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课堂"动"、"静"的梳理与分析,明确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等内在的"动"态才是十分关键和至关重要的."内外兼静"、"内静外动"的教学状态应予以扬弃;而"内外兼动"和"内动外静"的课堂教学状态与境界则是应予以提倡和肯定.  相似文献   

2.
<正>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指出:"静以养神,动以炼形,能动能静可以长生。"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课堂是生命体机能与心志的特殊运动,动与静是课堂教学的外在表现。"动"是指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下,经由教师点拨、引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的活跃状态;"静"是指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静思默想、认真倾听等相对安静的状态,"动"与"静"是互为因果和前提  相似文献   

3.
武学上说以"静"制"动"是武林中的最高境界,可我想说对于一群活泼好动,天真可爱的孩子来说以"动"制"静"却恰恰能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让数学课堂动起来,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课堂中的"动"确实要比"静"来得更精彩一些。  相似文献   

4.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教师和学生究竟应该怎样"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的课堂,语文教师要协调好课堂的"动""静"关系,做到动静取舍有度,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相似文献   

5.
"动"是当代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和共同追求,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动"而忽略"静",将会给新课程教学带来诸多的危害.新课程课堂需要"静"的回归,要重审"静"的作用,妥善处理静和动的关系,创造真正理想和谐的新课程课堂.  相似文献   

6.
<正>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动与静呢?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的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中动与静的结合呢?一、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前提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重要前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是猫和老鼠的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追求"小脸通红,小手直举"的课堂,认为"动"起来的课堂更精彩,尽管有时这种"动"只是学生对浅显问题反应后的肢体或口头表达;我们也崇尚课堂上的"静",认为这是学生在进行思考,尽管有时学生只是出于对问题的畏惧而被动地选择安静退缩。形式上的动与静不应该成为我们数学课堂的追  相似文献   

8.
<正>如何根治历史课堂沉闷乏味、效率低下这一"顽疾"?其灵丹妙药只能是"以动‘治’静"!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引导学生:动眼看,动情读,动脑思,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情演。一、动眼看,激发学习情意历史图文资料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情景、历史现象,比纯文字表达更有说服力,更能直观形象地从不同角度折射历史的本质。教师如果能恰当地予以运用,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其学习情意。因此,教  相似文献   

9.
教学活动一般是以"动"与"静"两种形态存在的。教学中所谓的"动"就是以教师活动为中心,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师的讲,又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己训练,学生逐渐演变为课堂主体。所谓的"静"就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学习完新知识以后,自己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预习、复习等学习活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动"与"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也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变为现代的发展性教学。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舞台。那么,课堂上能否适时地把握好"动"与"静"的节奏,是评价教学活动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笔者以中学生物课堂上对"动"与"静"关系的处理为例,就如何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动是永恒的,而静是相对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动主要是指课堂气氛活跃,而静指的是动脑筋进行思考的过程。课堂上既需要动,又需要静,只有动静结合,学生才能在激发情趣的同时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因此,教师要合理调控,让课堂动静结合,使教和学达到良性循环。一、培养学生"听",让课堂动静结合韩愈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诲人不倦让学生受益匪浅,听贤人教诲如沐春风,教师对学生的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动"起来的课堂可以让小学数学不仅"有营养"而且"好吃"。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化静为动、以动促思、互动共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1.化静为动,让学生乐学。目前,学生使用的都是纸质课本,教材中提供的  相似文献   

13.
正高效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而和谐的课堂是"静"与"动"辩证统一的。所谓"静",指的是倾听,包括师生间的相互倾听、学生间的相互倾听;所谓"动",指的是善于表达,包括教师的精确表达和学生的积极表达。传统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养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陋习一时还难以根除,笔者认为这主要由于我们课堂教学中对倾听、表达、质疑的处理还不合理。前不久,笔者担任县初中历史优课评比活动的评委,听了几位教师的比赛课,课题为人教版  相似文献   

14.
在大多数教师看来,数学课容易上,但要上好、上精彩却比较难.容易上是认为数学课堂就是"两步曲":教师讲解例题,学生进行练习.要上好却比较难,因为数学课要让学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不是容易的事.动中有静,就是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能让自己头脑冷静,学会安静地思考;静中有动,就是学生的思考应该是积极的,发散的.其实,内容简单的数学课,教师只要有心,也能上出不一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英语教学要摆脱僵化的静态教学模式,走动态的创新教学之路,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要利用媒体,拨"动"课堂;营造氛围,以"动"带静;合作学习,带"动"全体;巧设情境,活"动"思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课堂“动”、“静”的梳理与分析,明确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等内在的“动”态才是十分关键和至关重要的。“内外兼静”、“内静外动”的教学状态应予以扬弃;“而内外兼动”和“内动外静”的课堂教学状态与境界则是应予以提倡和肯定。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是思考性、想象性极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是课堂中的"静"。但是学生能讲、能写、能做的,教师尽量不去干涉,不去包办代替,得让学生"动"起来。因此,语文课堂得"动""静"结合。  相似文献   

18.
在课堂中很多时候需要安静和倾听,但是在低年级很难做到。那就不妨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们动起来。课堂上,细细观察,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他们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语言。不妨让孩子们的肢体语言走进课堂。低年级"动""静"要有机结合,"动"出些名堂",动"出些乐趣,打动孩子的童心。  相似文献   

19.
静来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我们的课堂,需要追求“有效”、“高效”,营造人文、民主、探究的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学习更是“静”的,静中显动,静为动生,只有发自内心的、思想的动,才是真实和真正的动,这样可以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20.
"动"与"静"的问题是中文和英语中所关注的重要诗学问题之一。中英文诗歌中"动"与"静"存在着差异和相似之处,因此,研究者有必要系统地对其进行探究,本文将就中英文诗歌中"动"与"静"的差异、相似性以及诗学意义进行详细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