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的注释,舛误有三,现逐一指摘辨正。一、遍赞宾客“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句“遍赞宾客”,课文注:“(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赞,引见,介绍。”人教社教参译:“把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他。”这么注译,颠倒了被介绍者与听众对象的位置,不确。正确的解释应是“把侯生周遍地介绍给客人”或“向(在座)诸位宾客介绍侯生。”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2.
在国外,有人第一次到家里来作客,总是一家人全都在门口等候,向客人先介绍自己的父母,然后郑重其事地逐一介绍:这是汤姆,这是杰恩,这是斯蒂芬……不论孩子年龄多小,都一个不漏地介绍给客人。当介绍到孩子时,每个孩子都是主动伸出手大大方方地跟客人握手问好。而我们中国的大多数父母却不同,有客人第一次到家里来作客,父母只是向客人介绍家里的成年人,家里另外的正式成员———孩子往往被忽略,好像孩子并不存在。即使介绍自己的孩子,也只是说“这是我儿子”或“这是我女儿”,似乎孩子没名没姓。还有的父母,在客人面前赶鸡似的…  相似文献   

3.
备课摘记     
①高中语文第二册,将《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的“主人”,注释为“白居易自指”。我认为注释过简,容易引起误解。“主人”与“客”虽在字面上分指“下马”和“在船”,而意义上是合指的。因此,这一句不宜刻板地解释为:“主人白居易下了马,客人进到船舱里”。这里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人教版)文下有一注释是这样的: [遍赞宾客]:(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赞,引见、介绍。  相似文献   

5.
《信陵君窃符救赵》有云:"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2002年10月第1版)注释道:"[遍赞宾客](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赞,引见、介绍。"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上述注释很不妥当,"遍赞宾客"应理解为"遍赞(侯生)(于)宾客",即"向周围客人一一介绍侯生"或"把侯生一一介绍给周围的客人",如韦家定《"遍赞宾客"辩证》(《语文知识》1998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如果有客人第一次登门拜访,主人就会全家在门口等候。如果有健在的父母,主人会首先向客人介绍自己的父母,然后逐一介绍孩子,不论孩子年龄多小,都会一个不漏地介绍给客人。被介绍的孩子通常是主动伸手,大大方方地与客人握手问好。而在国内,大多数父母却不是这样。当有客人到家时,父母只是向客人介绍家里的成年人,孩子则往往被忽略。即使作介绍,也只是说“这是我的儿子”或“这是我的女儿”,似乎孩子没名没姓。这种现象说明在大多数父母的思想中,没有像西方人那样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  相似文献   

7.
先改变自己     
一位客人在机场乘坐一辆出租车,这辆车铺了羊毛地毯,地毯缀着鲜艳的花边,玻璃隔板上镶着名画的复制品,车窗一尘不染。客人惊讶地对司机说:“从没有搭过这么漂亮的出租车。”“谢谢你的夸奖。”司机笑着回答。  相似文献   

8.
安安的客人     
安安家要来客人了,客人是爸爸小时候的朋友。看到爸爸妈妈高兴地准备迎接客人的样子,安安问爸爸:“来客人让你这么高兴呀?”“当然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嘛!”爸爸有点激动地说,“而且,这可是我很小时候的朋友呀!”“很小是多小啊?”安安问。“比你还小!”又拿我比!安安生气地想。安安有点搞不懂,客人是像爸爸那样大呀,还是比安安还要小呢?  相似文献   

9.
张启建 《中国德育》2004,(12):40-40
在一次县级教研活动中,我和参加活动的30多位老师一起听一堂二年级语文课。上课前,执教的老师充满激情地对学生说:“今天,来了许多客人老师,你们高兴吗?”“高兴!”学生的声音响亮而清楚。老师接着说:“那我们就转过身去,向客人老师问声好!”孩子们非常乖,齐刷刷地转过身来,十分认真地说:“客人老师好!”“同学们好!”在30多位老师中,仅传出了我一个人的应答。  相似文献   

10.
一节课开始部分的任务是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呢?一、用奇特的语言制造一种神秘的气氛。如常识课“认识动物”。一开始,教师可压低声音,生动地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你们知道这位客人是谁吗?噢,不知道。现在,小客人就要来了,小朋友们要注意细心地看看他是谁。”这样一来,幼儿会静静地等待客人的到来,并且盼望知道客人是什么样子。二、用有趣的表演使幼儿感到惊奇。比如,美术课“折飞机”。一开始,教师可出示一张纸,说:“老师会变魔术,比如这一张纸,我能…  相似文献   

11.
开心一刻     
▲言之有理爸爸和小华一同参观一个摄影展览。一幅名为《上学途中》的照片吸引了他们,拍摄的是一群孩子背着书包嘻嘻哈哈地走着,十分生动。可是小华说:“题目写错了!”爸爸问:“怎么错了?”小华说:“应该是《放学途中》,上学哪有这么开心!”岂有此李张小常听爸爸向人自我介绍时说:“敝姓张,是弓长张,不是立早章。”一天,有位客人来访,碰巧爸爸不在家,张小就问客人:“您贵姓?”客人答:“我姓李。”张小问:“是弓长李,还是立早李?”“岂有此李?!”客人惊讶不已。别字一家商店的售货员在黑板上写了“批发另售”四个字。…  相似文献   

12.
参阅几家对“用心一也”的注释,从“用”字的词性、意义并结合语境进行考察,认为“用”当为动词,为“使用”义,纠正了中学语文教材中对“用”的注释。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收录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课本对“月色入户”一句的注释为“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显然,这里是把“户”训释为“窗户”。笔者翻阅了手边的几种选本,发现“户”字注释各本不一,时下也多有讨论。周裕锴等人编著的《三苏》对“月色人户”之“户”解释为“门户”;(中华书局,2010)任中敏选编的《宋词三百首》解释为:月光低低地照进华美的门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可见,“户”字有“窗户”、“门窗”、“门户”等多种注解。到底哪一种注释更为合理?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户”字及其相关词语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月色人户”中的“户”的意思应为“门窗”。  相似文献   

14.
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材”,更应该是学生的“学材”。我国的统编版教材文言文注释的编写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在数量上,初中语文教材的注释编写随年级上升,逐步增加学生与文言的接触;从形式上看,注释编写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内容上,注释致力于学生语文知识的补给,包括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5.
徐洁 《今日教育》2007,(2):10-10
娃娃家里,“爸爸”在做饭,“妈妈”在抱娃娃,“小客人”正在有礼貌地做客,一派温馨景象……不一会儿,又有人进来了,由于角色和位置都没有了,他们游戏时就没有实质的事情可以做,于是,他们不断骚扰“爸爸”、“妈妈”和“小客人”,最后,娃娃家里乱成了一片。  相似文献   

16.
王子熙 《新作文》2013,(12):28-28
今天,妈妈下班带回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 这位"小客人"刚到我家,我就把它好好地打量了一番。它的头是倒三角形的,而且可以180度自由旋转,头上长着两根长长的触角,就像爷爷收音机上的天线,V形的嘴巴下面是一对“八字胡”。  相似文献   

17.
信陵君窃符救赵》1.“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课本注:“[遍赞宾客](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赞,引见,介绍。”此注对“赞”字的解释并不错,问题是介绍的“方向”不合语境。诚然,所谓“介绍”总是双向的,即向侯生介绍“宾客”的同时,...  相似文献   

18.
一、从正反角度对坚持“客人永远是对的”分析1.针对客人正确的投诉和合理的特殊要求的处理,应体现“客人永远是对的”服务理念在客人享受到的服务或产品与自身期望的服务或产品不相符时,客人往往会提出投诉。服务人员应做到“耐心聆听,不做争辩”。要能站在客人的立场上看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来疯     
客人来了,小家伙一反常态;极不安分,一会儿爬上书柜够风筝,一会儿钻到床下掏汽车,大喊大叫,欢呼雀跃,更可气的是,在客人友好地问了小家伙几句后,他竟不知天高地厚;用水枪向客人喷了过去……平日乖巧、礼貌的宝宝今天是怎么了。面对这典型的“人来疯”,尴尬的妈妈不知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20.
从绿茶的遭遇说起崔万山近日读报,说英国加工的“立顿”红茶风靡杭州。在杭州,一些宾馆、饭店、歌舞厅内,端在客人手上的多是一环“立顿”红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服务员小姐为客人送上一杯“立顿”红茶,断而端来一大盆绿茶水供顾客洗手,被称之为“立顿入口,绿茶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