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刚  孙俊华 《文化学刊》2010,(5):120-122
池田大作先生一直致力于人类的文明对话与生命尊严与价值的实现。他明确提出,和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而和平思想要为人们普遍接受与认同,必须经过教育的养成;教育的全部价值在于追求和平,实现和平的根本途径是促进文明对话。根据池田大作先生的这些论述,教育应帮助每个人真切地认识到和平的价值,确立培养"国际人"的和平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
<正>池田大作作为世界著名教育家,对教育事业极为重视,在教育活动中不断思考和总结,挖掘出了教育的向善性特质,认为只有善的教育才能真正创造价值,良好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其本质是为了生命的发展,要尊重  相似文献   

3.
张云江 《文化学刊》2010,(5):115-119
池田大作对人类和平的祈求及相关思考,大多是站在"以佛法为基调而行动的立场上"展开的。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池田大作人类和平思想中的佛教哲学渊源关系,认为池田大作的人类和平思想是古老的佛教智慧在现代文明时代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新的境界言诠。  相似文献   

4.
<正>创价大学的创立者池田大作先生提出创价大学的建校精神是:"人类教育的最高学府,新大文化建设的摇篮,守护人类和平的要塞。"根据池田大作提出的建校精神,创价大学将"全体的人"和"创造性的人"作为创价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了"以人为本"的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先生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知名度。他尤为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是立国之本、振兴之道、文明之源。正如池田大作先生所说:"在社会长期的课题中,教育正是根本。注重教育的国家,必能迎接发展与繁荣的时代。"为此,在不断宣扬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一切以人为出发点,一切以追求人自身的进步和幸福为目标。  相似文献   

6.
池田大作广博而浩瀚的思想对世界和平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研究池田大作的个性发展,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池田大作的思想,有益于追寻作者的脚步。池田大作的个性发展可以从四个阶段来理解,少年时期铸就坚韧的意志力,青年时期的体验使他形成和平主义思想,教育过程提倡行为主义教育,思想传播时期倡导多元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爽 《文化学刊》2013,(1):128-131
日本文化的逆输入对于中国的发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把握池田大作的文化逆输入和发挥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反哺作用。针对日本文化逆输入现象及池田大作的文化逆输入情节,对池田大作的教育观进行了挖掘。  相似文献   

8.
池田大作不仅是推进中日友好及世界和平的社会活动家,也是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近年来以北京大学为首,我国高校陆续成立了池田大作研究机构,深入研究池田大作的和平思想、教育哲学和文化理念,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平台,对于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国际意识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池田大作思想的精髓,他对教育的特点、本质、知识与人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等问题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看法,形成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特色的系统教育思想。本文通过阐释池田大作教育思想的内涵,结合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而得出了其思想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语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外语教育日趋低龄化,外语教育水平也在日益提高。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一般的人都会说上几句外语。然而更多的人对外语作用的认识还停留在职业的工具性层面——即掌握了一门外语就可以找到好工作,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即使外语教育工作者也很少有人超越这种认识。池田大作作为一位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作家、桂冠诗人,却站在另一个角度,以人的发展与世界的和平为出发点,对外语学习、外语教育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思考,其观点也应用于他一手开创的创价教育系统(包括创价大学、创价中学等)的外语教育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正>池田大作是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会长,世界著名佛教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际人道主义者。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他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创立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一整套"创价"教育体系。在教育实践中,池田大作着眼于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的国际视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10,(2):159-159
<正>乔丽媛在《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发表《和平·平等·博爱——池田大作"教育童话"价值体系初论》一文,他指出,池田大作的"博爱"和"平等"的观念一样,有着很深的个性内涵,被灌注了更多是非、善恶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宋慧娴  徐鹏 《文化学刊》2012,(3):139-144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的教育理念,不能只做字面的理解,而是强调追求、境界的涵义,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体现了教育是人的教育、是面向全体人的教育、是氛围的教育、感动的教育和个性化的教育的教育本质。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的教育理念为源点,提出了在一个小学中,建设起一个以个性化教育为基础、以感动式教育为依托,开放式教育为创新点,特殊关怀为保障,学生互助为延伸的"五配合学生发展支持体系"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4.
暴景升 《文化学刊》2012,(2):116-121
当代中国的大学承担着过多的政治和经济使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大学教育在一味追求市场化与行政化、社会化的过程中,将"人的塑造"淹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中,"做事"的教育代替了"做人"的教育,对"人格"培养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道德教育却被边缘化、虚化;作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圣殿的大学不断地被社会风气所左右,"媚权"、"媚俗"、"媚数字"、"媚等级"等风气不断销蚀和瓦解着学校应有的道德风化,使得中国的大学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为适应中国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大学的宗旨与精神,追寻教育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以往人们多关注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关注教育与地域文化之间关系的文章很少。文章通过考察"关学"的兴起、宗旨、特征及在地方社会传播的机构等,阐述和论证了关学理论及其传播对于地方文化传统的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为地方村落中个体的"德行",也表现为村落整体的特征,更表现为关中地方社会的特征。正是因为"德行",地方社会村落的再生产才得以继续,关中地方社会也得以成为独立的文化区域。  相似文献   

16.
作为广东省重点打造的特色乡村,南平村具有建成优秀案例的代表性.运用审美适应性理论,以南平村为对象,从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材料运用等地域技术特征层面阐述南平村因地制宜的自然适应性;从民系特征、社会治理、经济产业等社会时代精神层面概括南平村与时俱进的社会适应性;从酬神信仰、教化理念、审美趣味等人文艺术品格层面论析南平村饮水...  相似文献   

17.
<正>一、前言近年来,台湾校园暴力事件不断,类似情形在日本与中国校园亦同样发生。池田大作先生指出,最近几年,日本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失足青少年激增,校内暴力事件、旷课现象频发,滥用毒品也有蔓延趋势,这不仅让直接相关的家长、教师忧心,更令许多有心人士慨叹不已。他认为:  相似文献   

18.
大学的教育精神凝聚在大学"校训"里,目的是将其铸造于大学人的生命中,激励大家在尽善尽美的理想中奋进,直至生命终结。慎读、铭记这些"校训",传承大学教育的根本传统,将育人、博学、笃行、笃志作为大学教育的精神宗旨,使其成为每个大学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9.
徐强 《文化学刊》2012,(6):49-56
史华慈作为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终其一生都对人性的奥秘、人的吊诡性存在、人的有限的自由以及人的复杂性的意识活动充满关切。正是基于这种关切他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看法,一方面他持"弱势的、谦虚的文化整体观",不满于对不同文化作出诸如"x文化"、"y文化"的僵化、粗暴论断;另一方面提出"文化导向"说,反对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结构"或"文化蓝图"说,主张人既会被文化所限定,同时又有有限的自由,促进文化导向的丰富和拓展。在比较文化思想上,他认为古今中外的人分享了某些共同的关切,文化是围绕这些关切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对话,因而具有比较和沟通的可能。通过这种比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丰富我们共同的经验,增加人类应对当今一些挑战时的选择余地。因此,真正的文化比较应该深入到问题意识的层面,以韦伯式理解走入人类经验之海。以这样的文化观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史华慈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独特面貌,对于我们反思传统,寻求其当代价值极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永信 《职业圈》2007,(9S):52-52,165
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其具有明确性、直接性、复杂性、层次性等特征。应依据职业岗位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要求,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并根据其特征构建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