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韩士成 《科技广场》2009,(6):138-139
企业是有生命的,从出生到长大再到衰老、消亡,这是企业的生命周期.本文通过研究企业活力及影响因素、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并依据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活力和永续生存之道进行设计,以期为实现企业有序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徐宇 《科教文汇》2023,(21):9-12
促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人的现代化要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向阳而生,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在这一背景下,关于教育本真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效果之道还是结果之道?其论争之点绝非二者字面之争,而是对教育之道本真的追溯。文章将从“实现人的全面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教育的主体间性和生命实践受动性出发,以阐明教育结果之道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正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审视教师“无为而为”的合理价值取向,使教育者遵循教育人道和理性,积极建构诗意教化的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有些改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因此人们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加深环保意识,建设绿色、低碳、环保的社会主义社会。建筑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要想打造一个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空间,就需要当前的低碳经济时代探索一条新的建筑设计之道,将环保意识融入到建筑行业当中,促进建筑行业更快的发展。本文就低碳经济时代下的建筑之道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李涛 《科教文汇》2012,(4):67-68
昆德拉和余华是两位可以进行对话交流的作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活着》这两部小说都在探寻存在的本质,关怀人的生存价值,思考人生的悖谬、苦难和悲剧性.两部小说提出了一些尘世中让人颇感迷惑的命题,人的存在的矛盾状况和生命的荒诞和宿命是两部小说共同关注的命题,其中“轻与重”的关系、生命之轻、现实的无可选择性和人对苦难的承受力等成为两位作家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是我们的至圣先师,他的一贯之道不但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同时也是维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促进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社会生态观。孔子的"一贯之道"包括孝敬诚信、忠恕、中庸、因革损益等"人道"内涵,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观。对"一贯之道"进行社会生态分析,有助于维护社会生态平衡、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水是生命之源,农村饮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基本生存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7.
"义利之辨"是一个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实践话题,也是古今中外一起伦理学说在建构其伦理价值观时都必须开展的焦点性理论思维活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度,"义利之辨"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和争论程度等有所不同.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义利之辨"在中国学术界又出现了一次新的高潮.这次"义利之辨"主要是围绕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和个人价值取向这两个问题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8.
李晓 《大众科技》2008,(3):145-146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推行的治学之道,系统科学,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借鉴孔子的思想与方法并结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目前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科学的英语教学之道。  相似文献   

9.
“道可道,非常道。”如果反其道而理解,只可意会而不必和不能言说之道则是常道。再广而言之,事物自身所蕴含的自然之道,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才是常道。而科学的最大收获和意义之一则是揭示事物内部所固有的规律,并按这样的规律办事,此所谓科学之道或科学精神。 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之时,也将人类带入了“烦恼三千丝”的困境。比如,遗传改造食品(Genetically Motified Food,GM食品),或称转基因食品,有些国家和地区竟不让谈论这个话题。然而,在民以食为天的现实中,不让人们讨论和了解这个事关自身生存的问题恐怕是…  相似文献   

10.
忠孝之道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学习的,结合《效颦集·宋进士袁镛忠义传》谈谈论新时代的忠孝之道。  相似文献   

11.
古之所谓大学,教育人成人、成圣,弘扬正道,过程就是对心灵的陶冶,对人的终极关怀。今之所谓大学,教育活动的重心在技艺,或用先贤的话说在于塑造“器”。从“技进乎道”、“君子不器”等观点来看,道乃是带有最高目标性质的理想,是有识之士的高层次追求。而今有关古今大学精神的研究表明,对大学之道反思后形成的认识有对古时大学之道回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与人生     
冯之浚 《科学学研究》2007,25(3):385-39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中汲取营养,使之成为新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文章着重阐述文化与人生关注的三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从而达到知天、知人、知己之道。  相似文献   

13.
张玉凤 《科教文汇》2009,(2):235-235
综观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我们发现其女性形象无不在物质生存与寻找女性自我中苦苦挣扎着。从张爱玲早期创作来看,女性自我意识明显占据主导地位。到了创作的高峰期,张爱玲深切体会到在男权社会里女性艰难的生存困境,也意识到在物质生存面前,女性自我的无力感。后期,她冷静地审视和还原了以曼桢为代表的现代职业女性的生存境况和自我意识,在物质生存与自我中找到了相融点,同时也透出现代女性寻找自我归宿的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14.
胡静 《科教文汇》2009,(16):231-231,234
《所罗门之歌》通常认为是以黑人男性奶娃为主人公的作品,但彼拉特才是作品中真正意义的主角。她的自强不息,自信乐观。慷慨仁爱。她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对黑人文化的热爱给予在种族与性别双重压迫生存奋斗的黑人女性启示。她是莫里森眼中的完美女性。她是黑人女性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5.
泥水变清水     
水是生命之源,离开了水,任何生命都无法生存。得益于现代发达的科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喝到干净安全的水。那么,当你痛快地饮下一杯白开水时,你是否想过,平日里那些充满泥沙的江河水是怎样变成自来水从水龙头流出来的?接下来,我们就到科学实验室里,通过一个神奇而又简单的实验来了解水的净化吧!  相似文献   

16.
邹娟 《科教文汇》2007,(11Z):196-196
“义利之辨”是一个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实践话题,也是古今中外一起伦理学说在建构其伦理价值观时都必须开展的焦点性理论思维活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度,“义利之辨”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和争论程度等有所不同。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义利之辨”在中国学术界又出现了一次新的高潮。这次“义利之辨”主要是围绕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和个人价值取向这两个问题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由于人文精神的过早觉醒,又因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礼乐教化为中心的道德理性.因此,在中国历史上,"禅文化"思想影响下的文人都追求一种宁静恬适的艺术情趣和一种平淡朴素的艺术情调,并把这种情趣和情调带到生活中,使生活艺术化.每当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望迭,胜衰之变也常会体现在绘画艺术的题材上,而禅道的盛行要求画面之笔墨简而淡、寄托物象、抒写意绪.日本画家在学习中国绘画艺术时,对汉学、汉诗、中国绘画理论都下过一番功夫,不仅能充分理解中国明清、中国绘画艺术之要谛,更能在消化日本古典艺术的基础上充实其精神和技法,因而创造出了不少优秀作品.本文试对"禅文化"下的中日绘画艺术进行了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是在后殖民地时期的城市国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建国之初,新加坡在地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和国际等方面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它选择建立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的威权政治。廉洁的“好政府”模式,人民行动党务实的治国精神,精英治国、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以及东西方融合的共同价值观倡导,造就了令世界瞩目的繁荣、和谐与文明的新加坡,新加坡威权政治下的治国之道,有力证明,构建符合本国国情的本土化的治国之道才是富有成效和民众期待的。  相似文献   

19.
"义利之辨"是一个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实践话题,也是古今中外一起伦理学说在建构其伦理价值观时都必须开展的焦点性理论思维活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度,"义利之辨"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和争论程度等有所不同。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义利之辨"在中国学术界又出现了一次新的高潮。这次"义利之辨"主要是围绕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和个人价值取向这两个问题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20.
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仁、义、礼、智、信”是人的内在超越的根本之道,作者认为,大学人文教育中应当以儒学人文精神的内在超越之道来丰富其教育内涵,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大学教育中注意启发学生的内在自觉,唤醒学生的内在生命,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践行,追求德性的圆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