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承担着选拔艺术类专门人才的使命。随着新一轮考试招生改革深入推进,总结梳理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制度改革进展与问题对于新时代艺术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艺考制度发展经历了探索与奠基、停废与恢复、改革与发展、深化改革与不断完善四个阶段,总体呈现出考试形式向统考推进、选拔程序注重公平导向、文化要求逐步提高等趋势,同时也存在制约艺术人才精准选拔、对综合素质考查不足、考生专业课学习功利化的问题。为规避改革中的潜在风险,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应通过对不同培养目标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兼顾不同价值取向的考试公平,探索多元协同的录取机制,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选拔艺术人才。  相似文献   

2.
硕士研究生考试制度改革,应建立资格考试和专业考试的二元化招生体制,应加大专业考试的选拔力度,同时还应将政治理论考试调整到专业考试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向多样化和高素质发展,使高校招生的职能从过去单纯的选拔人才发展到人才选拔、培养和选备上来。而现有的高校招生制度主体是统一考试、按分录取,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不相适应。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进行了自主招生试点、中学校长推荐、多校联考方式等多种模式的有益探索。笔者提出高校招生采取"开放两端、多次考试"模式,以多次考试,自主招生和注册入学等方式进行高校招生改革,逐步实现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4.
一、对考试的功能、考试改革的价值以及所依赖的条件的理性思考1.考试的功能考试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作为学生反馈学习状态、教师调控教学过程和学校监控教育质量手段的考试,有着评价的功能;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筛选与鉴定适用人才的选拔功能。就这两种功能而言,评价功能与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有较强的一致性,而选拔的功能的表现性较差。这是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可以全部升入到高一级的学校,而无需通过考试来进行选拔,因而小学考试应作为评价的工具,而…  相似文献   

5.
高考,这一牵动千千万万国人心的制度,由于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又成为教育的热点讨论话题。有专家指出,存在各种弊端的现行高考制度,正成为制约课改的首要瓶颈。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要求考试多元化、选拔录取多样化的呼声也日渐高涨。笔者曾探讨了考试科目与考试内容改革的问题,本文拟就选拔录取多样化问题,作些探索。一、对人才选拔形式多样化问题的再思考统一高考制度一个最明显的弊病就是选拔人才的模式单一,以一次统一考试的分数选人,忽视了人才的个性及多样性,忽视了一次考试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因素。为克服这一弊病,20世纪…  相似文献   

6.
认真研究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现状,从考试内容到考试方式到管理体制,做好全面改革,以选拔优质人才为根本,以突出社会公平为关键,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为我国选拔和培养更多的优质研究人才,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考的直接作用是选拔人才,国家的意志和高校的意志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无论由谁组织高考,国家的意志都要得到体现。从目前来说,国家组织高考符合我国国情,但高考改革需要提速,改革的趋势是通过多种方式选拔人才,以降低以知识为主的统一考试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职招生制度作为高校招生制度的重要方面,是公正选拔人才和拓宽人才成长途径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高职招生制度上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不断推进和深化高职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总体上,"知识+技能"为主的选拔方式将是未来高职招生考试改革的基本趋势。同时,高职招生考试形式和内容、录取方式、招生对象等方面将更趋于灵活与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选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推荐和考试。究竟使用考试方式还是推荐方式来选拔人才,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台湾在大学多元入学考试中尝试使用推荐加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从1994年开始实行,目前已经有12年的历史了。本文探讨台湾在大学入学考试中所使用的多元化推荐入学考试方式的由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的推荐制;日本的大学推荐入学制;台湾曾经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实行的保送生制度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才选拔制度历史悠久、体系完备、类型多样,在世界人才选拔制度史上具有积极影响。文章遵循历史脉络,从人才选拔制度与教育的关系入手,从考查、考试的类型、举措、方式等方面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以期对现行人才选拔制度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