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官修国史成果卓越,国史馆史臣在对诸帝本纪的纂修过程中,采撷史料并非仅仅限于《实录》,各部院、衙门提供的原始材料亦是国史本纪的重要史料来源。国史纂修不单单是国史馆一个部门的个体行为,而且始终是由朝廷统筹安排、各部门协同合作,史料征集是多方面的,体现了官修史书的中央集权意志。  相似文献   

2.
清朝官修史学繁盛,纪传体国史纂修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国史纂修以《本纪》为纲,有清一代,国史馆史官先后为十位帝王纂修《本纪》.《本纪》的史料来源有历朝《实录》及各部院衙门提供的档案文献.国史《本纪》的纂修经历了征集史料、拟定《凡例》、纂修成稿等几个步骤得以告竣.其史料收集广泛,纂修方法完善,文辞简洁,内容详略得当.  相似文献   

3.
国史纂修是清代官方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史纂修包含史料征集、编纂长编、拟定凡例、纂修稿本等几项步骤。档案文献是国史纂修的重要史料来源;纂办长编为稿本编纂提供了便利;凡例为国史纂修之纲;稿本初纂后再次复辑。全面广泛的档案史料基础,保障了国史纂修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崔军伟 《档案》2011,(5):18-20
国史纂修是清代官方档案史料编纂的重要组成部分。康熙二十九年,基于从文化上构建新王朝政治谱系的目的,清圣祖谕令臣僚议定纂修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国史”,开辟了清代国家主持编纂纪传体国史之先河。“三朝国史”纂修设立了纂修机构和人员,确定了史料编纂体例;拟定了纂修方法,并且终康熙一朝,纂修不辍,从组织、实践上为清代中期国史纂修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常所谓"国史",指的是官修本朝史。其修撰当肇始于班固领衔草创的《东观汉记》。史载,汉明帝(即显宗)永平五年(63)班固担任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等修《世祖本纪》。次年,班固"又  相似文献   

6.
乾隆三十一年有关国史馆的一份上谕反映了乾隆朝"偏安"阐释的形成、"节义"标准的建立和"信""名"理念的提出,同时此上谕的产生也标志着国史馆纂修制度走向成熟.系统地梳理和分析此上谕内容及其与相关文本的源流关系可揭示其作为档案所具有的重要而独特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国史馆孙中山先生在筹划中华民国开国规模时,就将国史馆(原称“国史院”)划入筹设之列。国史馆正式设立于1947年,国民党当局迁台后暂告停顿,直到1958年才正式复馆。依据国史馆组织条例,它直属“总统府”,各机关凡有关文件史料,应抄送报之。而国史馆向各机关征集或调阅有关资料、档案时,对方不得拒绝。此外,台湾“行政院”曾在1973年时通令各机关将大陆运台旧档及在台已失时效弃卷、文牍,移送国史馆珍藏,并定下每年办理一次的办法。目前,国史馆的珍藏已多达570余万件。  相似文献   

8.
北宋初官修类书《太平御览》所引"唐书",按类书编纂体例,不可能是不同文献的通名,从引文关系上看,也不可能是刘昫《旧唐书》,而只可能是唐代修撰的国史《唐书》。据现存史料可证,唐国史修撰不止于代宗,而应当远及晚唐僖宗以前,这些国史"唐书"文字,按照《唐书》的编修体例,相继补充附录于前代《唐书》之中,成为北宋所见之国史"唐书",即《太平御览》所引"唐书"。  相似文献   

9.
崔军伟 《历史档案》2012,(3):134-135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圣祖谕令臣僚议定纂修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国史",开辟了清代国家主持编纂纪传体国史之先河。但"三朝国史"馆究竟存续了多长时间?"三朝国史"的纂修成果如何?《会典》、"三通"、《实录》等官书中均未详细记载。  相似文献   

10.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由于国史学科的特殊性,国史史料的开发和利用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国史工作者要加强对国史史料的搜集、整理、考证和利用,以推动国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的国史馆筹备委员会于1940年2月在重庆成立,其成立之初即对档案搜集极为重视,认为“国史既为官修,当以政府官文书为主要根据”,而官文书类别不一,其“蕴藏最富,功用最巨者,厥为档案”,因为“凡国家要政,对内对外,原委本末,大备于是,尤为史料之渊薮”[1]p23.因此,筹委会主任张继在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上提请国民政府“通令所属以废存档案移交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国民政府深感兹事体大,遂于1940年5月5日颁布训令,要求“国民政府五院及所属各机关档案应注意整理保存,如本机关认为无须保存时,应通知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备供采取,如该会认为无移送保管之必要时,方得焚毁”[2]p19.并于是年10月复制定《各机关保存档案暂行办法》,饬令各机关遵照执行.虽然战时艰辛,但多数机关仍较配合,至抗战结束前,筹委会共接收各机关废存档案69,132件[1]p25.  相似文献   

12.
陈佳  赖嵩 《兰台世界》2023,(1):137-141
民国时期国史馆处于中国近代历史上中西文化之争激烈、政局复杂动荡之时。国史馆从设立之初的争论再到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时存时废,充分体现出此时官修史学的衰微与曲折、史学在政治波折中的地位以及新史学思潮的冲击。国史馆从设立到后来的发展无不与政治相关,其活动轨迹也与时局紧密相连。国史馆在民国时期的变迁发展,展现出自近代以来官方修史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民国建立之后的三年间,北京政府先后建立了三所重要的史馆,即湖北革命实录馆、国史馆(又称国史院)和清史馆,分别承担清朝至民国时期重要历史史实的收集、整理和编纂任务。关于国史馆和清史馆已经有很多研究文字,相比之下,早在民国元年就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官修史书制度初步确立的时代,官修史书主要包括官修前代"六史"及本朝国史两类.官修史书机构并无固定的属员配置,修史者多是临时措置而来的"兼职"官员.修史兼职人员多,工作耗时长、难度大是补偿性奖励官修史书编纂人员的重要原因.官修史书具体的奖励形式包括赐物、玺书褒美、封赐爵位、加散官、追赠、职秩变迁六大类.这些奖励具有前后期时代差异,既重原则又不失灵活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王献唐(1896—1960)初名家驹,后改名琯,号凤笙,室名双行精舍,山东日照人。1917年毕业于青岛德华特别高等学校(又称黑兰大学),1929年出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兼山东通志局筹备主任,齐鲁大学讲师。1937年抗战爆发后去四川,任山东大学教授、中央国史馆副总纂修、国史馆筹备委员会顾问。1948  相似文献   

16.
将档案作为修史的史料资源,是中国历来已久贯彻的方针。内容庞大的二十四史在纂修时,基本上都是将各朝的档案作为史料文献进行的。而今,要想将一部高质量的大型清史纂修出来,就更需对现存的清代档案加以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7.
清代起居注的纂修●夏宏图起居注是中国古代一种编年体官修记注性史籍,专门用于记载皇帝的起居言行及朝政要事。在我国,起居注的纂修历史久远,据现有史书记载,最早可上溯至周代即已开始的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①制度。汉代正式出现了起居注的名称,其记...  相似文献   

18.
笔记作为一种重要史料,对于档案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及独特的作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非官修著作,多为在朝廷任职官员或乡野文人自己编著而得,可以据此与官修正史相对照,具有扩展意义,并达到查考、证实的目的。笔记类档案史史料中的内容有记录古代档案管理、档案利用的,也有阐述档案价值的。后人多应用这些史料在档案词源研究、文档名词发展研究、古代档案工作研究等领域。笔记史料是不可忽视的档案史史料类型。  相似文献   

19.
刘清涛 《兰台世界》2013,(30):155-156
《三国史记》是高丽大臣金富轼1446年编纂完成的一部官修正史,其中包括本纪、年表、志和列传。列传是《三国史记》中最富文学性的,其中对花郎的描写占了很大一部分,使花郎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疆图志》是清末新疆官修的一部省志,编纂时参考和引用了大量档案.纂修者在利用档案时采用了全部引用或节录档案原文、改编等方法,保存了丰富的新疆近代档案,也为利用档案编纂地方文献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