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耀文 《收藏》2010,(12):113-115
笔者曾在《石道之“石”》一文中探讨了石道之“石”的“真”“善”“美”,本篇来谈谈石道之“道”。 赏石主体的审美之“心”,即石道之“道”是在生活审美、自然审美以及艺术审美的基础上产生的,贯穿于整个赏石审美活动中。  相似文献   

2.
《收藏》2008,(6):137-137
综合消息:2008年4月11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举行了“道法自然:翦淞阁重要赏石收藏”专场拍卖,推出的27件拍品中有16件古代赏石。据透露,这些拍品来自台湾古董商20年收集的珍藏,这次史无前例的拍卖引起国内外藏界和观赏石界的极大关注。据悉,上拍的27件赏石成交了26件,成交率高达96%。  相似文献   

3.
陈慧明 《收藏》2007,(7):155-155
军旅藏石家刘代文先生所藏“白头翁”出自红水河广西天蛾段,灰地白纹,画面神奇,引起赏石界广泛注意。  相似文献   

4.
吴恭让 《收藏》2008,(12):143-143
举世瞩目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圆满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成太空行走的国家,全国军民为之豪情激荡。在赏石界,令人惊喜的是,一直醉心于航天系列奇石收藏的军旅藏石家黄富强,继发现酷似“神五”安全着陆、航天英雄杨利伟手捧鲜花走出太空舱历史瞬间的奇石“英雄凯旋”,以及寓意“神六”胜利归来的文字画面石组合“天马行空”后,又将一方酷似“神七”返回舱张伞凯旋的“平安永恒”奉献给广大石友,这是赏石界引以为豪的幸事。  相似文献   

5.
谢礼波 《收藏》2009,(1):154-155
北宋书画家、赏石家米芾的“瘦、皱、透、漏”四字相石法,是中华赏石文化的一个经典。正确解渎“瘦、皱、透、漏”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髓,对于我们今天准确把握“质、色、形、纹”四大要素在奇石鉴赏中的相互关系,对于弘扬中华赏石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来层林 《收藏》2001,(8):22-23
有人认为赏石是随心所欲,没有定论的;有人认为“瘦、皱、漏、透”的赏石原则已经过时,应以“纹、色、形、质”为赏石准则;还有人把著名画家齐白石所说的“太似媚俗,不似欺世”作为赏石原理;也有人认为原石最美,不能有任何加工……  相似文献   

7.
吕耀文 《收藏》2010,(10):126-127
石道是关于石与道对立统一规律的学问。王朝闻先生在(《石道因缘》中说“所谓石道,正是指观赏对象(物)自身,以什么特征与观赏者的兴趣(心)相适应;观赏者方面,通过什么特殊条件可能悟出石头之美,  相似文献   

8.
邹顺驹 《收藏》2007,(5):165-165
形质色纹是高度概括的赏石要领,它将赏石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赏石界即将问世的“国标”的基本框架便是由形质色纹理论构成的。  相似文献   

9.
枕石 《收藏》2007,(7):33-33
由上海中福古玩城发起的“‘中福杯’上海著名赏石鉴赏家、盆景艺术家邀请展”,“五一”期间在中福古玩城中央大厅开展,于5月7日落幕。这次以“继承、和谐、超越”为主题的展览,茎萃了徐文强,杜海鸥,秦明兴、周易杉、汤济飞、盛影蛟、薛云生、陈瑞枫、樊银校,高琦等19位海上著名赏石鉴赏家.盆景艺术家的海派赏石、盆罱代表作近百余件,大多为历次全国大展中的获奖作品。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  相似文献   

10.
愚木 《收藏》2010,(5):148-149
我国赏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从隋唐开始,收藏奇石渐成风气。及至宋代,以大书法家米芾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把赏石推向了一个高潮,并提出了“皱、瘦、透、漏”的赏石审美标准。同时还出现了以石为题材的绘画和有关赏石的专著《云林石谱》。与此同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石质供石的欣赏,认为赏石可以抽象为形式上的欣赏,几具有石之特征的、能够达到与供石同样的欣赏效果的其他物体均可以列人赏石的范畴,从而使赏石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赏石的形式和内容得以丰富,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