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夏启云 《江苏教育》2004,(12A):37-37
我们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时,有如此一说,即“屈原不识时务;屈原之死,不得其所”。闭目沉思:这算不算“创新”,是否独到见解?为何成人阅读时没有这种想法?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屈原,他们还怎样看待自愿为变法而流血断头的谭嗣同、拒绝元朝高官厚禄而绝不投降的天祥、置生死于度外而痛斥魏阉的左光斗?对历史人物的误读,这不是一个学鉴赏的问题,不是“有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也不仅是学生对人物事迹的一知半解,对人物精神的不求甚解。根本的原因在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批评     
我们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时,有如此一说,即”屈原不识时务,屈原之死,不得其所”。闭目沉思:这算不算“创新”?这是不是独到见解?为何成人阅读时没有这样的想法?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屈原。他们还怎样看待自愿为变法而流血断头的谭嗣同?怎样看待拒绝元朝高官厚禄而绝不投降的文天祥?怎样看待置生死于度外而痛斥魏阉的左光斗?对历史人物的误读,这不是一个文学鉴赏的问题,也不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也不仅是学生对人物事迹的一知半解。对人物精神的不求甚解,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生观、价值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时,有如此一说,即“屈原不识时务,屈原之死,不得其所”。闭目沉思:这算不算“创新”?这是不是独到见解?为何成人阅读时没有这样的想法?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屈原,他们还怎样看待自愿为变  相似文献   

4.
感谢学生     
我曾有一个美丽的梦:我这一辈子要培养出一千个有出息的学生。功成名就了,在那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这一千个弟子手捧着鲜花,向我鞠躬,感谢恩师。然而,美梦的玫瑰色烟霞消散净尽之后,站在五尺讲台之上,面对着几十双坦诚而灼热的眼睛;抑或打开记忆的相册,把往事拉回来一幕一幕重演,我总有一个确确实实的想法:应该表示感谢的是我,而不是学生;应该戴上鲜花的是他们而不是我! 我确确实实送过几缕春风,可他们给了我整个春天;我确确实实献过几分坦诚,可他们却送给我十二倍  相似文献   

5.
林冲是《水浒》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引导学生解读出的林冲形象也各有千秋。同课异构,从对人物个性的不同把握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教者不同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6.
就一个班级来说,总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课堂中不爱参与活动;他们到底是对音乐不感兴趣?还是缺乏表演勇气和自信?面对这种情况,我动了一番脑筋。让这样的孩子们主动地动起来,是改进现有音乐教学困惑的有效途径。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感悟是不同的,为了让孩子们展示他们心中的"哈姆雷特",在教学中,我采取以小组表演的形式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贾薇 《青海教育》2002,(7):51-52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即使面对同一对象,不同个体的体验也是千差万别.这是生活的真谛,又何尝不是作文教学追求的境界?有一千个作者,也应当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东西,培养其在作文中的创新思维呢?……  相似文献   

8.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即使面对同一对象,不同个体的体验也是千差万别.这是生活的真谛,又何尝不是作文教学追求的境界?有一千个作者,也应当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东西,培养其在作文中的创新思维呢?……  相似文献   

9.
正在教学《离骚》第一课时时,笔者介绍作者时讲到,屈原被流放后,因不愿看到楚国的灭亡,在迷惘和痛苦中,最终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屈原为什么要自杀呢?他非死不可吗?假如屈原不死,情况会怎么样?"对于学生的这一连串的提问,笔者一时感到有些意外,因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都在强调屈原的自投汨罗江而死是其执著追求理想和忠君爱国的表现,很少考虑到上述问题。但笔者也隐约意识到这正是个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教学的良好契机。于是,笔者决定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顺着学生提问的思路来个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所以,笔者在停顿片刻后,顺势说:"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好。尽管以前我对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频繁地被我们的语文教师使用,几乎成为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不二法则。每个读者阅读《哈姆雷特》这篇文章,都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哈姆雷特是谁?不管大家解读出多少个千姿百态的哈姆雷特,但他首先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别人。他是替父报仇的忧郁彷徨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不是意大利的浪漫公子罗密欧,更不是贾府风流公子贾宝  相似文献   

11.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上课时或上完课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你们还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往往回答我的是:"没有问题了,我们都懂了."那么学生们真的没有问题了吗?显然不是,从他们的作业和练习就可以看出,其实他们是有问题的,只是不敢或不愿提出来,或者说有的学生就不能提出问题.他们缺乏必要的问题意识,这也成了他们不能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我曾经多次问不同的班主任朋友同样的问题:班主任的产品是什么?答案没有一个出乎意料:学生。我屡次半开玩笑地对朋友们说:"学生是他们爸妈的产物,他们的产生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这个时候很多朋友都会会心微笑,这微笑的背后有理解也有疑惑。理解了产品不是学生,疑惑的是产品是什么。接着,我会问朋友们下一个问题:在联合国的产业分类中,教育属于哪个产业?几乎所有的朋友都知道教育属于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3.
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需要我们介入自己的情感,而这一介入的过程即是我们再创作的过程。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并不是凭空而言,人的学识、经历、性格截然不同,所以看问题的视角及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这就使得我们对文本的解读程度略有不同。一些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咀  相似文献   

14.
正在课余时间,我静下心来认真审视自己平时的数学教学。应该给学生心中播撒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在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都明白,学生是具有主观意识的,而不是一个"容纳知识的容器"。我们不能主宰学生的思维方向,他们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可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却把学生当成是"容器",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绝大部分的人对教育的要求只剩下了分数,他们用这冷漠的数字界定学生前途。为了这分数,  相似文献   

15.
做了10年的数学教师,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 问题:学生究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哪些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 数学有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数学学习赋予了一个人成长意义上的本质力量。 数学学习强烈而深远地影响着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数学跟语文不同,语文的价值取向可以多元化。面对同一篇文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数学却要你去定性把握,当一个孩子开始知道1+1=2,而不是等于3时,他就开始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对”的东西,也有“不对”的东西。人总是在努力靠近“对”的东西,都希望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对”“错”的经历及由此引发的体验就构成人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在从学数学的开始就一直被持续强化着。  相似文献   

16.
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敏锐的感知力。从现象上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实质上它是心灵的感觉。 语感具有个人性,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不是要把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标准化的一个,而是通过莎士比亚原作中的“这一个”去丰富、提升学生心目中的“这一个”。这样,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就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与提升。正如  相似文献   

17.
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任教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指导,到学生那儿仍是不见起色,收效甚微。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变学生"要我写"为"我要写"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心是前进的动力,当学生有了这两样东西,当他们用快乐的心情叙述自己的真情实感时,蓦然发现,原来作文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原来他们也可以做作文的主人而不是被迫者。  相似文献   

18.
马振升 《甘肃教育》2004,(11):24-24
一、让学生体验阅读的探究性自主阅读的第一层面,不是让学生直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是在解答老师或阅读材料本身的问题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广阔的发现空间,让学乍在阅读实践中切实体会到阅读具有丰富的探究性和不确定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肯动脑,肯定精彩无限。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呢?第一,问题指向的阅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说明要尊重每一位读者的内心体验。而语文阅读教学,不也应该如此,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阅读感受吗?多年的语文教学,使笔者深知,与其给学生"一缸水",不如给他们"一把勺",再构建"一堵墙",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最终让他们在自主阅读体悟中,感受文本的魅力,实现真正个性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20.
初二学生对功这一章中"机械效率"这个概念不能正确掌握,原因是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不是十分清楚,"机械效率"是一个什么样的物理量?为什么它的值总小于1?如何提高"机械效率"?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等问题都是初二学生必须掌握但又难弄清楚的问题,这篇文章对他们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