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事,号曰《吕氏春秋》。布成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七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子千金。”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来历。这个“一字千金”到底是什么用意?吕不韦以千金之悬,真的就是为了要别人给他编的那部《吕氏春秋》作一字之“增损”么?  相似文献   

2.
现在社会上,讲“爱”特别多,谈话里、电影、电视里、广告里、各种文学作品中,多得不得了。好像“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大概是“文化大革命”中“恨”讲得太多了,搞得人们处处、时时、事事都要突出一个“斗”字,“斗、斗、斗”,八亿人不斗行吗?斗得太残酷了。人们因此太需要“爱”了。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了,我们现在得冷静下来客观地想一想,天下的事本来爱和恨都是不可缺少的。只讲一个字,就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社会会难以正常发  相似文献   

3.
胡四海 《新闻三昧》2008,(12):51-51
关于文章的修改问题,古今中外著名的写作大师早有精辟的论述。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鲁迅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从古到今,几乎所有的佳句杰作,都是精心修改出来的。《吕氏春秋》写成后,很注意语言的修改和用词的准确,、曾张贴于秦都咸阳城门外,征求修改意见,日:“能增损一字者,赏赐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成语的由来。曾“披阅十载,  相似文献   

4.
新闻断想     
一新闻的定义,纵有多种解释,但窥其内核,我以为藏于中心部位的则是一个“新”字。这“新”,不全是由事物发生时间的接近性决定的,有的却是属于记者发现的时间,仰赖于大的局势的许可。二大凡有思维和分辨能力的动物,对新奇的东西都有一种警觉感。即似是卧床不起的耄耋老人,只要头脑在活动,他总也希望得知窗外大千世界中的新鲜事情。求新是人类的一大本能。知此,就懂得了新闻的精要。三据说,新闻消息是由电报稿进化来的,“一字千金”,消息要求愈短愈说明问题。而从新闻消息中派生出来的通讯,则以其情节、思想、心态的描写拉长  相似文献   

5.
文章五诀     
一篇文章怎样才好看呢?先抛开内容不说,手法必须有变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如就单项技巧而言,描写而不单调,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做好了。但更多时候是这些手法的综合使用,如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等等。所以文章之法就是杂糅之法,出奇之法,反差映衬之法,反串互换之法。文者,纹也,花纹交错才成文章。古人云:文无定法,行云流水。这是取行云流水总在交错、运动、变化之意。文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没有人看;形式死板,没有变化,也没有人看。变化再多,基本的东西只有几样,概括说来就是: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文章五诀”。其中形、事、情、理正好是文章中不可少的景物、事件、情感、道理四个内容,又是描写、叙述、抒发、议论四个基本手段。四字中“形”、“事”为实,“情”、“理”为虚,“典”则是作者知识积累的综合运用。就是我们平常与人交流,也总得能向人说清一个景物,说明白一件事,或者说出一种情感、一个道理。所以这四个字是离不开的。因实用功能不同,常常是一种文体以某一种手法为主。比如,说明文主要用“形”字诀,叙述文(新闻亦在此列)主要用“事”字诀,抒情文主要...  相似文献   

6.
一字立骨法     
“一字立骨法”,就是用一个字来统帅主题,结构文章,锤炼字句。 一字立意,突出主题。就是利用一个最恰当的字确立文章主题,点明文章主旨,统帅整篇文章。 一字谋篇,结构文章。常见的文法是“一线穿珠式”,即以一个字为线索,结构全文。这个字就像一串珍珠的红线,起经纬全篇的作用。 一字见义,调遣语言。一字见义,是“一字立骨法”在散文炼词方面的表现,它可细分为“一字绘景”、“一字言情”、“一字摹状”等。 在短新闻的写作中,无论是运用一字绘景,一字言情,还是一字摹状的方法,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副词、形容词。 (洋摘)  相似文献   

7.
吕不韦将洋洋二十余万言的《吕氏春秋》“布成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撇开政治上的用心不谈,也撇开吕不韦炙手可热的权势不谈,他这种对其编辑成果的极度自信还是绝无仅有的。“一字千金”无疑应该成为编辑工作者的追求目标。遗憾的是,眼下的出版物几乎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一般的图书和期刊不必说,即便是国家重点项目的大型辞书,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随书赠送”勘误表,弄得不好还有“勘误之勘误”。  相似文献   

8.
日本金泽文库藏唐写本(佚名)《文选集注》残卷,其中骚类残卷包括卷六十三“骚一”,为《离骚》从“小序”至“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部分;卷六十六“骚四”为《招魂》、《招隐士》两篇。骚类残卷文字上的校勘价值有被学者誉为“一字千金”者,不仅为选学界所推重,  相似文献   

9.
7月的宜昌,酷暑难当。三峡工地各工作面如一个个冒着热气的“大蒸笼”,蒸得人喘不过气来。为了反映广大三峡建设为工程建设战高温、斗酷暑的感人事迹,《中国三峡工程报》派出字和摄影记,分别到各施工现场采访,准备做一些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10.
思想与文风     
中国的文字也真是不大好摆弄。倘要把千把字的短文写得文从字顺、传情达意,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妙语连珠,妙笔生花,用字贵练,意则求多之类,则简直如攀登“蜀道”,大有“难于上青天”之感。因而,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章是应当进“文章病院”的。古人也有许多不通的文章,但由于时代久远,都被淘汰了。我们常常称道先秦诸子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怎样简练生动,寓意深刻,但其实那时更多的人是连字都不识,何论文章。在少数认字的人中,能把文章做到“造语贵园,下字贵响”的人,实在也寥寥无几。远的不去讲,就拿鲁迅笔下的孔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改革中,深度报道在堀起,一些“重磅炸弹”见诸于报端,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冲击波,这是值得庆贺的。但这些“重磅炸弹”长则六七千字,几乎是一个版,短则四、五千字。报纸是新闻纸,不是学术刊物,不能以长取胜,这样的长文章多了,潜伏着一种危机,势必失去报纸的读者和报纸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书界采风录     
○《书与人》第3期发表季羡林文章《翻译的危机》。文章说:“这个题目看上去有点危言耸听,但是我自认是实事求是的,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当年严复以“信,达,雅”为“译事三难”,季先生认为,三个字中,以“信”字为基础,为根本,这个字做不到,就根本谈不到翻译,而危机正出在不遵守“信”这个标准上。  相似文献   

13.
最近看到报紙上短小精悍的消息、文章日渐增多,很是高兴。这些消息和文章有时只有一二百字,占用篇幅不多,却概括了很多內容,讀起来簡明有力。以“人民日报”的“要聞快报”专栏为例,占的地方只有一两千字左右,而发表的消息就有十条左右。因为短,我們用一两分钟的时間就能看完一条消息,很解决問題。毛主席曾說:“我們应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样  相似文献   

14.
文章百改不厌,从一定意义上讲,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人们常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拍案叫绝。据传,这个“绿”字经过“到”、“过”、“入”、“满”等十几次修改才定为“绿”字的。因为绿字能显示景物的具体形象。可以体现一个变化过程,是春风使得江南岸“绿”了。又如唐代诗人齐已写的《早梅》五言律诗,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朋友郑谷看见后认为“数枝开”不能体现早梅,建议改作“一枝开”,齐已很敬佩,尊称他为“一字之师”。上述两例是借鉴古代文人的写作态度说明“改”字的重要。怎样修改文章?从文章的构成来说,我体会要  相似文献   

15.
这几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得肥胖症的人也越术越多,一时竞兴起了一个不小的减肥热潮。在新闻界,么有不少人患起肥胖症来。一些人写稿子,动则洋洋千言,好像短了不过瘾似的。前几天一名报道员写了一篇反映教学改革的消息,全文1500字。寄到编辑部后,编辑可能认为大“胖”了,对它进行了“减肥”处理,见报时只有400多字了。文章“肥胖”的症状有:层次过多。有的文章大一二三套小123,小123里又有①②③。就好像军队的编制一样,一个师下面管三个团,一个团下面又管三个营,一个营下边又管三个连。面面俱到。一个事物往往有…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撰文著书得酬,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肇始。《史记·吕不韦传》载,吕不韦先“厚遇”三千食客,再“使其客人人著所闻”,汇各派学说于一书。《吕氏春秋》可说是“厚遇”换来的。书成布国门,“悬千金其上”,宣称“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现代的稿酬就滥觞于战国时代的“厚遇”和脍炙人口的“一字千金”。  相似文献   

17.
“床第”一词,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床第之私”、“床第之秘”、“床第之间”等用语,常见诸报端。但“第”字毕竟是个较为冷僻的字,有人误读成“第”字,连电台播音员有时也会出洋相。又因为第、第二字,在字形上十分相似,稍不留神,便会混淆,因此,在出版物中,“床第”误排为“床第”,可谓俯拾即是。 “第”本为“弟”,指“以韦束物”,因为“束之不一,则有次弟也”。“次 弟”即“次第”, 这是“弟”的本 义。“弟”后被借用为兄弟的“弟”,一借不还,古人便另造出个“第”字。 “第”又可指房屋,如府第、门第、宅第,等等…  相似文献   

18.
《有话则短 无话则免》、《“杞人”忧“地”》、《来一个“精官简政”》……看到这些涵义隽永、耐人寻味的小言论题目,无不感佩作者的机敏和睿智。大家知道,这些小言论题目都是作者将某个成语或俗语改换一两个字而成的。如“有话则短,无话则免”,原来的俗语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杞人’忧‘地’”原来的成语为“杞人  相似文献   

19.
[原文]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长七尺,双目有紫棱,开合闪闪如电,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市门石鼓,十人舁,弗能举,两手持之行。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一日,独饮娼楼,萧冯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书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  相似文献   

20.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传》记载,吕不韦为秦相国以后,招致食客三千人。他看到当时诸侯的辩士善于著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日《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个故事也就是我们常用的成语“一字千金”的出典。吕不韦非常重视书籍的著述工作,不仅组织有著述能力的门客集体撰写《吕氏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