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新月 《今传媒》2016,(6):153-154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新媒体已经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新的传播媒介和载体,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满足,大大开阔了大众的眼界。动画作为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自诞生以来便与最先进的技术紧密结合。数字技术使得动画的制作愈加简单,新媒体为动画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使得动画这一艺术形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尤其是21世纪以来,新媒体正在慢慢变革着动画产业,使其有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这个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事件、参与事件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条件和媒介环境的变更使人们的心理态势也随之产生变化,相伴而来的就是舆论形态上的畸变。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带动了传播媒介形态和传播模式的转型,传统主流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共存是新媒体传播时代的主要特点.技术支撑以及政府的非绝对控制使得媒介功能从传统被动型向主导型转变,并导致了媒介职责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双重异化.要避免媒介功能异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需要大幅提高公民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的力量被削弱,新老媒体到底会处于竞争的状态还是互相融合的状态?从目前形势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播方式不断丰富,多样的传播媒介为受众提供了不同的需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形成紧密联系,建构更为融合的传播体系,将传统媒体的原有资本作为基础,搭配新媒体在传播渠道、营销手段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才能在未来媒介的发展道路中寻求更多的契机,实现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哈罗德·英尼斯的“媒介偏向论”和保罗·利文森的“技术补救理论”为传播媒介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技术思维模式,解读了媒介形态的演化机制.媒介形态演化遵循空间性能突破,导致媒介时空失衡、时间性能补救失衡的发展路径.以此理论为基础,媒介可按照不同时代的传播时空性能进行划分,当下的各种新媒体可看做拥有类似时空性能的一个媒介群体,新媒介群实现了对传统电子媒介空间偏向性能的时间平衡补救,从技术上为人类传播系统的时间空间性能平衡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文章提出按照英尼斯和利文森的理论,在狭义相对论的视野下,未来传播媒介难以形成对空间性能的再次突破,这也就意味着当前的媒介系统的技术时空平衡是带有终结性的,这种时间和空间性能的平衡状态将是未来传播媒介的演化基础.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生产、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媒介融合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依附互联网、手机的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同时也带来机遇。本文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探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之路,提出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需要从理念、技术、内容这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梳理了“新媒体”这一概念的出现与学界、业界关于“新媒体”内涵或定义的讨论,分析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媒介应用环境以及人们对“新媒体”的不同理解.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当前新媒体研究的两个主要方面:新技术带给人类新的交流沟通和信息分享方式,以及新媒体所引发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并给出了新媒体辨识的五个比较宽泛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传播媒介超越技术客体角色,成为媒介化社会多元治理格局中的行动主体,深刻重塑了传统的政治运行秩序和社会治理样态。媒介化治理在我国经历了批评报道、民生新闻、网络问政、政务新媒体等实践演进过程,逐渐被吸纳为国家治理的宏观话语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操作经验。未来的媒介化治理研究,需要拓展全球场域的国际传播治理视野并规避媒介中心论的叙事误区。  相似文献   

9.
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媒介融合的进程,影音及图书等的跨媒体传播方式的出现,更是优化了出版发行系统的效率。在图书的选题时效性大大提升、出版周期大为缩短的同时,以数字出版为特征的技术通过新媒体渠道彻底打消了传统出版发行与新媒体传播间的壁垒。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带动了传播媒介形态及传播模式的转型,传统主流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共存是新媒体传播时代的主要特点。媒介内容的生产也从单纯的由专业新闻工作者通过传统传播渠道发布,到现在由每个屏幕后的人在网络上发送信息,引起广泛关注与转发,进而引起传统媒体报道及再次传播。本文从新媒体时代公民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的表现入手,从公民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所担负的各个角色,阐述新媒体时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零散化、碎片化,以及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移动媒体一次次刷新人们的阅读习惯。从传播媒介的历史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更方便、快捷、高效的媒介最终会取代落后的媒介。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地位可谓一落千丈,纷纷转型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笔者分别从经济增长、媒介增长和技术增长三个方面界定梳理了凯文·凯利对"重混"的界定,列举了在"重混"趋势下,经济领域、媒介领域和技术领域方面出现的引人深思现象,即比特币的兴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以及数字艺术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重混"说体现了凯文·凯利将技术看作媒介的观点;对于媒体组织来说,应该结合把"媒介融合"当作自身的发展战略,而不仅仅是生存战略;作为"菜鸟"的新媒体用户应该避免过度沉溺数字艺术传播媒介;我们可以将各个传播时代的人类思想文明成果看作一种无形的"技术元素",对这些元素的不断升级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其配套的相关法律会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介不断涌现,并迅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此时,传统媒体该何去何从,我国传媒产业未来的出路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湖南日报新媒体客户端"新湖南"为例,探讨党报新媒体的有效发展方式以及党报新媒体未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常永强 《今传媒》2023,(11):45-48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传统文化媒介形象正在向可视化方向转变,并凸显出即时性、交互性、社群化和个性化等特点。基于此,笔者提出要从新媒体话语形象和文化传播者形象两方面入手,通过活用新媒体、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挖掘文化资源以及塑造文化品牌等方式,重构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媒介形象,旨在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虚拟现实的媒介建构:一种媒介技术史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机交互等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和计算机硬件设备、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进步人类所感知到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模糊地带.虚拟现实的相关技术已经成为未来信息化城市的核心要素.本文从媒介技术史的视角出发,试图在日益复杂的媒介技术生态中梳理虚拟现实的媒介建构历史,理清媒介技术变迁背后的历史逻辑,寻找理解未来媒介建构现实的基础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指的就是在当今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下,只要有突发事件发生,就会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广泛的传播,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当大范围的信息普及,以达到"尽人皆知"的程度。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并且就如何预防新媒体传播的"蝴蝶效应"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扩大"蝴蝶效应"在新媒体中的优势,减其劣势,能够有效促进新媒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发现,大众传播媒介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不同的人群在媒介选择上的差异较大,而传播媒介的科技传播力度不够大。由此,本文提出了科技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策:在坚持公益性投资的同时,科技传播媒介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大力培育科技传播媒体品牌;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注重分众传播,使传播效果最优化;应注重新媒体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何庆平 《新闻世界》2013,(5):315-316
"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浸透着人类渴望突破自身交流困境的努力"。①那么是技术决定了传播媒介的发展,还是人决定了传播媒介的进化?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图景?凯文·凯利说:"生命已经征服了地球上大多数非活性物质,接下来它就会去征服技术,并使之接受它那不断进化、常变常新且不受我们掌控的进程安排。"真的会是如此?本文以"媒介技术决定论"学者的观点为依托,探究技术、媒介与人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周晓鹏 《传媒》2016,(4):22-24
在过去的几年间,如同苹果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特斯拉重新定义了汽车,阿里巴巴重新定义了B2C,倏忽而至的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不仅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并在极大程度上颠覆了媒体内容组织、生产分发的方式. 正因如此,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市场上涌现出太多有关“新媒体”的探讨与争论,充斥着太多有关“新媒体”的概念与提法.这些概念往往听起来玄之又玄,但仔细咂摸却又索然无味、未及根本.作为一名新媒体行业的从业者与实践者,笔者个人更加倾向于从媒体不断的“自我定义”与“自我颠覆”的角度解读“新媒体是什么”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