境以及她逐步恶化的心理息息相关,爱的失落使她做出疯狂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按照预定的计划,2004年秋天,一位叫贾斯廷·霍钦的17岁少年,将与他的一个女搭档63岁的瓦丽·封克,共同驾驶一艘14米长的Solaris X 号火箭飞入太空。这次计划18分钟的太空飞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进行太空飞行,促使人们为征服其他星球而努力。同时,如果私人公司进行太空飞行能够顺利实现的话,美国国家宇航局将不能限制美国民众对太空旅游的需要。Solaris X号火箭的驾驶员瓦丽·封克,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已经是一名宇航员了。但是,她从未进行过太空飞行。瓦丽·封克希望Solaris X号火箭最终能圆她的太空梦。在Solaris X号火箭上,贾斯廷·霍…  相似文献   

12.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是威廉·福克纳的著名的短片小说。他在小说当中刻画了一个浑身散发着悲剧气息的女性角色。而造成这一女性角色命运悲惨的原因,以女性主义视角来看,是因为当时社会由于受父权制的影响而忽视且压迫女性,此外,人物所处而的阶级也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因素。通过对爱米丽这个悲剧角色的描写与铺展,福克纳在自觉与不自觉当中透露着他对爱米丽这一女性角色的关注,关注她的生活状况,关注她的爱情,也关注她的最终命运。  相似文献   

13.
达芙妮·杜穆里埃在她的小说《蝴蝶梦》中塑造了一个神秘女性吕蓓卡的形象。该文拟从女性主义角度,以"我"的眼光,想象、话说、解读吕蓓卡。并且认为吕蓓卡是具有比较明确的主体意识,崇尚独立,渴望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我的价值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学科说明文《中国石拱桥》的教学中,"结构坚固"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无法直观形象地展示,曾让刘爱丽老师很困惑。最初,她讲到此处往往一带而过,觉得那是桥梁设计的知识,语文教学无需过多涉及。但是课文中写道:"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相似文献   

15.
从女性主义角度,用心理分析的方式来剖析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女主人公爱米丽,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这篇充满恐怖色彩的哥特式小说,窥视小说的魅力。小说叙述了一位深受父权制社会压抑的女性人物——爱米丽的人生悲剧。她的一生是孤独的,身心长期受到压抑,在恐怖的氛围中实施了她的疯狂行为。主人公的孤独人生和悲惨生活揭示了美国南方社会旧传统、宗教和社会势力对人性特别是对妇女的摧残。  相似文献   

16.
《蝴蝶梦》是一部畅销的浪漫主义小说,但其中包含了哥特式的写作手法。故事发生在阴森的曼陀丽庄园,石南花、大海、吕蓓卡、丹弗斯夫人等意象让读者感到神秘、恐怖,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小说悬念迭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韦护》是丁玲于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她首次将革命者形象纳入作品中,是丁玲从个人主义文学向革命文学开始转型的标志性作品。作品以五四运动前的社会为故事背景,以瞿秋白和王剑虹的爱情悲剧为原型,借作品中韦护与丽嘉爱情的不幸,来表现当时的社会中恋爱与革命、文学与政治之间是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的。在20年代"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兴盛的时代背景下,《韦护》一直以来被赋予"革命加恋爱"模式小说的内涵,曾一度被定义为"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中的不成功之作。然而,《韦护》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学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是一般"革命加恋爱"作品中所不具备的,不能够将其简单地纳入"革命加恋爱"范畴中。本文将从《韦护》的文学独特性入手,进一步阐释和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8.
独一无二     
卡丝·黛丽,美国一个普通出租车司机的女儿,拥有优美的歌喉,所以,她很希望成为一名出色的歌手。然而正如《圣经》里所说:"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打开另一扇窗。"反之亦然。热爱舞台的她,不幸长着一张阔嘴和一口龅牙。第一次公开演唱的时候,她一直在想办法掩饰她的龅牙。  相似文献   

19.
近日,看到一个报道"吉林偷车嫌疑犯,被警方抓获,婴儿被掐死埋入雪中"。这是一则令人心寒的消息。一个美丽的天使初入人间,就这么快回归上帝的怀抱。让人不禁对那偷车犯咬牙切齿,很不得将其碎尸万段。但,更让我震惊的是并非这一  相似文献   

20.
神秘的耳朵     
冰夫 《小学生》2008,(5):12-13
一天清晨,一个婴儿在美国纽约市一家医院里呱呱坠地了。"我可以看看我的孩子吗?"孩子的母亲幸福地向医生请求道。随即医生就把裹着婴儿的小被包递进了她的怀里,移开被布,看见了婴儿的小脸,她不禁倒抽了一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