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传统体育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方向STATUS、FUNCTIONANDDEVELOPMENTDIRECTIONOFTRADITIONALSPORTSDURINGIMPLEMENTINGPLANOFFITNESSFORALL曲毅徐...  相似文献   

2.
浅谈提高乒乓球裁判员的外语水平DISCUSSIONABOUTHOWIMPROVETABLETENNISUMPIRES’ENGLISHLEVEL杨春青YangChunqing乒乓球裁判员不仅要求具有反应灵敏,判断准确,精通比赛规则,同时要求具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3.
足球比赛中夹击防守战术的运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足球比赛中夹击防守战术的运用探讨APOLICATIONOFCLAMPDEFENSIVETECHNIQUEINFOOTBALLMATCH赵弓ZhaoGong在当今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的控球能力普遍提高,尤其是优秀选手的控球能力更为突出,这样,仅仅靠个人的...  相似文献   

4.
奥运盛会:人类的光荣与梦想——论竞技运动的精神及影响THEOLYMPICGRANDMEETING:GLORYANDDREAMOFHUMANKIND——DISCUSSIONONTHESOULANDINFLUENCEOFATHLETICS王章明Wang...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运动员成就动机的维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运动员成就动机的维持MAINTENANCEOFCOLLEGIATEATHLETE'SACHIEVEMENTMOTIVES徐辉军XuHuijun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各单项体协相继建立,校与校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对于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和竞技水...  相似文献   

6.
提高体育函授教学质量问题的探讨DISCUSSIONONHOWTOIMPROVETHEQUALITYOFCORRESPONDENCECOURSE¥GuaoHuaiXing高怀信1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函授教育设专、兼职教师,...  相似文献   

7.
关于提高高校女生身体素质的研究陈义兰STUDYOFHOWTOIMPROVEPHYSICALQUALITYOFCOLLEGEFEMALESTUDENTS¥ChenYilan1武院女生身体素质状况对我院1990年入学的100名女生进行了身体素质测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以改革为动力同心同德再接再励开创我院教学工作的新局面(摘要)李宗浩LiZonghaoCREATINGANEWSITUATIONINTEACHINGWITHCONCERTEDANDPERSIS-TENTEFFORTSANDIMPETUSOFREFORM...  相似文献   

9.
内关注射VE加丹参液延缓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7只新西兰纯种家兔进行自身对照实验,分别检测家兔在安静状态、疲劳状态和内关穴位注射VE加丹参液后疲劳状态时血中SOD、LPO、HCO3浓度和PH值的变化.并探讨了这些变化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以及内关穴位用药后对延缓疲劳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家兔运动至疲劳状态时血中LPO显著升高,HCO3和PH值明显降低.内关穴位注射VE加丹参液后血中SOD、HCO3和PH值升高,LPO浓度显著下降,家兔运动至疲劳的时间延长,运动能力明显提高,疲劳的出现被延缓。  相似文献   

10.
赞美奥运, 竞争中的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赞美奥运,竞争中的超越PRAISINGTHEOLYMPIC——TRANSCENDINGFROMCOMPETITION韩丹HanDan奥运魅力何在?我看在于竞技表现的竞争,竞争显示的超越。奥运的魅力和灵魂,就在于超越,在于通过公平竞争而实现的超越!超...  相似文献   

11.
不同形式肌肉收缩时肌电参数变化特征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探讨动力性与静力性肌肉收缩时EMG各参数的变化特征及疲劳时各指标的差异,比较不同项目运动员肌肉收缩特征对EMG参数的影响及与该项目的关系。研究方法:27名受试者分为两组,第一组为赛艇运动员(组一),第二组为田径爆发性力量项目(跳跃、短跑)专选运动员(组二)。受试者以2/3Mvc做静力性持续等长收缩,动力性持续肌肉收缩则采用本人的MVC,同时记录EMG信号,分析IEMG、E/T值和MF。研究结果:持续静力性肌肉收缩时,随疲劳的发展赛艇运动员与田径运动员IEMG、E/T值均显著升高。但赛艇运动员从运动开始至80%时段一直保持平稳,此后迅速上升。静力性收缩时两组运动员随疲劳发展MF从高频向低频转移,但田径运动员频率下降速率要快于赛艇运动员。结论:赛艇运动训练促使大脑皮层动员运动单位工作更具有时间耐久性。快速、爆发式运动使疲劳时大脑皮层兴奋性下降更快,肌肉更易于疲劳。  相似文献   

12.
张立  宋高晴 《体育科学》2006,26(3):53-57
研究目的:1)研究静力和动力性肌肉运动疲劳时肌肉氧含量的变化特点厦其规律;2)了解静力性、动力性递增强度运动时EMG参数变化;3)探讨肌氧含量与EMG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为肌肉疲劳时影响肌电肌氧机制提供可能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肌氧含量的测试:探头纵向旋转让光源和检测器的轴线平行于股外侧肌外侧头大腿测定运动时肌氧含量的变化;2)肌电的测试:采用表面肌电图的测量,得出表面电图各指标参数;3)静力负荷等长收缩:通过力量传感器测出其最大肌肉收缩所对应的MVC;4)动力性负荷运动:采取功率自行车逐级递增负荷的测试方法作为肌肉的动力性运动,同步记录EMG参数,并在每一级负荷朱30S采血测定血乳酸浓度。结论:静力性运动时E/T值大幅度增大的时间大多出现在肌氧停止下降之后,肌氧的降低程度与肌肉疲劳程度有关。动力性运动时血乳酸值随负荷而增加,IEMG的变化趋势与血乳酸相似,IEMG、Oxy-Hb、BI值三者呈非常显著性相关,表明肌肉疲劳时肌肉氧供和内环境的改变也是影响EMG信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音乐对运动训练及运动性疲劳影响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靖  王旭东 《体育学刊》2006,13(5):57-60
综述了1991年以来国内外在音乐对运动训练及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运动前聆听音乐有助于提高速度或耐力,中低强度运动中聆听音乐可减轻疲劳感,运动后聆听音乐能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而且训练中聆听音乐还可以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测定并分析不同运动能力受试者在动力和静力性运动时肌肉运动疲劳过程中肌电和脑电信号变化特征,将20名受试者分为两组,经常运动组(A组)10名,运动不足组 10名(B组).受试者进行动力性MVC持续肌肉收缩和1/3MVC静力性持续收缩两种运动,同步记录EMG和EEG信号.结果显示,MVC动力性运动时A组受试者平均MVC、RMS、IEMG显著性大于B组,MF则呈下降.随肌肉收缩持续IEMG变化形成一明显的转折点,但1/3MVC静力性运动时肌肉持续收缩时间短于MVC运动时间.不管是动力还是静力运动IEMG拐点与脑电α指数拐点发生在时间上一致.结论:IEMG形成的拐点可能成为肌肉疲劳的参照点.EEG所反映的中枢疲劳与EMG所反映的外周疲劳在生物电学变化上具有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分析上腹部(腹直肌)肌肉肌电变化特点,找出肌电变化的一般规律,减少训练调控过程中的盲目性,为科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和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右侧和左侧(腹)肌肉的肌电图,观察分析肌肉肌电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仰卧起坐运动中左右腹直肌的积分肌电值存在明显的差异,左腹直肌积分肌电大于右腹直肌积分肌电,左右腹直肌的振幅、肌电均方根均无显著性差异。在仰卧起坐运动过程中左腹直肌的收缩强度较大,左腹直肌比右腹直肌先进入疲劳,左右腹直肌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放电频率同步化程度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积分肌电对青年男子股四头肌的疲劳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30名青年男子按不同负荷进行下肢运动至疲劳的肌电图进行全程监测,通过对不同阶段IEMG进行分析处理,旨在探讨利用表面肌电图对受训肌肉进行监测和机能分析的可行性。结果发现,在使用IEMG,变化比例评定负荷程度和疲劳状态时应以运动初期肌电达到稳定状态的结果为基础。在双侧肌肉同时进行力量练习时,若着重发展弱势腿力量应采用中小训练强度,而采用大强度的训练刺激增加优势腿力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记录并观察大鼠在一次力竭运动过程及恢复期皮层运动区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m,ECoG)的变化特征,揭示运动性疲劳形成的中枢机制。方法:通过神经电生理学皮层脑电记录方法,记录大鼠在一次性力竭跑台运动过程中及恢复期皮层运动区的ECoG,动态分析运动性疲劳形成和恢复过程中ECoG频率谱、功率谱的变化特征。结果:大鼠在一次性运动疲劳的形成和恢复过程中ECoG特征会发生显著变化,运动状态下ECoG功率谱总功率显著高于安静状态(P<0.05),在6~9Hz频段出现密集的高能量分布;大鼠疲劳状态下运动ECoG功率谱频率分配与非疲劳状态下运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δ波比例显著增加,而α波比例显著下降(P<0.05)。力竭即刻频率分配与运动前安静状态差异显著,表现为δ波比例显著增加,θ波比例显著下降(P<0.05),但在30min恢复期后,频率分配恢复至运动前的状态;在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ECoG功率谱重心频率逐渐向低频迁移,在力竭前10min显著低于运动前水平(P<0.05),当运动停止后,重心频率即向高频迁移,30min即恢复至运动前水平。结论: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累积的过程,大鼠ECoG在运动性疲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均伴随着δ节律比例的显著增加,提示,慢波δ节律可能是运动性疲劳的重要中枢机制之一。同时,运动疲劳所导致的ECoG变化恢复非常迅速,运动停止后短时间内(30min)即能得到有效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氨和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氨是氨基酸代谢的产物。运动时肌肉氨基酸代谢增强,运动肌肉从摄取氨转向释放氨;运动使肝血流量下降,氨通过合成尿素而解毒的速率下降,使血氨浓度升高。本文论述了运动时骨骼肌产氨的途径,高血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高血氨与周围疲劳和中枢性疲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同步使用Kistler三维测力平台、TM-6710CL高速摄像机和16道便携式无线遥测表面肌电测系统,对从不同下落高度跳深的12名田径跳跃运动员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受试者跳深着地阶段缓冲期的积分肌电值大于蹬伸期值;正常状态下跳深时,下肢所测大多数肌肉的表面积分肌电值均比相对疲劳状态下的值大;较低下落高度跳深时,所测肌肉表面肌电平均功率频率值大于较高下落高度时的值;正常状态跳深时,下肢所测肌肉表面肌电的平均功率频率值大于相对疲劳状态跳深时的值。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concurrent effects of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and superimposed acute fatigue on the neuromuscular activ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knee flexors of nine males (age: 26.7 ± 6.1 years; height 1.81 ± 0.05 m; body mass 81.2 ± 11.7 kg [mean±s]). Measures were obtained during thre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i) 'fatigue-muscle damage', involving acute fatiguing exercise performed on each assessment occasion plus a single episode of eccentric exercise performed on the first occasion and after the fatigue trial; (ii) 'fatigue', involving the fatiguing exercise only; and (iii) 'control' consisting of no exercise. Assessments were performed prior to (pre) and at 1 h, 24 h, 48 h, 72 h, and 168 h relative to the muscle damaging eccentric exercise. Repeated-measures analyses of variance (ANOVAs) showed that muscle damage elicited reductions of up to 38%, 24% and 65% in volitional peak force, electromechanical delay and 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 compared to baseline and controls, respectively (F ([10, 80]) = 2.3 to 4.6; P < 0.05) with further impairments (6.2% to 30.7%) following acute fatigue (F ([2, 16]) = 4.3 to 9.1; P < 0.05). By contrast, magnetically-evoked electromechanical delay was not influenced by muscle damage and was improved during the superimposed acute fatigue (~14%; F ([2, 16]) = 3.9; P < 0.05). The safeguarding of evoked muscle activation capability despite compromised volitional performance might reveal aspects of capabilities for emergency and protective responses during episodes of fatigue and antecedent muscle damaging exerci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