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4 毫秒
1.
分音词是阳城方言中的一大特色。以阳城方言中西南乡话的城关话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归纳分音词的语音特点,发现其第二个音节都以[l]作声母,所以阳城方言的分音词即“嵌l词”。再者,对分音词与“圪”头词进行比较,对阳城方言分音词的发展作简要探究,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灵寿县位于晋语方言与冀鲁官话的过渡地带,灵寿方言体现出晋语过渡性特征。分音词是晋语最重要、最典型的语言特征之一,文章从调查灵寿方言分音词入手,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方言调查点,考察灵寿方言分音词从晋语到官话过渡区域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登封方言中存在数量不多的分音词和大量的合音词。文章主要描写了登封方言中的数量、否定、时间、指代、方位等方面的合音词。  相似文献   

4.
巢湖方言属江淮官话的洪巢片,该方言词汇的构词法既体现了江淮官话的共性存在,又有区域方言的独特之处。从语法学意义的构词法来看,巢湖方言构词法主要有分音词、合音词、附加法、重叠法等。文章对巢湖方言中的分音词、合音词构词法做了举例简介,重点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附加式构词法,厘清重叠法构词法的方法,对巢湖方言构词法有一个相对具体而系统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祁连”一词,经师们错误地解释为匈奴语,后代遂以讹传讹。实际上,它是一个地道的汉语词,是“天”或“乾”的古老的缓读分音形式。“天,乾”二字在上古西北方言中音同义通,说明它们具有作为“嵌词”所从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资格,从“嵌词”和其所自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语音模式及其二者之间的语音关系分析,“祁连”等形式是“天/乾”的缓读分音形式,这从域外借音中也可以找到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6.
分析闽北延平方言量词的语音形式、组合方式、句法特点。认为量词分为单音与分音两种形式,这与延平方言大量存在分音词有关。丰富多样的量词组合方式与方言自我创新和语言接触有关。数量短语后置的句法特点所体现出的存古性与闽语语音存古性一致,它与延平方言语言系统内部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府谷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分音词,这是北方官话或晋语方言构词的一种特殊现象。研究这一现象,对进一步了解府谷方言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系山西大同方言的单点性研究,主要描述大同方言中动词与普通话动词的不同的构词特点和语法特点。例如在大同方言中的实词系统中特殊的分音词构词形式和大同方言动词中"圪A"的构词形式等。  相似文献   

9.
此系《威信方言志》选载之六:描写威信方言的音、意、词,这是语音部分。  相似文献   

10.
孟蓬生 《中国语文》2016,(4):493-497
1.问题这次审音是在《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普通话审音委员会,1963,以下简称《总表初稿》)、《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12月修订)》(普通话审音委员会,1986,以下简称《审音表1985》)的基础上进行的。前两表对"钻(鑽)"字的审音结果如下:①  相似文献   

11.
广东闽方言的起始体类型与粤方言、客方言大不相同,闽方言起始体主要在动词前加“咯”等副词,或者在动词后加“了”等,而粤客方言起始体跟普通话相似,都是在动词后面加上类似于“起来”的副词。闽方言起始体的表现形式多样,可能是跟闽人的思维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2.
闽语全浊声母清化后多数字不论平仄都不送气,少数字不论平仄都送气.不论平仄都送气的这些字,其送气成分由来已久.它来源于赣语向闽语直接的渗透,而不是闽语自身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闽语的“卜”和“挃”都是“要”的意思,是口语中的常用词,也是未见于外方言的闽语特征词。但是在各地闽语中,“卜”和“挃”不论是用字还是读音、意义或用法都有许多差异。通过对闽语的“卜”和“挃”的分析,研究认为,方言词汇的研究应着力于常用词,尤其是口语常用词。但是,常用词的比较研究,不能只取某一个词义作孤立比较,而必须从整个义位的系列并联系义素的组合,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才能认识单个常用词的完整含义和功能。而且,常用方言词的比较。应对内比较同区方言之间的异同,对外比较方言与古今通语的异同,如此才能准确提取归纳方言的特征词及其历史层次中的语言事实与演变规律。最后,对方言常用特征词的词源考证很重要,但必须经过音韵论证、字义分析和古籍用例引证等环节,这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4.
考察中古去声在内陆闽语的演变。首先统计各方言今读声调的字音数的分布比例,把握古去声在方言中的演变大势;然后以声母今读保留浊音的石陂方言为纲,依古声母清、全浊和次浊三类顺序,从文读和白读两个层面分别加以考察;最后对因接触而产生的一些变异现象进行分析,分析集中于来自共同语和南平"土官话"的影响,包含调类和调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趁(赚钱;拥有)"、"?兪(用石块等击打)"、"横去声(扔掉)"、"鈙(提;拉扯)"、"愒(躺;斜靠)"和"(闭门)"是山东方言的特征词汇。这些词在南方方言里仅散布于吴语和闽语中,在粤语、客赣语、湘语和徽语里踪迹难觅。究其缘由,两晋青徐移民从中原东部出发南下先聚集在建康及其周围地区,后来这些移民的后裔又经由浙南进入了福建。这些词语即是由青徐移民辗转挟带下来的,它们在吴闽语里的分布范围跟移民迁移的路线基本吻合。本文的结论可以跟学者们研究西晋青徐方音特征在吴闽语里的表现得出的结论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6.
该文为扬雄《方言》中的荆楚方言词语作注,注释包含江陵话读音、意义(含本义和引申义或比喻义)、用法(举例)以及所构成的词语、俗谚的意义和相关书证。  相似文献   

17.
从语法意义和语法结构两方面描写、分析闽中、闽北方言的名词后缀"亻舍"、"佬"和"头",列举其用例,并略作区域对比。  相似文献   

18.
先秦文献记载三千多年前的闽族、闽方国和闽文化不同于汉初闽越文化,其地域包括今福建、浙南、粤东、赣东南乃至台湾宝岛,属于考古学闽台区系东南海洋文化范畴。闽文化早于吴越文化,就象楚文化、巴蜀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海峡西岸历史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的“动叠 补”结构包含“动叠1(量增) 补”和“动叠2(量减) 补”两类。现代北方话不存在“动叠 补”结构;闽语只有“动叠1(量增) 补”;吴语两者兼有,且异类同形;普通话中有少量“动叠2(量减) 补”现象,目前尚为熟语性质,在使用上有诸多限制。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闽南俗语作为切入点,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分析闽南俗语的文化积淀、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现状与地位。提出未来借助闽南俗语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对闽南文化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