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北京晚报》、《羊城晚报》复刊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份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报纸——《鲁迅晚报》。抗战胜利以后,国统区的北方人民有幸看到了我党办的北平《解放》三日刊。但,这张报纸当时在平津的书店和报摊上很难看到,只能通过卖报的小贩,在僻街小巷里偶然买到。我记得很清楚,我便是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从报童的手中买过这报。他还悄悄地卖给我一份也是在北平出版的《鲁迅晚报》。深夜在灯下读这些报纸,内心很不平静,因为这是唯一能真正替人民  相似文献   

2.
刘飞锋 《今传媒》2006,(6X):38-38
因为职业习惯的原因,平时喜欢将多家报纸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对比起来看。然而,有时却屡屡看到让人犯迷糊的报道。为何?因为各报对同一件事的报道不尽相同,让人不知道到底该信谁。试举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3.
“洗”军报     
我有一张1994年的《解放军报》,虽然已经泛黄、皱皱巴巴,有的还字迹模糊、残缺不全,但我仍宝贝似地珍藏着。每看到这些报纸,一种愧疚的情感就悄然而生,脑海中还闪现出这样的一幕。1994年冬天,我所在的西安政治学院放假,我挑选了8份《解放军报》带回家,准备在假期抄录上面的文章。可回家不几天,发现辛辛苦苦带的那些军报不翼而飞!我赶紧问妈妈:“妈,您见到我的报纸了吗?”看我火烧眉毛的样儿,妈妈唤怪地说:“看你…··哦还以为房间着火了呢,你二姨家想整理房间顶棚,我看你的报纸又大又好,就……”“哎呀,妈,您怎么也不…  相似文献   

4.
近日,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在采访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时.该人员称.谁要我们支付报酬.我们就封杀谁。我想就“封杀”谈谈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5.
蒋剑翔 《今传媒》2006,(4X):33-33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不少“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人家反而不相信,甚至还会心生厌恶。  相似文献   

6.
在一些报纸特别是一些地方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稿件的署名为“本报记者”,这种署名又不署真名的现象值得深思。 哪些稿子不署真名?为什么不署真名呢?从发表的稿子上看,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关系稿。明知新闻价值不大,碍于某种关系不得不写。或是某记者经  相似文献   

7.
近读一份颇有影响的法制类报纸,有这样一篇文章《嫁给农村人的烦恼——我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文章通篇讲的都是“嫁给农村人如何如何烦恼,乡下人有数不清的麻烦事”等等。这只不过是篇小散文,而另一家报纸上还有一篇报道农民买电脑的新闻,出现了这样的话:“农民就是农民,明明一台上好的电脑,因为设置了密码打不开,就认为是坏了。”读了这样的文字,我实在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农民怎么了?你们凭什么看不起农民?”农村人、城里人,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完全平等的,不应该出现谁歧视谁的行为。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不…  相似文献   

8.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不少“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说过头了,人家反而不相信了,甚至还会心生厌恶。  相似文献   

9.
目前,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一是不算少,二是不耐看。究其原因,很多经济新闻往往是各种业务活动的叙述,缺少新闻价值,读者不感兴趣。有人概括这样一个公式:领导作用+业务活动+效益数字=经济新闻。 从“工作角度”写新闻,新闻味不足,读者不买  相似文献   

10.
以前看报纸,看到一些不切实际的“据统计”,一笑之后,大都忘却了。近日翻阅一张报纸,有一“据统计”我可是把它抄下来了。文中说“据统计,全世界左撇子数竟达4亿。”初一看,心里蛮高兴,因为本人也是一个左撇子。有这么多“同类”,还能不高兴?可后来细一想,心里不禁有些疙疙瘩瘩:4亿?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我也是个几十年的左撇子了,可是从来没见上面哪个部  相似文献   

11.
曲岩 《青年记者》2012,(33):45-46
《纽约时报》前出版人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曾对报纸的未来发表这样的看法:"这个世界不缺新闻,如果你想看新闻,你可以上网找到很多垃圾。但我认为大多数人并没有担任编辑的能力、时间或兴趣。当你买《纽约时报》时,你不是买新闻,而是买判断。"  相似文献   

12.
十四大以来,出现不办报活动的第二个高潮。这一年多平均每两天半增加一家报纸,每两天增加一家期刊。目前全国已有2030种报纸和7000种期刊。报纸种类是1978年的10倍。这一时期的中国新闻事业山出现了许多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新闻观念的变化 首先是对报纸属性的认识有了变化。由过去只看到报纸主要作为舆论工具的政治属性,发展为既看刊报纸的政治属性,也看到它的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其次是对报纸的功能的认识有了变化。由过去的只看到报纸作为党的喉舌的主要功能,发展为既看到它的喉舌的功能,也看到它在传递信息、普及知识、文化娱乐和舆论监督方面的功能。再次对新闻价值的认识有了变化。由过去  相似文献   

13.
以前看报纸,看到一些不切实际的“据统计”,一笑之后,大都忘却了。近日翻阅一张报纸,有一“据统计”我可是把它抄下来了。文中说“据统计,全世界左撇子数竟达4亿。”初一看,心里蛮高兴,因为本人也是一个左撇子。有这么多“同类”,还能不高兴?可后来细一想,心里不禁有些疙疙瘩瘩:4亿?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我也是个几十年的左撇子了,可是从来没见上面哪个部门的同志拿着笔儿本儿的问我“是不是左撇子”的。中国10亿之众,我看了几十年报纸听了几十年广播,还没见有统计左撇子的新闻。是联合国哪个部门统计的  相似文献   

14.
报界曾有“三步五秒”之说,说的是读者到报摊买报纸时,选择哪一种报纸,考虑的时间只在走动三步之间五秒之内。瞥一眼,买不买,就看有没有他感兴趣的信息,这时,被称为新闻“眼睛”的标题,就显得  相似文献   

15.
现在只要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几乎天天可以看到各种名目繁多的会议新闻。诸如召开纪念会、庆功会、茶话会、表彰会、订货会、鉴定会之类的消息充斥了我们的新闻传播媒介。有时候,电视新闻几乎成为会议广告报纸则如同一张会议目录。这种久盛不衰的会议新闻,实在令人望而生厌,望而生畏。对会议新闻固然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会  相似文献   

16.
杨再华 《新闻界》2003,(5):32-33
新泽西州位于美国东海岸,邻纽约城,大约有十万华人,五家中文报社,六种中文周报免费赠送。笔者在新泽西州期间,对新泽西州的中文报纸的存在形态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在此供同行参考。一、繁体字与简体字初到美国,语言大环境当然是英语当道。各种印刷品,如报纸、杂志、广告等,铺天盖地几乎都是英语。要看中文,主要就是看中文报纸。周末到亚洲食品超市买东西,顺便拿免费的中文报纸,5、6种报纸拿到手,看到了熟悉的方块字,自然十分亲切。不过,用了几十年简体中文,突然在这里难得见到了:这边通行繁体字。因为来美华人中台湾、香港或其他地区华人占的…  相似文献   

17.
说“转载”     
前一时期,人民日报先后转载了文汇报,解放日报,河南日报、新民晚报等地方报纸上的文章。细读之后,心中有两种感觉:一是新鲜感。这几年,报纸转载别人的文章太少了,除地方报转载人民日报社论外,其它的几乎看不到,所以,乍一读,犹如清风扑面;二是可以从一张报纸上看到更多的好文章。这样的转载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相似文献   

18.
在街上随便买一份报纸,往往翻不了几页,就会从中掉出两三张纸片,大都是些产品推广、商家直销类的内容。我习惯称这种宣传夹页为"附看",即附加的,可有可无的。前些时间,我与朋友闲聊,谈及当下报纸副刊的逐步缩水,不禁扼腕。朋友顺手拿起厚厚一沓报纸,扬着反问我:副刊哪  相似文献   

19.
说“转载”     
前一时期,人民日报先后转载了文汇报、解放日报、河南日报、新民晚报等地方报纸上的文章。细读之后,心中有两种感觉:一是新鲜感。这几年,报纸转载别人的文章太少了,除地方报转载人民日报社论外,其它的几乎看不到,所以,乍一读,犹如清风扑面;二是可以从一张报纸上看到更多的好文章。这样的转载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相似文献   

20.
报纸要在完全意义上走向市场,要吸引读者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订报买报,就必须具有磁石般吸引读者的魅力,而“卖点新闻”则是报纸吸引读者的主要魅力所在。所谓“卖点新闻”,指的是报纸上那些能够吸引读者掏钱订报买报的重头新闻。今年一二月份,《中国改革报》的《民营经济周刊》搞了三次卖报活动,从售报情况看,读者主要是冲着某些新闻而掏钱的。它们有:《私营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