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曾伯是南宋文武兼备的名臣,其自寿词相比于他寿词更有价值,其中渗透着隐逸与报国的矛盾和对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他的寿词受辛派词人辛弃疾的影响,但相比而言,李曾伯寿词以归隐和爱国矛盾心境作为其寿词的思想核心.辛弃疾寿词则凭借豪放的抗金复国的爱国风气而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2.
苏轼辛弃疾农村词,都有着浓郁的隐逸情结,反映了农村的表层现象,对当时农民生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比较来说,辛弃疾农村词涉及面广,是一幅幅现实生活的画卷;苏轼农村词题材狭窄,多是浪漫情思的抒写。  相似文献   

3.
陈霆是明代词史上著词较多的词家之一,而其隐逸词尤甚.这些隐逸词描写了闲雅的田园隐居生活,表现了他对功名的厌弃,其中一些词还表现了他对神仙的追求及向往.同时,陈霆的隐逸词既有豪放派之激越,又有婉约派的柔媚,形成了他词中别具一家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简述“入闽词”是了解辛弃疾仕闽期间心态的重要凭证,总结辛弃疾“入闽词”作品历史编年,通过分析词的题材、意象、典故等即可发现他的内心矛盾激荡,进退维谷。而结合正史、地方志等所记载的辛弃疾在福建为官时的事迹分析,词中的犹疑、退隐等情绪和治理地方的积极作风又产生了鲜明矛盾,实质上是现实与理想冲突所造成的失落情绪的外化,也是其报国责任压制消沉心态的表现。通过整理分析文本,以更直观的方式梳理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探索“入闽词”与辛弃疾复杂心态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5.
英雄感怆 大声镗镗——论稼轩词的崇高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悲情与壮怀是迷缠辛弃疾一生的两个本质因素,他对它们的逃避是无法实现的。辛弃疾人生的悲剧意味由此而来,其词的崇高美风貌亦由此而来。意象恢奇雄丽,境界阔大高远,是稼轩词崇高美的外在特征。探求稼轩词崇高美的成因需要联系辛氏生活的悲剧时代,他的“英雄情结”和他对和谐美的缺失性体验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极具特色的文人渔父词,是中国词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中国隐逸文化一个突出的"热点".中唐词人张志和5首<渔父>开渔父词创作先河后,渔父词便倍受文人士大夫的青昧,代代吟唱,绵绵不绝,并在两宋时期达到了高潮.文章以两宋文人渔父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生成、勃兴的原因,并通过这些渔父词及其渔父形象,透视在两宋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立身处世行为和各种各样的隐逸心态.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在隐居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丘壑之志的词作,这些词作一方面体现出词人“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陶醉于丘壑杯酒之乐的生活,另一面则体现出志意抱负不能舒展的悲愤心情。从中,我们可看出词人隐逸的实践追求与趣尚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士人“隐居以求其志”的情感心态。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词,是宋代词人中作品最多的词人。他的词自宋代以来便开始广泛流传。《稼轩词》的序、跋、校、记记载了《稼轩词》图书版本的流传概况。介绍这些概况为的是对研究辛弃疾词的人们提供一些重要的资料线索。  相似文献   

9.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词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词为我们塑造了一组组具有典型性的意象群,而这些带着词人强烈主观个性色彩的意象,是辛弃疾人生经历和情感的写照,托物言志,寄情于意象,表达他那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相似文献   

10.
<正>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他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六百多首词,在这些词中,绝大部分研究者往往只注重他的爱国词和农村词的研究,对另外四十多首辛弃疾专门为当时的朋友、亲人祝寿的词(权且称之为祝颂词)却一直采取置而勿论的态度,即使偶有涉及,也只是牵强地把它们当作爱国词来谈论,而不能把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是名的豪放派词人,而他的婉约词同他的豪放词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辛词的婉约。是“以气入词”,一如他的豪放词有深度,有力度;豪放和含蓄两大风格的交融,是其最大特色。辛弃疾婉约词提高和深化了婉约词的格调境界,丰富了婉约词的风格物色。研究辛弃疾婉约词的内容题材对研究其词的成就会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夜作”词是指创作于夜晚时刻,或者以夜晚为创作情境的词作,辛弃疾的“夜作”词多达80余首,且不乏被广为传颂的名篇。辛弃疾的“夜作”词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上均有很高的价值。从内容上看,这些“夜作”词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多面的辛弃疾形象:他会抒发豪情壮志、思考进退出处,表达思归怀人之念,还会用笔记录温馨画面、调侃世间万物。从风格上看,这些“夜作”词涵盖了豪放、怪奇、理趣、婉约、诙谐、精致等多种风格,是“词备众体”的完美印证。  相似文献   

13.
柴铭姝 《文教资料》2007,(23):95-96
宋代伟大的词人苏东坡和辛弃疾,他们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则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他的词风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苏东坡、辛弃疾作为宋词豪放派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的爱国抗战词篇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高度评价,但是他的20多首反映农村生活、描摹农村景物的农村词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些词语言清新、风格质朴,并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倍受后人称赞,在词坛上别树一帜。辛弃疾的农村词内容丰富,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农村图画,成功塑造了农民的美好形象。而且他的农村词有着独特的章法结构,在语言上打破了诗和词的界限,形成了别具魅力的风格特色,展现了一个清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的爱国抗战词篇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高度评价,但是他的20多首反映农村生活、描摹农村景物的农村词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些词语言清新、风格质朴,并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倍受后人称赞,在词坛上别树一帜.辛弃疾的农村词内容丰富,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农村图画,成功塑造了农民的美好形象.而且他的农村词有着独特的章法结构,在语言上打破了诗和词的界限,形成了别具魅力的风格特色,展现了一个清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肝肠如火色貌如花--再论辛弃疾婉约词的特点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素以豪放词称著,而他笔下也有为数可观的婉约词应引起关注。本文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辛弃疾婉约词寓豪于婉,豪婉相济的独特风格及对词坛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完成的任务是:探究辛弃疾山水词的特色,兼及这方面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从而窥视其豪放风格。辛弃疾一生,戎马倥偬,踏遍雁南塞北万水千山。非凡的生活经历,英伟的豪杰气质,加上他的审美锐目,使他深得祖国三山五岳、九江八河、天风海月乃至区区泉石之壶奥,凝结成特有的感受,写下了六十多首被统称为山水词的作品。约占他的词作总数十分之一的这些山水词,特色鲜明,是构成辛词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生于南宋初期,正是民族矛盾尖锐化的时代。当他二十二岁渡江南来,即以湔雪圈耻、规复失土为唯一职责。数十年间他曾不断努力而终无成效。直到他吟着“春风不染白髭须"(《鹧鸪天》)的时候,此种矛盾不稍改变。辛弃疾对南宋国策是有意见的,这些意见有时在词作中提出;辛弃疾对国家的感情是深厚诚挚的,这种感情往往在词作中流露。由于辛弃疾与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和感情有相通之处,所以他的词就有了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余家友 《考试周刊》2013,(78):25-25
<正>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是写乡村词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词人。他摆脱了当时乡间词以都市化为背景,满足士大夫审美趣味和市民消遣需求的这一潮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乡村词的顶峰。究其原因:第一,在1182年辛弃疾43岁那年之后的整整20年中,他一直生活在江西上饶、铅山农村。他热爱乡间自然风景,熟悉乡村生活情态,体悟农民喜怒哀乐,甚至自号"稼轩居士"。第二,辛弃疾终身心怀报国之志,  相似文献   

20.
弘伦,清僧,阳羡词派成员。著有《泥絮词》。虽身处丘门僧院,但创作别具特色。弘伦不仅有抒述民生之哀的作品,同时也有别具一格的"苦情"词以及风格明丽的农家词。这些,使得他成为了抗尘走俗的另一种隐逸之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