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暮投石壕村     
暮投石壕村焦述[导眺者的话]一千多年前,诗人杜甫“暮投石壕村”,看到的是“有吏夜捉人”的悲惨情景。那凶狠的“吏呼”,那凄切的“妇啼”,使诗人一夜未眠,于是写下了《石壕吏》(见初中第四册)这一纪实性的催人泪下的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如今的...  相似文献   

2.
杜甫作为一个“穷年忧元黎,叹息肠内热”的高尚诗人,他在《石壕吏》一诗中,叙写了自己“暮投石壕村”,目击“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并亲耳听到所投宿的东家老太太的字字血泪的苦诉,但诗人却一言不发,保持缄默;到了第二天,诗人“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议论感慨。这一夜令人惊心动魄的见闻,令人唏嘘欲绝,感痛万千,不免一洒“千秋之泪”。  相似文献   

3.
<正> (一)诗人艾青曾三次谈到杜甫的《石壕吏》。对这首文学史上的名作,虽然肯定了它的思想性,说“由于它表现的是压迫者的苦难和作者真实的感受,仍然是很感人的。”但他并不认为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有多么高明。他说:“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整个是叙述的,是押韵的散文,象前面提到过的《藏枪  相似文献   

4.
《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以诗人耳闻目睹之事为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一句拉开了帷幕,紧接着,诗人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组速写。通过这一组速写,诗人写到了老翁、老妇、吏等人物,但笔触只勾划老妇,并重点揭示她复杂的心态。这一组速写,不仅展示了唐代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的灾难,给百姓带来撕肝裂胆的心灵痛苦,而且凝固了历史的画卷。   作为一组白描速写,诗人没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也没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叹惋,它在“不着一字”中展示诗人沉郁的情怀。特别是“独与老翁别”的“独”字,可…  相似文献   

5.
《石壕吏》全诗篇幅不长,一共才24句,120字,而内容十分丰富。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并且蕴涵着作者强烈鲜明的感情。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指的就是诗歌表现上的这一特色。稍作分析可见,这首诗之所以能做到言简意丰,主要就在于借助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以精练的叙述和描写渲染差吏捉人的气势。首句“暮投石壕村”,画面上虽只…  相似文献   

6.
《石壕吏》首句“暮投石壕村”中的“投”字,中学教材注释为“投宿”,笔者以为不妥。遍检《辞海》《辞源》,“投”没有“投宿”这样的义项, “宿”其实是注释者从诗文的叙事中推知诗人当晚曾留宿石壕村而强加上去的,属于增字解经,对“投”是什么意思并未说清。我们细读此诗,不难看出位于全诗首尾的“暮投石壕村”和“天明登前途”两句是  相似文献   

7.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  相似文献   

8.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进行一个作文训练。请听一段文字:(师表情朗读)那是我在赴任途中,亲眼目睹的一个悲惨故事。那天傍晚,残阳如血。远处苍茫的暮色中横着几个萧索的村庄。近处,被战火烧焦的枯树上几只乌鸦在惊恐地叫着。我,一路东躲西藏,经过长途的跋涉,带着满身的疲惫,好不容易才在一个叫石壕的小村里,找到一个落脚点。主人家虽然房屋残破,生活困苦,但还是热心地留宿了我。听这段文字,大家想起哪首诗?生:(齐)《石壕吏》。师:文中的“我”是谁?生1:杜甫。师:这段文字描述的情景,是诗中哪句话?生2: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师:写…  相似文献   

9.
在海边     
高山下,大海边,有一座可爱的乐园,夕阳映照着海滩,两行脚印一深一浅。一条直线,一条曲线,向前延伸好远好远,牵着他和妈妈的笑声,系着辽阔的海和天。他向大海献出纯真,大海馈赠妈妈一片蔚蓝,他像那欢跳的海浪,妈妈是平静的海滩。诗离不开想像。本诗是诗人刘崇善慕名去浙江岱山“铁板沙”海滨游览后所作,但诗人在诗里却没有描写“铁板沙”景物的奇特,而是从海滩散步、嬉戏这一角度,以丰富的想像,表现了母子之间的情爱,升华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个主题。我们写以人物为主的文章,常常从仪态、动作刻画人物的性格,诗也可以这么写。如本诗从“脚…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峡素以山峰峻拔、水流湍急、江美山奇驰名于世。瞿塘峡更以其雄伟壮丽为三峡冠,有“夔(?)天下雄”的美称。清人张问陶在其绝句《瞿塘峡》(?)赞颂它美如“图画”,即使用“刀管玲珑”之笔,(?)“难写瞿塘两岸山”。由此可见瞿塘之雄奇。然而,乐山乐水者代不乏人,唱三峡之歌,咏瞿塘之诗,仍不绝于耳,古今诗人各有千秋,别具风采。台湾诗人刘菲的《过瞿塘峡》便是其中一首颇有新意的山水之作。 这首诗采用了虚写的手法。所谓虚写,即不正面描写山水,主要以写诗人的心情,感受、神思来展现山水之貌,实写其情,虚写其景,情中见景。诗一开头便以“进入瞿塘峡”时心情的变化来写“瞿塘”景色。诗人乘轮船进入瞿塘峡时,扑面而来的是雄伟的  相似文献   

11.
时间:唐“安史之乱”时期的某夜。 地点:石壕村 人物:杜甫、老妇、老翁、差役甲、差役乙及众随从。  相似文献   

1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语出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而“雪”是诗人描写歌咏的核心。诗人把祖国北部边塞迅猛而来的飞雪,写得豪壮突兀,气势非凡。以花喻雪,并不是岑参的独创,而以  相似文献   

13.
《石壕吏》是《三吏》中流传最广的一篇,一直是中学课本中必学的一篇课文。诗中通过有吏夜捉人揭露了官吏横暴拉兵的不合理制度,反映了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对于本诗中的夜久语声  相似文献   

14.
《石壕吏》是杜甫名篇之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后者很容易理解,但理解前者(对平叛战争的支持)却是一个难点,很容易被人忽略。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一思想的呢?写作中空白艺术的使用巧妙地表现了这一点。首先对差役这一形象的塑造采用了空白艺术。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  相似文献   

15.
漫 成 一 首 杜 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内容梳理]这首诗是杜甫流寓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正可谓“江清月近人”,境界是宁静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一二句似乎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由…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是诗人,他的诗才还表现在《红楼梦》中所写的大量“诗论”上。这些“诗论”虽然如同小说中的诗词曲赋一样是书中人物说的,应该与曹雪芹专门写的“诗论”有所区别,但我们把小说中的“诗论”与敦氏兄弟、张宜泉等人对雪芹诗词的  相似文献   

17.
一、乐与诗的“二重奏”《琵琶行》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但这种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出色的音乐描写。音乐是这首诗的写作动因之一,也是这首诗的重要素材。综观全诗,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乐与诗总是如影随行。但诗人很善于剪裁和布局。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略写,但还是以一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间接写出了音乐的动人。第三次是明写,虽也是略写,但同样突出了音乐的感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浓墨重彩进行描写的是第二次演奏,将音乐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的乐感非常敏…  相似文献   

18.
“烘托”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它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加以渲染或衬托,以使物象更加突出。这种技法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就是通过描写别的人或其它事物来衬托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使所要表现的主体在相互映衬下,更加鲜明、生动。这就有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其运用方法主要有: 一、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 烘托手法常用在写景抒情方面,用景物烘托心情,在古今诗词、散文中尤其常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开头就描写了得阳江头送客的情景,“得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相似文献   

19.
1.唐朝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一诗中是这样想象美好的春景:“_,_.”他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的“_,_”两句表明季节是春季。 2.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通过描写鸟的活动来表现春景:“_,_ 3.唐朝的张志和在《渔歌子》一词中有两句融五种景物于一体,勾画出一幅清新淡雅而富有动感的“江南春景图”:“_,_。” 4.唐朝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是这样来描写春季的:“—,_。” 5.宋朝大词人苏轼是这样描写“春江晚景”的: 6.宋朝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通过写“花草鸟鱼”来展现…  相似文献   

20.
要把人物写具体,不能忽视外貌描写。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面貌、服饰、神情、姿态等进行细致的叙述。要写好人物,虽然主要靠写好人物的言行,但好的外貌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具有很大的帮助。描写人物外貌,首先,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围绕反映人物特点的部位去描写。有些同学写外貌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一律都是“乌黑的头发,炯炯有神的大眼”,写得千人一面,好像普天下的人长得都一样。其实,一母所生的双胞胎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其次,要根据中心需要,有重点地描写外貌。我们写人,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果不分主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