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内心和谐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价值观念。内心和谐与否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外部的社会环境。人的内心和谐是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当代社会中,存在的许多现象暴露出人们内心的不和谐。要想达到内心和谐就需要注重自身修养,进行良好的自制和调节。  相似文献   

2.
内心和谐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价值观念。内心和谐与否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外部的社会环境。人的内心和谐是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当代社会中,存在的许多现象暴露出人们内心的不和谐。要想达到内心和谐就需要注重自身修养,进行良好的自制和调节。  相似文献   

3.
积极的精神态度积极的精神态度被列为十大财富之首,因为所有的财富——物质的或其他方面的都始于一种内心状态。内心是一个人所能完全的、不可夺取地控制自我人生的唯一东西。健康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体格始于一种“健康意识”。保持积极的精神态度、加强锻炼、均衡饮食是避免疾病的最佳途径。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两种形式的和谐,即:自己与自己的和谐及自己与他人的和谐。个人首要的责任是建立“内在”的和谐,保持积极的心理态度、设定人生大目标。只要自己保持内心的平静,就会很容易地与别人建立起和谐的精神关系。未来成功的希…  相似文献   

4.
刘基出身于书香地主家庭,曾经满怀豪情地想为国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刘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为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奋斗的一生。在其著作和言行中蕴涵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儒道兼备的思想和元末存在的社会问题是刘基和谐思想产生的原因,自身修养、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刘基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刘基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内心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心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内心和谐,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要实现内心和谐,就必须创设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校园环境,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  相似文献   

6.
合和教育的内涵是知行合一,内心和谐。前者的"合"是指合作,包含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组内合作、组间合作、知与行合作等;"知"即是我们心里的良知,内心遵循良知的指引,我们可以用"善"去适应外部的环境;"行"是有自己的良知理念后,需要应用到实际当中去,躬行实践。"和"是教师与学生从内心最深处交流,和谐共处,也泛指人与人的意志互相认同,交流双方心理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并维持内心的平和宁静,对外人保持温暖友善。合和教育的教学理念便是"知行合一,内心和谐",让师生处于交流学习的状态,以合作为基,可以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层次的实施教育,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不断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一、认知失调理论的含义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它是一种用认知观点来阐释态度改变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任何问题和事件上,人总有要保持其各种认知协调的化身,保持自身态度和行为协调一致的动机.如果一旦不协调,便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烦闷,就会产生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动力,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知识、信念、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体验式教学是运用体验方式进行教学并充分发挥体验的学习功能和优势的一种教学方式。简言之,就是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学习与体验的结合。从内涵的界定来说.体验式教学,是体验主体(也即学习主体)通过自身的感知系统对自身行为或周围的事物特征进行感知,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而情感又促进体验主体对自身行为和周围事物进行深入理解和产生丰富联想,进而产生领悟。生成意义,形成经验,融合修养,最终生成知能修养。达到提升主体相关素养的学习目的。语文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有助于生命质量提升、主体自身成长的学习方式。在主体生命体验中,主体的情感和理智得以和谐发展,人的自我也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相互了解、促进人机关系和谐和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幼儿阶段,是人一生最容易受他人影响、建立内心信念和权威的关键阶段。幼儿内心敏感脆弱,社会学说,奖励会使得到肯定的行为重复,惩罚则相反,幼儿教育亦是如此。教师、家长通过与幼儿之间的交流,是了解幼儿需求,了解幼儿内心世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心和谐是前提和基础。每个个体的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基础。完善自我、宽厚待人、融入社会是实现个体内心和谐的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11.
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风骨的一脉相承,是贯穿我党奋斗过程的的优秀品格,更是新时期党员干部考核和评价的重要标准。在高职院校争创"双高"、谋求新发展的关键时刻,党员干部更应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站位,学习知识本领,做到想担当、能担当、会担当,以不畏险阻的担当精神和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为学校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反腐倡廉建设是增进党内和谐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同时增进党内和谐也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增进党内和谐,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严肃党的纪律,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大惩处腐败力度。  相似文献   

13.
以高校党员干部为例,运用"二律背反"概念对党员干部存在的党性修养问题进行探讨,剖析其现象背后的行为表现与内涵寓意。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对策在于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取向、磨砺工作作风等。  相似文献   

14.
党员干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头遵循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推动党风政风乃至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5.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造和孕育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丰富的廉洁意蕴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期建设廉洁政治的动力源泉。在新时期建设廉洁政治的历史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提振精神面貌,消除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危险;增强创新意识,提升能力水平,消除党员干部能力不足的危险;继承优良作风,践行群众路线,消除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危险;强化宗旨意识,加强制度建设,消除党员干部消极腐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党员领导干部是党员的先锋队。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一重要指示对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提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本文从世情、国情、党情等三方面,分析了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从加强理想信念、党的宗旨、组织纪律等三方面的修养,阐述了党员领导干部做表率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近年合并组建的本科院校都面临着人员融合,资源重组,理顺管理关系等一系列必须解决的问题。管理外延的迅速扩大,导致管理的相对滞后。这种情况极易为个别腐败分子利用。因此,新建院校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筑起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长城,着力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成为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拟就新建院校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实践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带头培育和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员干部所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培育和践行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能够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念,能够凝聚党员干部的意志倾向,能够规范党员干部的品德操行。其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是大力改进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制机制,积极创建有思想、有内涵、有品位的机关文化等。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时期党在继承和发扬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实际,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新鲜宝贵的经验,建立了一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深入学习研究党在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有益经验,对于今天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保持和增强党员先进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党孜孜以求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不管理论研究专家从什么样的角度或视角出发,也不管政府部门对和谐社会的特征、前景有着怎样的概括和描述,社会和谐最终的落脚点必须是人的和谐,或者说其核心在于百姓和谐。要实现百姓和谐,党群和谐、干群和谐是基础和前提,而党群和谐、干群和谐的关键则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真心为民爱民的"民本"意识,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