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杨艳利 《中国德育》2014,(17):19-24
自然是一个大宝库,社会是一个大学校,伴随着认识的提高和操作的规范,研学旅行将成为撬动素质教育的一个有力杠杆。策划者说把课堂搬出校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增进与自然、文化、社会的亲近感,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很有意思?这是研学旅行的一种形式,之前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尝试开展,现在上升到国家层面,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相似文献   

2.
正自然是一个大宝库,社会是一个大学校,伴随着认识的提高和操作的规范,研学旅行将成为撬动素质教育的一个有力杠杆。策划者说把课堂搬出校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增进与自然、文化、社会的亲近感,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很有意思?这是研学旅行的一种形式,之前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尝试开展,现在上升到国家层面,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相似文献   

3.
继去年首批10所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后,安徽省蚌埠市研学旅行试点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再增加30所学校并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努力把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通过游览的形式认识社会和自然。  相似文献   

4.
<正>一、研学旅行,特点鲜明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1)多学科知识融合,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2)研学是旅行的目的、旅行是研学的载体,研学旅行搭建了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提供了与中华文化交流的平台;(3)研学旅行超越了课堂,直接面对  相似文献   

5.
王东录 《中国德育》2014,(17):28-30
自2007年春季开始,我校已组织高一年级2 400名学生开展了研学旅行活动,分五条线路、三天时间同步进行。结合学校发展情况以及当地特色,我校开发了以"红""蓝""绿"为主色调、三大模块互为补充的校本课程。希望三色互补共生,让孩子们在走入社会、走入自然中实现对自身的提升与发展。一、"红"——追忆之旅:激发爱国情愫和强国情怀红色追忆之旅主要指的是红色革命之旅,寓德育与研学旅行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6.
体育研学旅行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体育课的补充,在实施过程中是将探究实践活动以旅行的方式开展,将体育活动和教育活动相结合。但是目前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研学的认识不够充分,体育研学旅行没有官方的文件指导,导致研学目的不明确,也缺乏专业的体育研学导师,研学的安全机制也不完善。因此,体育研学旅行发展需要学校加强重视、家庭主动配合、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共同协助。本文分析了当前体育研学旅行的困境,并提出提高对体育研学旅行的认识、明确体育研学旅行的教学目标等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哈尔滨市25所学校的中小学生为例,从目标、内容、评价三个方面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从研学旅行目标达成效果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精准课程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与学校课堂内容衔接、注意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红色研学旅行是指学校在组织学生集体研学旅行过程中,将“红色”与“研学旅行”进行有机整合,通过认识革命遗址、红色教育基地等一系列活动,采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打造中国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接受爱国教育和历史教育。  相似文献   

9.
<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旅行都是人类丰富见闻、拓展视野、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形式,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和自然,在这样一个别样的课堂中,学生在行走中拓宽了视野,在青山绿水中看到了祖国之美,更在其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从2010年春季起开始举行研学旅行活动,内容充实,管理到位,效果显著,得到了教师、家长的广泛认同。一、纳入课程,凸显目标1.突出课程的知识性  相似文献   

10.
<正>遵义地处中国西南腹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黔北大地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为了让学生对遵义文化有深入了解,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遵义航天小学作为贵州省遵义市首批"研学旅行"示范学校,开发了"黔北明珠·印象遵义"的研学课程。一、研学课程的目标研学旅行课程化更加具体可操作。学校把研学旅行当作一种课堂,一种没有校门、没有围墙的、没有教室的课堂,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去参与、去体验、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和社会,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2016年年底,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并且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成为课堂的延伸。在本期专题中,我们就研学旅行的相关问题,对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2.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目前,针对中职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研究相对较少。为进一步拓展中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学校开展了“茶中问道”校本研学旅行课程的研发与实践,探究、总结校本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流程、实施策略,为进一步搭建校本研学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是一种趋势。但是,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还存在两难困境:如果不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研学旅行会走入"镜花水月"的境地;如果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研学旅行的相关机制又很欠缺。在这样的两难困境中,我们寻求超越路径:立场坚定地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摆正研学旅行的"位置",明确研学旅行的人本价值与教育意义;加强研学旅行的理论建设,提升研学旅行的专业化程度;完善研学旅行顶层规划与设计,加大研学旅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研学旅行是学校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感受玉门优秀的社会文化,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态度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玉门高中开发本土课程资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旅行感受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热爱家乡的人文素养,因此主要针对玉门高中学生研学旅行的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进行研究,希望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钟庆峰 《新教师》2019,(12):19-20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正在被各地教育部门积极推广。形象一点说,研学旅行就是“行走的课堂”,它是在原来学校春游、秋游基础上的“升级版”,是衔接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新形式,开拓了综合实践育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研学旅行是学校组织师生走出校园,进入自然和社会真实情境中,学习知识,发展技能,形成核心素养的全新育人方式。地理学科可以通过乡土研学浸润乡愁意蕴,通过国内研学培育家国情怀,通过国际研学提升国际理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王姗姗 《贵州教育》2022,(17):46-48
贵州研学旅行活动的基地条件和社会支持并未达到应该有程度。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只是将研学旅行简单地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甚至完全等同于综合实践,并未将研学旅行基本理念与目标渗透到研学旅行活动中。贵州研学旅行行业内部还没有形成一套健全行业标准,研学旅行准入门槛、退出机制以及评价准则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8.
自然资源作为研学旅行的主要依托资源之一,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在自然教育的视角下,本文对自然教育研学旅行的概念进行剖析,梳理出目前自然教育研学旅行的一些实践模式,包括自然教育研学旅行的阵地、实施路径、课程化建构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创新之路,以促进自然教育研学旅行有效开展,使学生在旅行中回归自然本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新模式,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校外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其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之举,有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推动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充分适应社会提供了平台。因此,正确开展研学旅行需要厘清其性质和作用,明晰其价值和实施策略,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相关研学旅行课程,建立完善的评估和保障体制,从而提升研学旅行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研学旅行已被列入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将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要确保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需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两条腿走路,大批量培养研学旅行专业化人才。基于研学旅行组织实施情况,从服务商、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对我国研学旅行从业人员的状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通过定量研究分析研学旅行从业人员专业化培养的的关键要素。结果显示,研学旅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各个岗位都呈现紧缺状态,社会热切期盼专业化培养各类研学旅行服务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