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层次及整合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以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据信息技术的定位及其与课程的整合程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分为独立开课、工具性整合和课程改革三个层次。为此,应该从学习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媒体技术等方面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从而推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
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都表明,职业教育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通过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教学的有效整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学法,实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3.
盂令艳 《考试周刊》2014,(53):29-29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优化课程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文章认为,教师要明确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科学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学习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正努力探求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有机整合,力求为学生的学习构建多媒体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已有课程的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应用于教育。"整合"是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重新构建的过程,不仅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中应用,还会使人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发生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阐述了信息技术教育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与课程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从课堂构成要素——“学生学习”、“课堂文化”及“课程教学”三个维度检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整合的价值在于建设新型的课堂文化,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遵循“课程教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张学军 《考试周刊》2012,(12):83-84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职业教育正以其特有的角色凸显在中国的教育领域。生源差,学生素质低,使中职学校的课堂尤其是英语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拓展了教学时空的维度。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做各科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工具。作者从理论上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做出分析,并结合实践,谈谈如何实践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以及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后,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浅谈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地整合起来,将信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的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扩展教育和教学领域。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谈了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教学的两条基本途径。两条基本途径: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知识整合,即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科知识内容为载体,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二是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即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在解决学科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打基础。  相似文献   

10.
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和教学课件的开发中。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能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高校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的重要手段。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的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扩展教育…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是目前教学改革的趋势。本文力图理清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含义,并从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三方面探讨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课程教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为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的整合可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法,采取课堂演示、随机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等基本模式。信息技术的资源库、交流工具、研究工具、管理工具与其他教学要素的结合构成整合的支持模型。  相似文献   

13.
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陈至立曾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  相似文献   

14.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照欢 《教育导刊》2003,(12):26-27,34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变革。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最有效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的全面变革,这种变革过程包括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过程。现代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主动型、投入型的学习,使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根据上述认识,我认为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层次: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与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资源与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体系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或知识主题)的整合,另一层是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有基于“情境创设”的学习模式,基于“应用软件”的学习模式,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模式,基于“专题网站”的学习模式等。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实现整合的关键是培训高素质的教师。  相似文献   

17.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涵义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来说,被整合的个体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等.  相似文献   

18.
易芳 《学周刊C版》2014,(2):30-31
信息技术为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的整合可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法.采取课堂演示、随机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等基本模式。信息技术的资源库、交流工具、研究工具、管理工具与其他教学要素的结合构成整合的支持模型。  相似文献   

19.
沙娟 《中小学电教》2011,(11):140-140
<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转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整合的结果不是产生新的学科课程,而是产生新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停留在纯粹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学习。教师应该积极尝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典型的整合课例,反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得失,总结归纳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有效模式。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课教学设计通过网络搜索南京特产这一真实可操作任务,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