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项式是一个传统内容,传统内容的教学怎样“与时俱进”?我们在跨区域带徒活动中进行了一次螺旋式加深发展的行动研究,研究的形式是:多人同课循环——多位教师接连上同一内容(单项式)的课.这种实践形态,虽内容重复,但每次上课方案都是同伴集体共同参与研制的,后一教师是在群体合作的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总结前一教师的成功与不足的基础上进行的,保证了后一教师的预设更科学、启发更具有针对性,从而使验证后的案例具有可行性与合理性.具体流程一般为:第一个教师按自己的意图上课,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调整后上第二次课,第三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调整后上第三次课.如此有序推进,最后群体合作的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反思、提炼教学经验.实践表明,这种教学形式能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能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相似文献   

2.
<正>一、理解概念1.翻转课堂。就是将讲台上讲课学习变为借助视频的形式展开学习,学生们摆脱了学习时间、空间和地点等诸多限制,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展开自主学习。从而留出更多的课堂时间,便于课堂上师生间或生生间关于未解问题和核心问题,进行实验、交流与深入探索。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教师梳理知识,制成讲解微课程,再布置课下任务;第二是学生自主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语文成绩,是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开展小学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一、丰富和完善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内容和形式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指上语文课的前三分钟时间由一名学生上讲台进行说话训练。为了让学生在演讲中有话可说,我不断丰富和完善课前演讲的内容和形式。1.紧扣教材我注意紧扣近期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讲些与课文有关  相似文献   

4.
语文的内容庞杂,可真能体现语文"体性"的恐怕只有形式。着眼形式,并非传授陈旧、僵化的形式知识,而是体悟文本个性化形式背后作者的智慧;亦非埋头形式,罔顾内容,而是在形意兼顾中突出形式。《星星变奏曲》一课教学在揭示文本的形式秘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注意诗眼与课眼的统一,追求形式与意蕴的相融,瞩目形式与类性的关联,关注形式与"篇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王建强 《四川教育》2005,(10):18-18
课改强势推进,作业急剧嬗变:一是各种作业形式相得益彰,作业内涵渐显丰厚.从时空上讲,已连贯了课前的预习和收集资料、课堂上的即时练习、课后的巩固练习等;从形式上讲,已突破了单一的书面作业,像把课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回家做小实验、自己验证课堂所学知识,自己栽种植物或饲养小动物、写观察日记等都是作业.二是沟通课内与课外,从传统的学科性作业到综合性作业、课题式作业和实践性作业,作业突破封闭,接轨生活,业已变得婀娜多姿.三是沐浴在新型作业春风中的师生日渐和谐,作业热情高涨、健康作业心理逐渐得以培植.四是作业研究与探索的“破冰之旅”早已启航,其成果时时闪现……新课程下,作业呈现出新气象.  相似文献   

6.
李冰 《贵州教育》2013,(23):42-43
走上讲台,每个教师都听过很多课,也观看欣赏过很多好课,可是自己的课堂这些年来变化并不火。每次去听公开课,发现有些教师的课部是同一种风格。本学期我们学校让教师们在听课时专门记录上课老师的优点,主要目的是把别人的优点借鉴到自己的课堂之上。  相似文献   

7.
辩论式学习即全体学生始终围绕同一辩题,自主选择观点,形成正反两方,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在课堂上运用一定的史实来说明自己对某一历史事物的见解.并力求驳倒对方的论点。这种学习模式包含两个重要环节:课前准备和课堂实施。在课前准备中,学生是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者,教师是上述工作的指导者;课堂实施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辩题是学生认识的对象,教师是学生认识对象过程中的引导者和评价人。  相似文献   

8.
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育中学习内容的革要载体,其设计、开发、实施等越来越受到网络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借助网络,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出来。网络课程无论是作为远程教育的一种形式,还是作为一般课堂讲授的补充延伸,其内容呈现设计形式、具体实践模式都值得深入思考。究竟什么内容需要上网,什么内容不需要上网。网络课稃没计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方法……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9.
刘小娥 《考试周刊》2012,(47):72-73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效率,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和课堂观摩,从课型结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对提高复习课效率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出: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内容与形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转换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形式是语音和文字,语义和语音或文字的结合,构成了语言。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居于决定地位,形式必须适合内容。形式虽然受制于内  相似文献   

11.
习作教学鼓励“自由表达”,是否可以适当限制?从内容人手,要不要进行形式指导?进入课改以来,许多一线老师在这些问题上一直拿捏不准。叶雪冰老师成功执教六年级习作教学《秘密》一课,课中对自由与限制、内容与形式等关系的把握和处理,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赵淑兰 《考试周刊》2012,(87):143-144
实习教师的优势和不足需要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的专业智慧去创造开放的、多元的生命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驾驭有生命的地理课堂必须在课前、课上和课下做好充分准备,使每一堂课都呈现最佳的调控态势,增进学生的地理能力培养,促进其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13.
微课能够促进教学效果,带动信息技术的运用已 被大量的研究证明。智慧课堂是智慧教育理念实现的基础和 关键,智慧课堂的提出给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本文基于此,简要说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低效的表现和原因, 分析和总结化学实验微课和智慧课堂在课前分析、课中讲授和 课后辅导的优势。教师需要具备制作实验微课的基本技能,较 强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丰富的教学形式,及时更新教学内 容,使实验微课在智慧课堂中发挥最大的效果,实现智慧高效 的课堂。  相似文献   

14.
一、课外语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课外语文活动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它的内容相当广泛,形式多种多样,又各有特点。课外语文活动,一般是指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直接关系的活动,包括“认”、“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凡是有助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活动,都带有语文活动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复习课到底怎么上?这个问题常常困扰老师:上什么需要自己选材,怎样上又没有固定的套路,如何上得出彩更是煞费苦心……即便如此,复习课还得上,并且常常上、年年上。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们需要回到"为什么要上复习课"这个本原性的问题上来思考。客观地看,复习课在学习内容、组织形式、课堂形态等方面和新授课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凸显学科特点、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感受、激发学习热情等更为上位的目标方面,二者又是一致的。如果站在这些高点上来审视和组  相似文献   

16.
李敏 《吉林教育》2009,(7):24-25
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那么,在课堂中如何在“意外生成”中有效教学呢?  相似文献   

17.
智慧课堂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智慧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可以实现无障碍沟通交流,教师可以实时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程与状态,学生也可以方便地与教师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存在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真正推动学生进入深度学习境界,传统课堂转化为师生学习共同体。微课与翻转教学的联合运用,是智慧课堂的一种常用模式。在智慧课堂的建构中,教师必须避免技术的过度使用,做到善用智慧课堂而不迷信智慧课堂。  相似文献   

18.
李宝丽 《考试周刊》2014,(58):138-138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中职《生物化学》的课堂提问现状,指出了课堂提问陷入的种种误区,然后结合作者在该课教学实践中的体悟和思考,从形式、内容、语言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中职《生物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笔者先后观摩了《水》(苏教版五下,作者马朝虎)一课的教学。现笔者以几个课堂实例片段为例,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中言语内容与形式的融合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以一定的形式存在。形式不仅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直观方式。艺术也是如此,艺术首先在形式上能与那些非艺术的东西区别开来,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一种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情感的形式。而透过事物的形式,研究事物的内容,研究事物的特殊矛盾和发展变化规律,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也是艺术研究、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