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A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B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A句“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就可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B句“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二、声训推断法(通假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A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A句“顿”与“钝”读音相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  相似文献   

2.
广义俗语与狭义俗语俗语在先秦典籍里就引用不少,只是那时还没有“俗语”这个名称,多叫作“谚”、“鄙语”、“野语”、“民语”、“鄙谚”等等。如《左传·隐公十一年》:“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战国策·楚策四》:“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歌鉴赏试题既是高考的重点 (6分 ) ,又是高考的难点 (得分率低 )。广大师生要想变“难”为“易” ,除了平时多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古典诗歌鉴赏训练之外 ,更应在高考总复习时设计策略性很强的复习方案。古人所云“知彼知己 ,百战百胜” ,是复习这一考点的指导思想。知 彼一、由历年高考试题归纳此类试题测试要点1 诗歌词句的解说说明 :这一项测试最终落实在对诗中某几个字词的解释上 :或者考查能否识别“一词多义” ,如 1998年《题李凝幽居》中“闲居少邻并”之“少”字 ,此处应为“无 ,没有”义 ,念作“sh儯o” ;或者考查能否借助文…  相似文献   

4.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在化学推断题分析中,方法运用得是否合理更是影响解题结果及效率·选用正确的方法,则可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则易误入歧途,造成难解或导致错解·下面以2005年高考试题为例分析说明之·一、逆推法:指根据题设,从结果或结论沿某转化关系或线索进行分析、推求已知物质或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条件等,实现解题的方法·【例1】(全国理综Ⅰ)已知A、B、C、D为气体,E、F为固体,G是氯化钙,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如下图所示:(1)D的化学式(分子式)是,E的化学式(分子式)是·(2)A和B反应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是·(3)E和F反应生成D…  相似文献   

5.
一、剖析上海试题,找准复习重点上海高考语文试卷1992-2001年10年来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一直沿用的都是主观题型,而上海与全国的高考试题在命题上历年来都是相互渗透、彼此借鉴的。因此,只要对上海近10年来的“文言文翻译”主观试题作一剖析,我们便不难探寻出“文言文翻上海10年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考查重点剖析表考查重点例句通假字(1992)·靡不毕见(2000春)·竟不索其直重要实词(1996)·召医而尤其故(1998)·鼠度其无他技一词多义(1992)··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1998)··…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高考数学命题的特点》一文对一道1986年广东省高考试题的分析和结论有误。(参看《江苏教育·中学版》今年第5期第33页) 这道试题是:“四棱锥成为正棱锥的一个充分但不必要的条件是:(A)各侧面是等边三角形;(B)  相似文献   

7.
障碍一:双音节词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词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词为主。因此,考生在文言翻译时要留意与现代汉语“形似”的“双音节词”,不要轻易地把它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例1流寓富阳,抑郁无聊,益路斥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2005年高考山东卷第15题)句中“寻死”并非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与“死”两个词,意为“不久死(在富阳)”。另,该卷第11题B项“生产”不是“生活与财产”,其词义是“谋生之业”。例2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困哉?亦志乎久而已矣。(2005年高考湖南…  相似文献   

8.
回顾·展望·预测──对今年历史高考形势的分析西北师大附中孙立民1要应考,就得了解和研究考题,特别是近几年考题的变化特点,从而掌握它的导向趋势。从1988年试题增加“多项选择”题型、1989年增加“史料分析”题型后,题型种类基本稳定,总体精神是注重考生...  相似文献   

9.
“贯”辩     
《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这一句,课本注释为:“贯女,养你。贯,侍奉、供养。”这样解释是正确的,但究竟为什么要作这样解释,则易使人感到茫然。“贯”字为什么这里解释为“侍奉”呢?清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里指出:“贯,即‘宦’之假借。”《鲁诗》、《韩诗》都引作“宦”,可为佐证。按《说文》“宦,仕也。从门从臣。”段玉裁注:“仕者,习所事也。古事、士、仕通用;贯、宦通用。”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云:“今读宦字声在匣纽,贯字声在见纽,古人声宽,喉牙  相似文献   

10.
联绵词有一些特殊用法,与它被公认的一些性质抵牾甚多,如拆开使用或单用一字来表示整个联绵词的意义(《诗·邶风·燕燕于飞》:“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楚辞·九章·惜诵》:“壹心而不豫兮。”王逸注:“豫,犹豫也。”),或将联绵词的两个音节颠倒先后次序使用(《老子》:是谓无状之物,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早就引起过前人的注意。对此,一般的解释是:这是韵文中特有的、为适应声律要求而临时变通的用法,似乎从无异议。然而,这种解释并未接触到问题的  相似文献   

11.
(一)语文高考试题中的“对文”九一年高考语文试题第十八题要考生选出“顽鲁”一词的正确解释。该词的一般词义为“愚蠢、愚钝”。但试题答案是“D愚昧而蠢笨”,与常义有别。该词的含义固然可通过整体文意推断,但是,如果用“对文”知识去解题,就便捷得多。原来,“顽鲁者亦当矜怜”是前文“贤者自可赏爱”的对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六册中节选了《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根据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资料”,此旬译为“晋鄙合上兵符,怀疑这件事,举手看着公子说……”。对此句,我有些疑义,晋鄙为什么要举着手看公子呢?是举手指着公子吗?从上下文中我们不能得出这样的判断,何况晋鄙  相似文献   

13.
20 0 3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中第 2 0题、第 2 1题和第 34题分别考核热学、电学、力学方面的知识 ,但均突出考核了能量守恒 (功能关系 )内容 .特别从第 34题答题情况看 ,考生普遍存在因对能量守恒关系不清而导致失分 .下面结合这三道试题的解题思路 ,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重视突出能量守恒这条主线 .2 0 0 3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中第 2 0题涉及热学中气体内能变化的问题 .本题的解题思路 :·抓 ·住 ·容·器 ·和 ·活·塞 ·是“·绝·热”,·根·据 ·功 ·能·关 ·系 ,·外 ·力·对 ·气 ·体·做 ·功 ·数·值 ·应 ·等·于 ·气 ·体…  相似文献   

14.
跨学科综合问题解析与训练▲(理科版 ,文科版 )“3 X”考试模式将逐步全面推广 !跨学科综合问题举国关注 !在教育部面向全社会征集综合问题的同时 ,陕西师大杂志社也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 ,从全国范围内征集到了大量的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试题。我们约请高考专家认真研究了教育部有关“3 X”考试精神 ,对所征集到的试题进行了精心细致的遴选编辑 ,并请一线教师集体演算、验证 ,最后隆重推出这两本 ·真 ·正·的 ·跨 ·学·科 ·综 ·合·问 ·题 ·复·习 ·指 ·导·用 ·书。该书既有解题的理论指导 ,又有大量可供参考的典型范…  相似文献   

15.
联绵词有一些特殊用法,与它被公认的一些性质抵牾甚多,如拆开使用或单用一字来表示整个联绵词的意义(《诗·邶风·燕燕于飞》:“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楚辞·九章·惜诵》:“壹心而不豫兮。”王逸注:“豫,犹豫也。”),或将联绵词的两个音节颠倒先后次序使用(《老子》:是谓无状之物,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早就引起过前人的注意。对此,一般的解释是:这是韵文中特有的、为适应声律要求而临时变通的用法,似乎从无异议。然而,这种解释并未接触到问题的实质,因为这些现象在散文里那些与声律关系甚少的语境中亦时有出现,例如: “淮南子·氾论训》:“古者有鍪而倦领以王天下者。”高诱注:“鍪,头著兜鍪帽也。”《吕氏春秋·审应览·精谕》:“海上之人有  相似文献   

16.
要想提高高考语文成绩,必须培养学生“熟悉”的陌生感。所谓“熟悉的”是说对高考试题有一种似曾见过的感觉;所谓“陌生感”是说学生其实并没有见过这种试题。总的说来,就是要使学生对高考试题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悟。这种感悟是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的积淀,需要较长时间和艰苦努力才能培养出来。这实际上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好方法。 第一,教师要尽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见多识广 办法是:教师根据近年高考试题所考的知识点和知识面,花大量时间去为学生查找、设计一些与之类似的知识识  相似文献   

17.
<正> 《诗经·国风》160篇,多为男女之恋歌。这些恋歌,从不同侧面反映青年女子对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她们或大胆地说出青春易逝,希望早日同意中人结合。如《召南·摽有梅》:“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三章之中,由“吉兮”、“今兮”到“谓之”表现女子求偶的急切心情。有的因等情人来会,小伙子暂时未到,于是姑娘产生各种遐想。如《邶风·匏有若叶》“人涉印否,印须我友”。如《王风·丘中有麻》:“彼子嗟,将其来施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情人不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学》今年第 3期“一题一评”专栏发表的上海教育考试院霍敏先生对 1999年上海高考语文文言试题 (文言文阅读第二部分 25— 30题,材料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的“自我解析”与北京朝阳区教研中心裴松年先生对试题的“评头论足”,其中几处实属误解。   一、第 25题,要求解释“王徒好其言”的“徒”在句中的意思。霍文认为,“‘王徒好其言’中的‘徒’在句中作副词用,解释为‘白白地’。”裴文认为,这个“‘徒’字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徒见欺’。”   我认为,“王徒好其言”的“徒”在句中应解释为“只”“…  相似文献   

19.
有些高考物理试题对考生来说,突破的难点不仅在于题中物理过程的复杂多变,更在于这类试题中物理条件的隐散难寻·如何迅速识破高考命题中的隐含条件?仔细审题,从关键词语、物理模型、现象、状态、过程中去寻找挖掘,化隐为显,从而获得突破·一、隐含在物理现象中研究物理问题总是从分析物理现象开始的,这些现象本身就包含了解题所需的已知条件·深刻领会物理现象的含义、产生原因和条件是获取已知条件的关键·例1天文学家根据天文观测宣布了下列科研成果:银河系中可能存在一个大“黑洞”·距“黑洞”60×108kg的星体以2000km/s的速度绕其旋转…  相似文献   

20.
可笑星     
了不起的人主考人:“告诉我,如果莎士比亚今天还活着,你认为他是否会成为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考生:“是的,他肯定会成为一个极了不起的人物,因为无论怎样,世界上还找不到一个能活400多岁的人。”可笑级别:○··(○··(○··(○··(地理考试妈妈:“你的地理是怎么考的,你说说看。”儿子:“一道试题里问美洲在哪里,你想想,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哥伦布呀。”可笑级别:○··(○··(○··(难怪舅舅:“比格这次历史考试考得怎么样?”母亲:“很遗憾,成绩很不理想。可这也不能怪他,试题问的全是这可怜的孩子出生以前的事情。”可笑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