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爱玲的小说关注女性命运,描写了女性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挣扎,揭示出女性个体生存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李碧华的小说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在时空的交错中展现了女性的生存状态,对建立新型的两性关系进行探索,展现了其作为一名女作家自觉的女性意识.从李碧华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入手,具体分析男权社会下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悲剧宿命、女性对自身欲望的强烈追求和对男性情感上的依赖,阐释她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乔叶的小说倾注了作者对女性命运、女性成长、女性间的情谊等的思考,在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中、妥协与抗争的角力中展现了一系列城市普通女性的生存状态.本文主要论述了乔叶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女性对于自我的认识,并且总结了她的小说善于描写女性心理的这一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4.
方方小说《万箭穿心》以武汉的市井生活为背景,真实描写了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尤其对女性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予以关照,揭示了女性严酷的生存环境以及生存于其间的女性心灵深处的困惑、痛苦与挣扎,从侧面反映了男权社会重压下的女性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5.
凌叔华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的底根,书写女性在时代更替里的挣扎和成长。她笔下有三个不同时代层次的女性:旧时代的女性、新旧文化夹层里的女性和新时代的女性。她的小说记录了时代更替里女性的生存状况。凌叔华通过对女性婚恋观变迁和家庭地位变化的描写,诉说女性在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中陷入的困境和遭遇的疼痛。  相似文献   

6.
随着《双面胶》和《蜗居》的热播,华裔女作家六六的小说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与关注,对现代知识女性在都市中的生存状态与所面临困境的展现成为了其小说的显著特点。与此同时,六六小说中对于女性命运的描写和表达,也体现了文学对社会现实的介入力量,反映作家对当代知识女性群体认知上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观念,这种无意识的心理通过作家的创作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吉倩倩 《语文知识》2012,(4):105-107
王安忆擅长书写女性故事。对女性的生存境遇进行深切的审视和观照。《天香》中细腻、丰富的女性形象刻画和生动、真切的女性命运描写,延续了王安忆小说中对女性人物的精彩书写。《天香》中的女性充满了自我意识,面对感情的受挫和命运的不济,她们敢于从爱情、生存的困境中突围,并通过建立姐妹情谊和对劳动艺术化的追求实现了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8.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天使之门》描写了微观权力规训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展示了男性和女性在权力社会中所承受的不同性质的压制。小说出人意料的喜剧性结局给人们带来生存的希望。小说借"门"的意象打破了监狱式牢笼的禁锢,告诉人们主体可以按照自我的意识自由选择生存的方式,权力可抗,自由可选。  相似文献   

9.
黄训华 《文教资料》2007,(34):120-122
苏童是追求独特小说写作风格的当代作家之一。他的"红粉系列"小说通过人生寂寞和女性生存境遇的荒凉描写,表现了小说荒凉的主题世界。而荒凉的象征意象和荒凉的人物情感,又为荒凉的主题的围构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林白小说中充满含义深刻的意象。作者所描写的充满花开与花落的沙街暗示着女性痛苦的生存境地,镜子则象征着女性的自我认识,窗帘、屏风和阁楼等遮蔽性的意象为女性的自我认识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独立的女性空间。所有这些意象都是理解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林白小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她的语言风格多姿多彩,儿童习语式是她的语言风格之一,它有一般童言的天真质朴,更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萧红用儿童习语写作不是为了表达的方便,也非刻意的追求,而是生命体验的一种自然的流露.在常见的儿童习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因而,她的作品比一般的儿童作品更有深度.同时,萧红的儿童习语具有节奏韵律,在章句行文间充满着音乐美.  相似文献   

12.
萧红的小说创作,借鉴吸纳了诗歌的创作技巧,故而其作品蕴含了浓浓的诗意,使小说平添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其具体体现是:小说具有天然脱俗,诗的语言;和谐有致,诗的韵律;水乳交融,诗的情景;含蓄淡远,诗的意境,为此,茅盾先生、胡风先生都对萧红小说这种独特的追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萧红小说的诗蕴品位,对文体间的渗透创新,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呼兰河传》里,萧红的女性意识不仅表现在对女性遭际的关注上,还体现在她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叙述风格里,特别是她具有隐喻、反讽、复调色彩的叙述声音传达出她鲜明的情感倾向,彰显了她的女权立场。  相似文献   

14.
丁玲与萧红同是中国现代文坛著名的女性文学代表作家,她们都以女性作家细腻的笔墨来写她们笔下的女性,在体验人生、寻问人生中都发出了孤寂的心声,但丁玲是以女性在叛逆中寻求生命的火花作为她创作的主旋律;萧红则是以女性在孤寂苦难中呼喊人生成为她创作的主旋律。其原因在于:作家的生活环境、经历和思想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董敏 《唐山学院学报》2013,(1):32-33,75
《小城三月》是萧红流亡在香港而梦回故乡的作品,也是她的绝笔之作,所以这部小说在萧红创作中意义重大,其文本在题材处理、景物描写和结构方式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使之获得了不朽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萧红与同时代的女性作家、男性作家的比较研究 ,可以发现萧红痛楚、敏锐的个性言说的女性悲剧意识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同凡响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萧红的小说,作品中的主角大多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女性。在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中,萧红在刻划女性人物的深刻性和真实性上,可称得上独树一帜。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深切地关注和思考所处时代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萧红在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时,也注重挖掘这些苦难女性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她笔下的女性充满着独特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8.
疾风暴雨的社会现实,坎坷的人生经历,来自女性自身的体验与萧红独特的个性气质,成就了萧红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艺术品格.她的作品展现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顽强抗争,对民族悲剧性格的自醒式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乐观探寻,其中渗透在悲剧意识中的生命热情更是萧红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情态.  相似文献   

19.
散文化小说家们由于文体本身的局限不得不忽略了文学的现实功能,或者说把小说本来可以展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狭隘化了。但萧红突破了这个无形的茧。今天我们读萧红的小说,读到的绝不是有些作家在自己的散文化小说中所描绘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生活与人性美景,而是她肩负着深沉的历史感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对故土进行的毫不留情的批判。她俨然继承了鲁迅冷峻凛冽的现实主义风格,不过,罩上了一层清新柔美的轻纱。  相似文献   

20.
在萧红的小说中,有两种常见的家庭结构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父亲形象都是缺席的。出于对父亲的憎恨与惧怕,萧红极力避免言说父亲。但萧红为克服缺失,求得心理满足,在仅有的几篇"父亲在场"的小说中创造了"父思儿"的"白日梦"。萧红渴盼父爱的强烈愿望,在小说中,以"父思儿"的悖反形式表现出来。在幻型世界中,作家的情感需求暂时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这一情况曲折地体现了萧红对父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