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孝是人类对父母感恩之情的自然流露,是天地间最可贵的情感之一.先秦儒家通过对人类孝意识和孝行为的反思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对其进行了理论化、系统化,把"孝"纳入人类伦理道德体系,使其成为人类最基本的道德之一.由此所形成的庞大思想体系,代表了孝内涵的初义和孝道德的原型.先秦儒家的关于孝的哲理化论证为人类道德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们对人类道德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2.
传统孝道的现代境遇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群忠 《寻根》2006,(4):16-21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的确,孝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孝经》是儒家的十三经之一,按《孝经》的说法,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化与文明得以产生的基础。实际上,在传统中国,最重要的道德就是孝与忠,它们比“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还要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文明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孝"观念亦是如此。"孝"字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中:"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舜以孝行感化家人,从而使家庭和谐。《说文解字·老部》将"孝"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是指善于奉侍父母的人。最初,"孝"体现为对祖先的崇拜。《礼记·坊记》记载:"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以此坊  相似文献   

4.
“孝”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早在西周以前就已产生。孔子也十分重视“孝”,他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孝”进行了新的阐释,并对“孝”的内涵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在合礼的范畴下,以一颗恭敬之心去奉养父母;孔子还将“孝”纳入自己的“仁”学体系,作为“仁之本”,为推广其仁学观念而服务。  相似文献   

5.
冯少波  王毓红 《寻根》2013,(5):11-17
中国的文字符号,没有哪个比“孝”字更牛。一个孝字就有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论述,而且还是千古流传的经典,这就是十三经中的《孝经》。历代帝王为《孝经》作注的就有9位,为《孝经》释义的历代学者有数百家之多,《隋书·经籍志》所载《孝子传》就有6种,清人茆泮林稽古辑佚,编成《孝子传》9种。清朝咸丰年间,黄小坪编纂《百孝图说诗传》,收集行孝人物123人。中国历史上,行孝之人,年轻男子可以“举孝廉”,以孝获益者不计其数;已故女子可以挂牌匾、立牌坊,以孝赴死者不可胜数。孝字的重要性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人之为人也要用孝字来衡量,人的教育或教化的“‘教’字也是从‘孝’演变而来的。即‘孝’字加一表示使役的偏旁‘攵’,意思是‘使……孝’”(林语堂:《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孝文化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中华文化论坛》2009,1(1):153-156
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弘扬孝文化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文化价值。大学生素质教育以德育为先,孝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孝德教育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孝文化重要的传承者。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俸系中融入孝德教育,对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培养和中华文明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孝释仁     
所谓以孝释仁,是从孝出发,探求仁的本真含义,追溯仁的原初起点,解说仁的基本结构,展绘个体人格成仁化的路向。一般而言,随着个体家庭经济的出现,随着子女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及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关系的确立,形成了孝观念。它生发于人子对父母乃至祖先的酬恩之心、报本之情。《诗·小雅·蓼莪》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缅怀父母生养哺育自己的艰辛,作为人子,自然会产生回报的冲动。孝观念正是“亲亲”自然情感的积淀和升华,是酬报父母之社会责任的表征和规范。在孔子之前,孝的观念经过漫长的历史发…  相似文献   

8.
正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深、包容最广,历经时代沧桑而经久不衰并且得到各民族各朝代推崇,是我国最引以为傲的精神文化之一。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孔子不是提出"孝"观念的第一人,但他十分重视孝文化,孔子孝文化在前人"孝"思想,诸如西周时期礼仪制度等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与继承,使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而构建出了一套新的理论体系。孔子的孝文化内涵十分  相似文献   

9.
汉代采取“以孝入律”的强制措施,大力推行“以孝治天下”治国之策,儒家孝伦理逐渐被汉律化.为此孔子儒家孝论在汉代发生很大变化,乃至异化.以现代法学的视角,从行政法、刑法、民法、诉讼法几方面梳理孝伦理的汉代律令化,探讨孔子孝论在汉代的异化及其社会影响,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孔子孝论的内涵和实质,厘清原始儒学与后世儒学的区别,正本清源,从而汲取孔子孝论之精华,弘扬中华“孝文化”,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移孝为忠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东汉以前,儒学多主孝而从忠,认为孝优于忠,孝重于忠。提出居家若孝悌,在朝必公忠。《孝经》把孝提升为先王的至德要道,提升为天经地义的做人准则。其言“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故以孝事君则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