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建勇 《精武》2007,(8):56-57
少林功夫是少林拳术、器械、散手、硬功、擒拿、点穴、卸骨、跌打伤科和暗器等武艺之总称。其中,硬功是少林功夫的核心。少林功夫既有以柔为主的内功拳(如心意把、柔拳等),又有刚劲威猛的外功拳(如金刚拳、罗汉拳  相似文献   

2.
高翔 《武当》2001,(9):3-6
内功是七仙形一切功法之根本,是七仙形武功之精髓。七仙形门尤其注重修炼内在功夫,拳经载,“不练内功不算功”。内壮则外强,本固方枝荣。不练内功,则难以修习外功、拳术、劲力、击技,不但进功缓慢,毫无作为,且舍本逐末,易致疾患,即使上功亦不能保持长久,更得不到七仙形纯正之功。  相似文献   

3.
柔拳又称禅功柔拳,相传为禅宗二祖慧可所创。基础动作是八大圆、十二小圆,从不同的角度方向配合身法画圆,不受场地大小限制,来回一条线练习。其套路共分三路,动作朴实无华,简单易学。演练要求柔中有刚、圆滑连贯、力走螺旋、出手成圈、圈圈相连、滚进滚出、摇身晃膀、变化无数,三齐(手、足、眼)六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舍、气与力合),神形化一,心动身嗵、内气通达,禅拳至融。  相似文献   

4.
《中华武术》2008,(3):30-31
形意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优秀拳种,它与太极拳、八卦掌一起,并称为中国武术三大著名内家拳。太极拳主柔,柔中寓刚;八卦掌变化多端,刚柔相济;形意拳则是硬打硬进,如电闪雷鸣,刚猛沉实,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杜子宇 《武当》2004,(10):13-14
李派太极拳对应“三才”,有“天地人”三盘主拳,但按行拳做势特点,无非刚柔两架。柔架代表是天盘拳。它上应三十六天罡,故三十六式;天为阳为圆,取阳中之阴,故其风格柔绵,和缓缠转,轻灵圆活,流畅,温文尔雅,武林惯称“文太极”。但看是文,却文中藏武;看似柔,却柔中寓刚,它文火温养,呼吸细匀绵长,密合开合蓄发;  相似文献   

6.
杜子宇 《武当》2006,(9):15-16
“一拳九架”,又称“一拳九练”。 李派太极“三盘”主拳各有不同风格特点,天盘拳其性主柔,地盘拳其性主刚,人盘拳亦柔亦刚。这三种不同风格,只能说这是它们的本质本性,或说是它们的本来面目和原形。也是李派太极“一拳九练”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徐廷芳 《精武》2010,(11):34-37
古轮功夫,全称少林吴古轮功夫,乃禅武医合一的功夫。其以禅、武、医三宝为内涵和实质,以无上禅功“心意把”为最高境界,具体包括了一系列古传少林拳械套路、技击秘法、擂台战术、修炼功法、内功心法、禅医养生等,经千年提炼,学术体系科学完整,内涵深邃,是开启身心智慧的绝妙法门。  相似文献   

8.
八仙圈     
李麟 《精武》2003,(2):8-11
“八仙圈”属八仙门拳艺,特点是身手运行多走圈走圆,圈环之妙,应用技击则变化无端,用之健身则养气增力。“八仙圈”有三种练法:1.柔多刚少慢练之;2.刚多柔少快练之;3.纯柔无刚缓练之。青壮年可练前两种,初学者或体弱年老者可修习后一种。人手、入门应柔练、慢练,“柔极生刚,慢极生快”,盘之功纯则得阴阳中和之道,  相似文献   

9.
八仙圈     
李麟 《精武》2002,(3):8-11
“八仙圈”属八仙门拳艺,特点是身手运行多走圈走圆,圈环之妙,应用技击则变化无端,用之健身则养气增力。“八仙圈”有三种练法:1.柔多刚少慢练之;2.刚多柔少快练之;3.纯柔无刚缓练之、青壮年可练前两种,初学者或体弱年老者可修习后一种。入手、入门应柔练、慢练,“柔极生刚,慢极生快”,盘之  相似文献   

10.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这八个字是太极拳法和某些内功拳法所特有,他种绝大多数运动、日常行卧起坐、劳作及绝大多数外功拳都不具有这个特性。  相似文献   

11.
杜子宇 《武当》2000,(5):13-15
李派太极拳,对应“三才”,而成“三盘”主拳。但就其劲势特点,无非刚柔两架,密合阴阳相抱的生化机理。柔架的代表是天盘拳,它相应三十六天罡,故成三十六式。天为圆为阳,但取阳中之阴,故其风格绵柔、和缓、缠转、轻灵、圆活、流畅、温文尔雅,武林称其为“文太极”。但观其文,文中藏武;看其至柔,然柔中寓刚。它文火温养,突出心法,重在“留意”,运化精微,意在聚精固气凝神。循经走脉,畅达气机,融通一身,呼吸细匀绵长,密契开合动静。它讲究内外一气,拳功合一。刚架的代表是地盘拳,即“八法奇门拳”。  相似文献   

12.
永春白鹤拳属南少林内家拳种。它以鹤为形,以形为拳。演练中动静清晰,虚实分明;快慢相向,上下起伏;手足呼应,脉络贯通;吞吐浮沉,神气流畅;似刚非刚,似柔非柔。以寸劲节力,形神兼备而见长。它不仅反映了白  相似文献   

13.
张奇 《武当》2013,(3):50-50
武当武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外显金锋,内藏丹道。外显金锋,即是武当形意、太极、八卦、武当剑、八卦枪、祖师杆等武当功艺,而内基础性丹道即是金丹大道。武术修炼分内功与外功,炼精气神为内功,也叫丹功,练套路架子为外功。内功与外功同等重要,内功靠外功护持,外功靠内功滋养。有外功而无内功相助,外功即成为空架子。许多习武之人不明白这一点,特别是年轻人刚入门,习武只练外武而不练内功,不但功夫不上进,许多人还练出了一身病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人与事,有不少人练一辈子武术,而五六十岁就死了,大多死于六七十岁,死于心脏病、脑血栓、糖尿病、癌症的人很多,与不练武术的平常人没有什么区别,还不如许多老农民、老工人活得长。不练功活八九十岁,练功人只活六七十岁,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懂养生之道,没练内丹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潘双喜  潘双喜 《精武》2005,(11):48-49
柔拳为少林拳中的上乘功夫,与心意把,二十四路弹腿同为少林镇寺之绝技,很少外传,相传柔拳为禅宗二祖慧可所创,其拳理尊少林武医结合之法,以医养武,以武扬医。经常练习柔拳,有通经活络,  相似文献   

15.
梁凯明 《武当》2012,(4):23-24
杨式太极拳的最大特征就是体松柔和,舒展大方,外柔内鼓,有掤劲拳术之称。在杨公澄甫遗著《太极拳练习谈》中也讲到"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也"。这里的所谓"刚"和"针",指的都是太极拳的内劲。当前有许多人练拳只见软不见刚,把柔理解成软,把柔与软混为一谈。太极拳之"刚",就是以腰为轴,利用太极拳的缠丝劲,牵动丹田充溢的内气,在瞬间发出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劲。这种劲是通过长时间周身放松、拉长,用柔缓的动作在去僵求柔中练出的先天自然之气(常说的丹田之气)所产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太极拳之"柔",《拳论》上讲,"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掌握柔并不是松软,而是去一份拙力、蛮力,得一份柔劲后的缠丝劲。此为太极拳的精髓,非千锤百炼、天长日久,不易轻得。由此可以看出练好太极拳柔刚途径就是学会放松。  相似文献   

16.
李剑方 《武当》2005,(10):19-19
一足只重姿势,不练气势主要是当今学拳练拳者大多只重视姿势的“柔”和“美”.不追求内作功力的修炼。“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若在传练过程中,只注重外表的姿势而忽略迫求真正的内功.别无异于买续还珠,将太扳拳最有价值的东西丢弃了.好多人拙力来退.但自认松柔到家了,谈劲色变,其实根本没有见识过真正的松柔.也体会不到松柔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一、概要 在太极拳推手、交手对抗中,柔,就是防守,在保持适当的紧张时,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在练太极拳时,肌肉群应做到有控制地收缩,故在习武练功谚语中有“凡拳以柔为贵”的说法。这正如陈鑫所说:”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用功以来,干锤百炼,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之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手柔,故以柔名之耳等。”  相似文献   

18.
杨天放 《武当》2013,(7):42-43
一、八卦掌技击分析(一)刚柔相济。八卦掌是刚柔相济的拳术。有歌诀曰:刚在先兮柔腰与手,我则吸腰步稳扬。用刚劲之先必须隐含柔劲,此谓"刚中寓柔";在用柔劲之前,必须以刚劲为后备,此谓"柔中寓刚"。攻与守都不能脱离这个原则。当对方用柔劲时,我则以刚劲对付;对方用刚劲时,我就用柔劲吸腰稳步而化之,进而击之。(二)整劲击人。八卦掌击人用的是整劲。这个整劲是从根节而出,根在脚,发于腿,主于腰,形于手  相似文献   

19.
武当拳桩功     
中国武术有外家、内家之分。 外家主刚,内家尚柔。武当拳内家 拉功主张外柔内刚,刚不现形,绵 里藏针,刚柔相济;遇柔刚化,遇刚 而发,它是任何搏击术所没有和不 能媲美的!既能健身益寿,又能惩 恶扬善防身,并以中国的道教文化 作底蕴,因而别具特色和风格。 武当拳内家桩功从练功方法、 技击法则等与其它门派武功有着 很大不同。外家武功注重形体、四 肢等外在功夫的锻炼,而武当拳内 家桩功则强调内在的心、意、神等 的培养,尚意不尚力,在练功和技 击应用中强调意在气、力的前面运 行,不主张没有意识指导运行下的 力气即外力、蛮…  相似文献   

20.
释延勇 《精武》2005,(8):20-22
自古以来,少林寺所传功夫极多,有“七十二艺”之说。这些功夫,按性质分,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所谓内功以练精、气、神为主,功成后整体内壮;所谓外功、硬功,多指锻炼躯体某一局部的猛力;轻功专练纵跳;气功包括练气和养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