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三国演义>中,有不少故事包含着二难推理,本文试图对其作些逻辑分析: 用二难推理进行劝降、规劝等.如李恢劝马超投降刘备时说:……"今将军与曹操有杀父之仇,而陇西又有切齿之恨.前不能救刘璋而退荆州之兵;后不能制杨松而见张鲁之面,日下四海难容,一身无主.若复有渭桥之败、冀城之失,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  相似文献   

2.
三国坛     
肖宇韬 《辅导员》2014,(13):89-89
时间:三国时期 地点:荆州城前 人物:周瑜、诸葛亮、刘备、赵云、吴兵、蜀兵 [刘备借了荆州,久久不还,周瑜让鲁肃去要,鲁肃又被诸葛亮耍了’说要东吴去打西川,蜀国就为他们放粮。][吴兵来到荆州。]吴兵:(高声齐喊)东吴的周都督来也,快快打开城门。  相似文献   

3.
现行普通逻辑教材关于二难推理的内容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一是把二难推理形式局限于充分条件假言二难推理,而将必要条件假言二难推理排除在外;二是对二难推理规则的提法似有不足。二难推理的全部正确推理形式应是八个,而不是四个。二难推理的规则仅仅是保证推理形式有效的规则,并不涉及前提内容的真实与否。深入探讨二难推理的形式和规则,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有规范实际思维、防止逻辑错误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自江陵出兵攻打襄樊,不属于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北伐",而只是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的关羽,谋求荆州领土完整、满足北伐时"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隆中对策的前提条件。关羽攻打襄樊的背景也不是"天下有变",因此,也就不存在刘备、诸葛亮的援助计划。孙权袭取荆州后,刘备也没有足够军力援助关羽。关羽兵败被杀也不是什么刘备、诸葛亮的借刀杀人计,关羽死后未得谥号也非刘备刻意为之。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提出 “数学课程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必修课)第34页中,对推理“p→q”进行了说明,“p→q”是:“‘若p则q’为真,是指由P经过推理可得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记作p→q”.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认为“p→q”与“‘若P则q’为真”是一样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6.
建安十三年七月(公元208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相继翦灭了拥兵自重、割地称雄、分裂国家、残害民众的军阀吕布、张绣、袁绍、袁术、刘表等,统一了长江以北的中国领土,使饱受分裂、战乱之苦的北方有了稍为平静的环境得以休养生息;统一北方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这时,有势力的军阀尚有江南孙权、四川刘璋、汉中张鲁和已无立足之地而奔狼突中的野心家刘备,以及败退陇西一带的马超、韩遂等。一、赤壁之战.使孙权公开扯旗,刘备羽毛丰满严格地说,赤壁大战前的孙权,还不具备军阀的特点,更类似于汉王朝的地方军政长官,…  相似文献   

7.
就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汉语表达式及其分类、判定真假依据、负命题的等值式,以及以此类命题作前提的反三段论等问题,作出了全新的探讨。归纳出16种汉语表达式,并加以分类;认为: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真假只能依据其前、后件之间客观上是否具有必要条件关系之标准来判定;认为p←q实即→p→□→q,其否定式是“→p∧→□→q”,而不是“→p∧q”;揭示了必要条件反三段论的内涵、逻辑结构,并给出了它的有效推理式。  相似文献   

8.
魏延论     
三国时,蜀汉偏隅益州,良将济济。立国之初有关、张、马、黄、赵,后期有姜维,而魏延则崛起于蜀汉前期、活跃于蜀汉中期。他年轻时率部追随刘备,与黄忠一起进军益州、驱逐刘璋。后赴汉中,据守蜀汉北境,确保了蜀国荆州、平南中时北境无虞。诸葛亮督师北伐,数辟魏延为先锋,延功勋卓著、为蜀将之冠,千古青史自不可湮没他的勇猛建树。在三国史的研究中,魏延是一个颇多争议的人物。大凡肯定其兵出子午、与诸葛亮主力  相似文献   

9.
苏轼名篇《赤壁赋》中“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一句中的“下江陵”究竞该怎么解释? 人教社2006年版高中语文必修2的注释为:“[下江陵]刘琮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又在当阳的长坂击败刘备,进兵江陵。下,攻占。江陵,当时荆州首府。”  相似文献   

10.
[基本知识]如果整数a除以正整数m,商为q,余数为r,则a=qm+r,其中q与r都是自然数,而且0≤r〈m,关于余数问题,我国古代就有研究,南北朝时期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就记载着著名数学问题“物不知数”: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这就是“中国剩余定理”。  相似文献   

11.
“既然p,那么q”是因果关系复句,“如果P,那么q”(新)是假设关系复句,这两种复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不同主要有:强调的重点不同,分属于不同的逻辑判断;所属关系类型不同,变换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12.
赤壁战后,刘备占领了原东汉荆州的长沙、桂阳、零陵、江夏、武陵等郡,并从孙权那里“借”得南郡,荆州首府襄阳在曹操控制之下,刘备移治公安,故称“刘备荆州”(以下仍称“荆州”),以与原荆州有别。荆州的占有,打通了进军巴蜀的道路,不久刘备便攻占了益州,基本上实现了诸葛亮《隆中对》“跨有荆、益”,与孙、曹三分天下.鼎足而峙的战略设想,呈现出从荆、益兴师中原,消灭曹氏,一统天下,完全实现《隆中对》战略设想的可能。然而,事隔不久,荆州却被孙权夺走,刘备仅存益州一隅之地。章武二年(公元222年)蜀、吴“彝陵之战”,蜀军几尽覆没,刘备既无力再夺荆州,又无力与曹氏争夺天下,“复兴汉室”了。为此,古今许多学者在叹惜之余,作了种种评说:或  相似文献   

13.
如何正确地表达一个“命题的否定”及“否命题”是“简易逻辑”中的难点之一.有些同学在写原命题的否命题时,仅写了对结论的否定;还有一些同学用反证法证明问题时,却假设条件和结论都不成立.说明他们混淆了“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这两个概念.事实上“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如果原命题是“若p则q”,那么这个命题的否命题是“若非p,则非q”,而这个命题的否定是“若p则非q”.可见,否命题既否定条件又否定结论,而命题的否定只否定结论.  相似文献   

14.
在《三国演义》中,荆州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左右着东汉末造的局势。甚至可以说,得之者可得天下,失之者则无方逐鹿中原。所以它的归属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特别是孙刘之间,相争尤为激烈,以至于后来关公败走麦城、陆逊火烧连营、刘备白帝托孤、蜀汉“危急存亡之秋”的出现,皆是为此一荆州。而在作品中,围绕荆州的归属问题;更有孔明措荆州与鲁肃讨荆州的一段侥有趣味的描写。本文所论即是这“借”与“讨”的过程中而体现出的诸葛亮的外交艺术。荆州地处长江中游,跨长江两岸,辖个湖南湖北及河南西南部一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逻辑上,命题r的否定是指否定这个命题,。以后得到的一个新命题-r;而命题“若P,则q”的否命题是指下面这种形式的新命题“若,p,则-q”.所以如果一个命题r不是“若P,则q”的形式.那么就要先把这个命题r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再由这种形式写出命题,一的否命题.这里,改写后的“若P,则q”中,  相似文献   

16.
拔河与襄樊     
拔河是一种世界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它的起源地却在襄樊。拔河,最早又称做“牵钩”、“钩强”、“施钩之戏”。《墨子·鲁问》中有此记载,说是“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孰,亟败楚人。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曾长期居住在襄阳,萧梁时为官的南北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施钩之戏,以绠作篾缆相胃,绵亘数里,呜鼓牵之。……公输子游楚为舟战。其退则钩之,进则强之,名日钩强遂以时越。以钩为戏,意起于此”。《隋书·地理志》上说:“……南郡、襄阳……又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  相似文献   

17.
1 诸葛亮初见刘备,不是提出来《隆中对》,而是另一种对策。《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魏略》曰: “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固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钢练浅H艘?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亮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  相似文献   

18.
改进了文献[2]中的一些结论,得到了:(1)单支口方法是(0,0,q)一代数稳定的充要条件;(2)如果β,p,q中有一个等于1,则单支θ-方法不可能是(β.p,q)一代数稳定的;(3)若q=0,β≤(2θ-1)/θ^2,p≤β(θβ-1)则单支θ-方法是((β,p,q)一代数稳定的。并对单支θ-方法的数值稳定性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古文小故事】楚庄王欲伐越韩非子请你像我这样读: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相似文献   

20.
“与其”句式的语法意义,是对比性、择优性和取舍性三重。以社会常态评价为标准将句式中p、q的语义关系分为“p、q两利”“p、q两害”“p、q各有利害”“p、q无所谓利害”“p害q利”和“p利q害”六种类型;以个人动态孬价为标准则仅有“q优于p”一种类型,两种评价标准分别承担着各自应有的作用。“与其”句式的句式特征归纳为:“观点0:与其p,不如q;(原因R/目的I);(结论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