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夏俊  唐启寿  贺建立 《科技风》2012,(21):172-173
大学文化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对引领整个社会文化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教学形态、科研形态、管理服务形态、实践活动形态;在大学文化的传播上,则以教学传播、科研成果传播、媒介传播等方式存在。大学文化建设要"抓核心,强形态,广传播",核心是根本,形态是具体表现,传播才能发挥影响和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现如今,我国主导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日常行为规范都会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式。对此,本文先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然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详细探究。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特征、内涵与实践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推动高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研究法,首先分析了文化与价值的意义、科学研究的文化价值意义,即人类的存在与一定社会的文化及价值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科学研究是一种文化现象并在价值观念等层次上深刻影响着文化,进而推导出高校科协的文化价值意义:高校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推动科学文化传播和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内部群体文化与同类价值意识对科技工作者个体文化人格的形成发挥价值导向功能;在学术文化交流过程中通过批判、继承和创造进行文化融合;在传播、普及科学知识过程中以自身的观念、意识、行为去影响公众。高校科协应构建具有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的文化价值体系,引领科技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孙小梅 《学会》2012,(6):13-17
高校科协是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群众团体。高校科协组织有两大主要特点,即活动主体与活动内容的科学特性和组织形式的群众特性。高校科协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意义,高校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科技工作者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进行着文化积累,并且科学研究是和一定的价值理想、科学目标和人生信念联系在一起的。当前高校科协缺乏有凝聚力的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科协应明确科协的职能,以加强高校科协组织建设为抓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构建充分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文化价值体系,在科协内部形成同类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6.
科技文化的价值观与技术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科技文化价值观的基本构架以及科技文化价值观诸要素的相互关系 ,论述了科技文化价值观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认为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科技文化的价值观对于提高我国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价值观随着时间的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传统社会价值观提出了挑战,本文重点关注社会主义新价值观的发展及其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对深化改革和在建立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毓玲 《科教文汇》2009,(1):77-77,8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如何用社台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中国科技工作者职业价值观的构成、重要性排序和不同类型科技工作者职业价值观的区别。在构成方面,依据因子分析将中国科技工作者职业价值观概括为五个方面:科研学术和社会责任、科技发展、科技社会作用、科研工作环境、科研精神与信心。在重要性排序方面,发现中国科技工作者最看重科研学术和社会责任,以及科技的社会作用两个方面。从区别来看,中国农业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与科学研究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徐泉辉 《科教文汇》2010,(22):11-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在社会大变革和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大学生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的新形势下,从高校的各个层面入手,探索高校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律和途径,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1.
文化传统、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良斌 《中国软科学》2006,(11):120-125
本文从社会资本等基本概念出发,运用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有关理论探讨文化传统、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中西文化传统的主要区别,论述了文化传统对社会资本的创建和增殖有重要影响,文化传统和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有重要影响:文化传统既可直接影响技术创新,又可通过社会资本这一中介与技术创新发生联系。  相似文献   

12.
董晓萍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2):1327-1336
2017年3月12日国务院同意并发布了由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确定了"振兴传统工艺"的重大任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立足国情,增强现代科学意识,建立研究中国传统工艺的国学价值、多元社会模式技术文化一体结构和对外交流的宏观框架,提取其独有的生命力要素,包括有国家制度的技术、有价值体系的技术、有社会结构的技术、有中国故事的技术、有丰富历史文献的技术和有专业知识的技术等,提升自我阐释能力和未来传承能力,增加文化自信,积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掌握现代世界知识体系,做到中西互视,拿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制定世界对话与合作的有效对策,增加国际话语权。此外,还应将那些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兼具跨文化视野和具体操作个案的,以及中西学界共享优秀学术成果延伸到我国高等教育中去,加速学科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使振兴传统工艺的系列工作成为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丰富世界文明对话内涵的高端事业。  相似文献   

13.
人类认知和实践活动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人生最高价值的体现。因而人类的认知和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作为人类认知和实践活动形式之一的科技创新活动也不例外。对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可从内外两方面考察,就内在价值而言,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即人类在科技活动中的认知价值;就外在价值而言,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即科技的应用价值,具体表现为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彰显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是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内在依据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动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实现了企业自身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伦理价值,而且实现了社会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我价值是核心和根本,是其社会价值的存在依据;而其社会价值又是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要求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夏南强  李倩 《情报科学》2007,25(3):332-339
本文对社会科学学术网站作了界定和基本的归类,探讨了社会科学学术网站与社会科学学术活动的关系。并从信息内容的综合程度、网站所属机构的不同、用户的特点、网站设置的不同目的等四个角度分析了各种社会科学学术网站的特点,建立了相关模型以供参考。并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科学学术网站的发展趋势作了初步的分析,指出了社会科学学术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代科学的体制化是“实验型”科学知识生产制度及其意义不断展开的历史过程,也是科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不断被重新发现的过程。要深刻理解近代以来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必须从这个影响深远的历史进程出发。“求真知”的科研文化和“致实用”的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共同构成了近代科学体制化的必要条件。但在这两个文化要素之间存在着冲突,具体表现为科学的“功利性”和“自主性”之间的摩擦与对抗。  相似文献   

17.
转型中的中国科学:科研不端行为及其诱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真真 《科研管理》2004,25(3):137-144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科技体制改革,与此同时,科技界开始了一场围绕科研学术道德问题的旷日持久的大讨论。本文从这一现象出发,提出为什么经过20年来的道德反思,科研学术道德问题非但没有被消解,反而愈演愈烈,并且已经成为一种影响我国科学技术健康发展之重要因素而倍受科技界同仁所广泛关注的追问。基于这个问题,本文从体制环境和现存制度的层面,对我国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与蔓延现象做出诱因分析,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诱因形成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Convergenc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ve product features are expanding the markets for technologic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Prior literature 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and use has focused on utilitarian belief factors as predictors of rational adoption decisions and subsequent user behavior. This presupposes that consumers’ intentions to use technology are based on functional or utilitarian needs. Using netnographic evidence on iPhone usag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innovative consumers adopt and use new technology for not just utilitarian but also for experiential outcomes. The study presents an interpretive analysis of the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very early iPhone users. Apple introduced iPhone as a revolutionary mobile handset offering integrated features and converged services—a handheld computer-cum-phone with a touch-screen web browser, a music player, an organizer, a note-taker, and a camera. This revolutionary product opened up new possibilities to meld functional tasks, hedonism, and social signaling.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even utilitarian users have hedonic and social factors present in their consumption patterns.  相似文献   

19.
仝晶晶 《情报科学》2020,38(3):29-34
【目的/意义】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科研人员对于学术社交网络的利用行为,揭示图情领域科研人员在此类平台中的行为差异和影响力差异。【方法/过程】选取ResearchGate作为研究平台,运用网络调查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78个iSchool联盟成员进行广泛调研。同时,基于国家差异的视角从影响力、信息共享行为和社交行为三个方面比较分析科研人员对学术社交网络的利用行为。【结果/结论】调研结果显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图情工作者在学术社交网络平台上最为活跃;相对于提出问题,iSchool的图情工作者更喜欢提供答案;中国的用户数量居于全球第三位,但用户活跃度低,影响力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