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挥 《上海集邮》2008,(6):34-38
上世纪90年代初,宁波镇海区西水门桥竺家旧屋拆迁时发现清代竺钜封(又名修尧、巨峰)师爷遗留下来的一只旧木箱,内存老式信封、信笺函件、单据、信局经折(账折)等物。时间跨度从竺师爷1885年去江西吉安府任职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26年。经过整理后笔者曾撰文介绍个别信封,但总觉得太零乱,未能按时间系统地、客观地以实物形式还历史原貌。由于书信涉及面广,又大多被蛀蚀而破旧不堪、文字潦草,故至今日才重新整理完毕。竺师爷的信笺可分民信局封、信局经折(账折),全泰盛信局封、甬申甬汉线轮船信客封、宁波帮人物有关书简、大清官局封等多项,触及民信局史、信客史、大清官局史、清代官僚史、宁波帮人物活动史、民情风俗史等。  相似文献   

2.
郑挥 《上海集邮》2006,(11):35-38
二、甬申线和甬汉线轮船信客实寄封简介宁波民信局肇始于鸦片战争前后,逐步发展后遍及全国,而以上海为其中心。19世纪中叶宁波旅沪经商者不下数十万,为此往返于甬申两地的货物行李、书信银钱终岁不绝,信客业也随之崛起。  相似文献   

3.
信客来访记     
郑挥 《上海集邮》2006,(10):39-40
笔因在《宁波晚报》上发表《宁波信客与中国邮递业》,招致曾从事轮船信客的徐云芳老先生来访,现将交谈笔录结合旧藏介绍于后,以鉴邮史。[编按]  相似文献   

4.
宁波的民营信局肇始在清代。鸦片战争以后,逐步发展,尔后遍及全国,而以上海为其中心。19世纪中叶,宁波旅沪经商者不下数十万人,且在上海工商界中占有相当地位。为此往返于甬申两地的货物行李、书信银钱终岁不绝。信客业也随之茁起。 据鄞县(宁波)(民国通志)第1260页载:“为谋输送之便利,于是信局以外又有信客业之组织。信客业  相似文献   

5.
郑挥 《上海集邮》2008,(10):35-36
九、竺师爷遗存的信笺与什物 竺师爷遗存的信笺除已披露的之外,尚存有其母亲、二弟及亲友书写的信扎,此处选择部分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6.
一、总论汉口为武汉三镇之一,清末为湖北武昌府夏口厅治地,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开为商埠。早在60年代初上海汉口间已有邮件往返,此后约十多年中均由轮船公司兼办邮务。  相似文献   

7.
郑挥 《上海集邮》2008,(8):36-39
五、甬江泰余宝庄、镇海渔业银行从业记在甬江泰余宝庄、镇海渔业银行这两家钱庄、银行从业阶段,竺师爷遗物中留存的多是他作为经办人收到的客户寄来的账单。1891(辛卯)年十一月十九日,驻沪泰来公司寄给宁波镇海渔业银行竺师爷的钱庄账单,  相似文献   

8.
陈健 《上海集邮》2011,(1):43-45
香港Interasia第14-17次·2010.7.31-8.1(下) 红印花封有23件,精品不多。1897.9.21汉口寄维也纳封(图1),贴红印花小2分横五连、万寿再版大字长距2分横双连、万寿初版半分直双连,均销汉口大圆戳,合计邮资15分,加贴法客邮25生丁1枚销法客邮9.24日戳,9.25转法国邮船戳,  相似文献   

9.
云卿 《上海集邮》2020,(5):22-23
抗疫特殊时期,静心宅在家中整理藏品,找出几个与武汉有关,并有些特色的民国旧封,与邮友共飨。图1为一件1932年5月3日汉口寄德国封,贴伦敦版单圈孙像15分票、北京二版帆船10分票各1枚,符合国际水陆路信函(25分)邮资,销汉口英汉实线三格式日戳。封正面还盖有蓝色"via SIBERIA"(经西伯利亚)章。九一八事变后,中华邮政在日军铁蹄下坚持在东北开展邮政业务达10个月之久,此封就是这段时间从东北中转走西伯利亚铁路发往德国的。  相似文献   

10.
陈健 《上海集邮》2009,(5):36-39
香港华邮第30次&;#183;2008.12.10 小龙封有5件之多,其中有较早的1886.3.16寄爱尔兰混贴封(图1),贴毛齿3分银2枚,销北京中文椭圆戳和海关总署日戳,经上海海关,加贴法邮25生丁2枚销上海法客邮日戳,有巴黎中转戳,封上边略有撕破,11万元(港币,另加15%佣金,本节下同)。  相似文献   

11.
《集邮博览》2013年第5期《此卡非信卡》一文的作者认为第2期《移花接木的邮资信卡》文中所指不是信卡是明信片。错了!这是一枚实实在在的邮资信卡。收件人在拆封时沿信卡左、下、右三边的折封线撕开,撕去了宽10毫米的信卡边。柴家哲先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1组“手递封”。此组“手递封”共有17件。计庚午年1件,癸酉年2件,甲戌年3件,乙亥年3件,己丑年1件,庚子年1件;有月份、日期2件,无年、月、日日期4件。信封均75×140毫米。寄信地点为甘肃兰州,收信地点为山西太平县。除1件外,收信人均为张震安。  相似文献   

13.
陈健 《上海集邮》2012,(11):40-42,45
香港布约翰第317次·2012.5.31普2未发行的4000元新票上品(图1),票幅端正,4.6万元(港币,另加1 5%佣金,本节下同)。梅兰芳无齿四方连带厂铭新票,可能是二次胶,品相极佳,46万元。1895.3.1 5烟台寄英国万寿混贴封(图2),贴万寿票全套销烟台中文椭圆戳,加贴法邮75生丁销上海法国客邮局日戳,另盖大小两种挂号戳,销法国轮船和英国到达戳。信封应是烟台海关的特制封,封舌处有钢印,保存良好,21万元。1902.6.11上海寄绍兴红条封(图3),贴伦敦  相似文献   

14.
丁水德 《武当》2008,(8):37-38
1917年,健侯师祖仙逝后,澄甫师爷秉承父志,南下授拳。从此,开创了杨式太极拳在江南广泛传播的新局面。师爷南下后,先后受聘于中央国术馆和浙江省国术馆,分别担任一等教习和教务长。此后,为追随师爷,杨氏弟子也纷纷南下。其中,涉足杭州的有杨少侯、牛春明、田绍轩、李雅轩、褚桂亭等人。  相似文献   

15.
白1996年起,就有关太极拳学问,我去信请教当代太极拳名家吴文翰老师。吴老有信必复,十余年来共给我复信51封,计104页,令我十分感动。  相似文献   

16.
国家邮政开办后,建立和完善上海至天津、北京的邮路十分重要。按照国际惯例,《申报》从1899年1月起刊登“大清邮政(指沪局——笔者注)收信时刻晓谕传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天津港冬季结冰期,沪津京邮路是通过驿传,即邮件通过长江轮船运至镇江,然后通过驿站传递至天津、北京(图1)。1899年起,冬季沪津京邮路的邮件也可先经海路运至烟台,然后用轮船运至北戴河铁路转运至天津、北京等处(图2)。而其他时间则通过海轮运至天津再转北京(图3),最初的海轮信班一天一班(不一定每天有,星期日一般停班)。  相似文献   

17.
有一些实寄封本是平常信件,由于处在特定环境,通过相关戳记显示了一定的邮史价值。本文介绍一件30代汉口寄长沙的邮件检查戳封,封正面贴孙中山像双圈4分及新版帆船1分各1枚,共计5分,符合当时的平信邮资。销票戳为汉口英汉单线三格式日戳,时间是廿  相似文献   

18.
郑挥 《上海集邮》2005,(5):16-18
笔对1897年扬州某信局递至上海经官局挂号邮寄北京的实寄封存疑,认为原拟由信局寄信的扬州寄信人后因故去申,因此,信函是直接从上海邮政局挂号邮寄去北京的。封背红色印章“上洋宝善街东/义仁盛第二家”,经细察应读成“上洋宝善街口/长仁里第二家”,是发信人地名章,非上洋信局戳记。彩图显示官局手续完备,贴有邮票.销票戳、挂号戳、到达戳、提示戳齐全,只不过封背下方北京邮政局英汉大圆戳欠清,并非无到达戳。  相似文献   

19.
陈健 《上海集邮》2011,(4):41-45
德国ChristophGartner第16次(2010.11.22—25) 中国邮品400余项,但珍品不多。一件1902.12.16上海寄英国封(图1),贴法客邮50生丁一枚,销上海法客邮日戳,封面盖英文指示戳“经西伯利亚”,封背加贴俄客邮局签条,内容为手写英文“西伯利亚铁路邮运尚未开放”等字样,  相似文献   

20.
郑挥 《上海集邮》2008,(5):40-41
1934年民信局被取缔后,沿江河海各地船家在运输货物的同时,也为商家和邮政捎带银信包裹以及进行其它服务,其服务对象与范围不同于专业民营信局。实物证明,船递业务属于合法范围,不属于被取缔的对象,同民信局不是一码事,船递封不能与民信局封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