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在当下诗歌写作中,“口语写作”因过分强调反讽策略与反叛意识,忽视了诗意、诗性,它变成了大众文化消费语境下话语权斗争的产物。海子、昌耀等诗人坚守的“大诗”写作情怀,践行了诗歌以抒情为特征的“歌唱性”,让诗歌回归艺术,回归内心。从“反讽”向“歌唱”的转向,对当代诗歌写作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伊沙诗歌中充斥着大量杂语。借鉴巴赫金的杂语理论分析伊沙诗歌的杂语性特征,有一定的合理性。伊沙诗歌的杂语性表现为各种时代、各种阶层、各种行业、各种文体等多种话语的共存。杂语在诗歌中并非松散无序地存在,而是相互激发、相互依托,形成“有意味的形式”。反讽、戏仿等是诗歌组织杂语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反讽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表现技巧。反讽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也是一种观照世界的生命态度和方式。论文主要以第三代诗歌文本为例,分析阐述反讽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言语反讽、戏仿式反讽、存在式反讽等。  相似文献   

4.
反讽的研究目前在语言学界颇受重视。该文从认知语用的视角出发,以穆旦诗歌为语料,结合关联理论、原型理论及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了反讽语言的心理动机,区分机制及理解途径,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穆旦诗歌中的反讽语言。  相似文献   

5.
第三代诗在诗歌观念、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以朦胧诗为代表的现代新诗进行反叛并重建了一套自己的诗歌范式,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非诗化倾向。本文从反诗、泛诗、生命体验的角度来分析其诗歌审美现念的变化,从口语、前文化语言、返古语言的角度把握其对现代诗歌语言的自觉探索,从反讽、变形的角度研究它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革新运用;“非诗”是诗歌创新的一种手段,也是诗歌发展演变的一条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6.
新批评反讽理论认为:反讽不仅是诗歌语言的基本原则,而且也是诗歌的基本思想方式和哲学态度。文章认为在古典诗话中虽无反讽一词,但并不说明古人创作诗词从未使用反讽技法。本文结合中学古典诗词教学在这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提出在古典诗词中反讽主要表现为:语词反讽、意象反讽、否定式反讽和对比反讽,以期见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7.
在形式主义大师什克洛夫斯基看来 ,文学程序对于现实来说就是一种反常程序 ,即日常语上升为艺术语的程序。艺术语与日常语拉开距离 ,是诗歌语言服务于诗歌作品总的美学目的的表现形式之一 ;同样 ,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含混 ,含混的诗歌语言 ,对于明晰的科学语言 ,也是为“距离”控制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根本宗旨是增强作品的意义 ,丰富文学意境 ,凸现审美价值 ;反讽则是诗歌语言设置“距离”的一种高级运用手段 ,为产生文本的“震惊”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伊沙诗歌中充斥着大量杂语。借鉴巴赫金的杂语理论分析伊沙诗歌的杂语性特征,有一定的合理性。伊沙诗歌的杂语性表现为各种时代、各种阶层、各种行业、各种文体等多种话语的共存。杂语在诗歌中并非松散无序地存在,而是相互激发、相互依托,形成"有意味的形式"。反讽、戏仿等是诗歌组织杂语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形式主义大师什克洛夫斯基看来,文学程序对于现实来说就是一种反常程序,即日常语上升为艺术语的程序。艺术语与日常语拉开距离,是诗歌语言服务于诗歌作品总的美学目的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样,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含混,含混的诗歌语言,对于明晰的科学语言,也是为“距离”控制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根本宗旨是增强作品的意义,丰富文学意境,凸现审美价值;反讽则是诗歌语言设置“距离”的一种高级运用手段,为产生文本的“震惊”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悖论就是违背常理的思维表达,在诗则是一种无理性追求,即贺裳所谓“无理而妙”的诗歌创作原理。反讽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抑或所言非所指的语言现象;反讽会造成表层语义和深层语义之间的差异,从而形成诗歌自身很强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有其共性和个性,文化差异和不对应构成了文化空缺,对翻译构成了一定的障碍。俄汉语言各有其特点,在诗歌文化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而文化空缺的存在进一步加大了翻译的难度。通过分析文化空缺的形成以及分类,并总结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语言文字特征,对俄语翻译的工作提供了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港澳文学中,香港文学与澳门文学有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殊相。就以1920年代开始、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澳门诗歌而论,已与香港新诗分流,形成了华文作家与土生诗人互补等特色。澳门新诗评论多为具体作品评论,理论研究极少。澳门的诗评家主要有黄晓峰、陶里、云惟利、郑炜明、李观鼎等。  相似文献   

13.
郑敏以诗人和学者的双重目光透视百年新诗,发现影响新诗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语言问题。她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多方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途径。一方面,她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启发,结合自己的写诗体验,提出了自己的新诗语言观:新诗语言应当是一种发自诗人生命内部的、富有生命感的语言;诗人应当尽量避免使用那些浮躁喧嚣的语言,追求语言的质朴、深沉和玄远;诗歌语言不应当过分透明,而应当是半透明的。另一方面,她从西方回首东方,从中国古典诗歌中获得启示,认为新诗应当找回古典诗词在语言上的"文"性特征,增强新诗的含蓄性;应当借鉴古典诗词在语言表达上的各种特长,增强新诗的艺术魅力;应当继承中国古典诗语的音乐性传统,增强新诗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诗歌作为诗歌发展的一个新媒体形式,经过十几年的时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已经是蔚为大观。而学术界对网络诗歌也逐步由直观感性的议论,进入了理性的思考和学理的研究,网络诗歌从产生到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性,把技术的进步、后现代的文化和消费语境作为切入点,为我们研究网络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朱昆田的诗歌多取材于个人的生活经历,抒写一介寒士的落拓之怀,以及思乡之情、诗友之谊,题画咏物也都工于藻绘,笔触灵动,而对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虽反映较少,却也不是毫不系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朱昆田诗歌那落花坠蕊般的语辞极富表现性,具有强烈的视觉性效果,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烂熟阶段的产物。朱昆田诗歌中比喻语词的陌生化、反常性和疏离感,代表着清代诗歌在语言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诗体的更遮变化,诗歌精神的转型,都伴随着诗歌语言的变革而发生.当代诗人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对语言还原这个世纪性的难题写出了自己的答案,用新的语言方式为当代非英雄的凡人在诗坛提供了舞台.但是,由于他们把那种平面化、自由化的语言当成诗歌语言追求的重点,也使诗歌语言面临着巨大困境.  相似文献   

17.
余光中的诗融会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灵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之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具有鲜明特征。在内容上,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情结”和“乡愁母题”特征,体现出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坦诚的人生情怀。在艺术上,将西方现代诗艺与中国传统诗歌精神相融合,一方面受西方象征主义、存在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借助于中国古代诗词传统的联想、象征手法和结构的优点,在表现现代人自身的主体意识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他的诗构思巧妙、想象丰富、追求诗的整齐,讲究诗的和谐,强调诗的节奏韵律,创造了与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相结合的民族化的诗歌艺术美,赋予了现代新诗活力。  相似文献   

18.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advacement of globalization, China Internet Directindustry has become the biggest network in the world.Accordingly,netizens has communicated through social networking tools,which means that their communication is across time and space.Obviously,as a new language carrier,the network is theoretical,autonomic,open,inclusive and diverse.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language carrier.Therefore,"CMC" has become a new type of writing.The language commonly used and widely circulated on the Internet,has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system.It not only has its own unique vocabulary,and even the rules of grammar and pragmatic feature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language.This paper aims to apply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its maxims to analyse whether CMC violates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the living examples.Meanwhile,the paper also tries to interpret their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d the reasons to fully recognize this new type of writing.  相似文献   

19.
与包括散文在内的其他文学样式相比,诗歌语言的根本性特征不是它的语词的精美或词语搭配的"最好",而是在此基础上的"有意味"的超越。因而,现代汉诗语言的本质性特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练性"、"形象性"、"生动性"等属性,而是变异性、写意性和跳跃性。这是诗歌的特殊体式所决定的。变异性来自于对现有语言的"有组织的破坏",写意性导源于诗人的主观色彩,而跳跃性则归功于对外在联系或叙事过程的拆除。  相似文献   

20.
元散曲的俗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散曲出现在中国文学由上中古雅文学向近世俗文学转变的时期,它在语言风格,题旨境界等方面,均表现出迥异于诗词的鲜明美感风貌:以俗为美,这一总体审美特征,正是元散曲对中国古典麻歌美学作出的独特贡献,也是元散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