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作者把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怨恨和企盼都熔铸到了贾宝玉的形象里。在当  相似文献   

2.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作者把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怨恨和企盼都熔铸到了贾宝玉的形象里。在当时贾宝玉就成为“新人的萌芽”破土而出了,他以其全新的面貌展示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这一部不朽的作品中,不仅描写了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众多权贵的形象,也生动地描绘了袭人、晴雯等一群奴婢的形象。而在这一群奴婢的形象当中,作者对晴雯形象的描写虽然文字不算多,却富有审美价值。探讨这审美特征,对了解晴雯形象在这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把握作者审美理想,都会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这一悲剧是《红楼梦》全书悲剧的中心事件,贾宝玉成了全书的最中心人物,整个《红楼梦》都是围绕着他而展开的。作者在创作中,用了现实主义的笔法,塑造了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巨大艺术感染力量的贾宝玉形象。现在,浅析一下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性及其典型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作者立意写闺阁不暇”,何以“全书一人”的主角反而为贾宝玉?此书的基调是女尊男卑,为什么唯有贾宝玉却以男性形象而被高度肯定?此书又名《石头记》,乃作者自譬石头所记之书也,石头在书中,又是贾宝玉的前身,要把握贾宝玉形  相似文献   

6.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整个《红楼梦》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他而展开的。作者在创作中,用了现实主义的笔法,塑造了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巨大艺术感染力量的贾宝玉形象。  相似文献   

7.
高昂  高万年 《天中学刊》2007,22(1):68-72
《红楼梦》男主人公贾宝玉的两个既俊俏又聪慧的大丫环——袭人和晴雯,作者并无贬一个褒一个、薄一个厚一个,而是把她俩作为同是受驱使、受奴役的正面人物来描绘的,真实地活画了身处贾府特殊环境和具有特殊地位的两个丫环的典型形象。正确认识、分析这两个人物,对于深入研究《红楼梦》的艺术形象创造应当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半现实半意象化的人物,寄托了作者的诗意想象,是不属于实际生活中的人物,可以说是作者心理世界中存在的人物。而和他同时出现并时隐时现的甄宝玉却有着和他有不同的人生轨迹,是作者按照社会真实塑造出来的物理世界中的实际的人。论文试以物理场理论来论甄、贾宝玉在作品中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都是探不到底的。"初中教师在讲《葫芦僧判葫芦案》一课时说,《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高中老师在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又说,《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线索,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相似文献   

10.
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历来被认为带有作者曹雪芹自身的自传色彩,贾宝玉最终遁入空门的结局也昭示了曹雪芹的佛学思想。贾宝玉这个具有佛性的人物,其思想中的佛学内涵对于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奉柳  朱婧 《文教资料》2011,(20):4-5
《水浒传》和《红楼梦》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明珠,但二者中的女性形象却有极大差异。前者多贬低女性,后者却极力赞美女性,成书过程、作者思想和当时人们接受心理的不同等原因共同造成了这种现象。此现象表明了明清时期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性生命本体意识的复活。  相似文献   

12.
贾宝玉人生悲剧的精神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显性历史寄寓价值的作品,历史发展中的矛盾构成了作品整体性悲剧特征的内核,这种悲剧性特征体现在作品多种艺术构成元素之中,贾宝玉的人生悲剧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贾宝玉的人生悲剧不仅表征了历史的真实,他对自由的执着以及追求自由中的孤独从人性深处暴露了这一典型形象的精神真相。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导读《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故事。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叙述了贾家父子、兄弟、妻妾、主仆之间在婚姻、道德、文化、教育、财产等方面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和矛盾冲突。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林黛玉和薛宝钗。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老祖母看不上她,因为她身子弱,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在贾宝玉结婚那天被气死,贾宝玉悲…  相似文献   

14.
论贾宝玉出家的悲剧结局朱树玲,胡福星《红楼梦》是一部以人为中心的书。作者曾雪芹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塑造了一个"梦醒了无路可走"的觉醒者的悲剧形象,从而表现出封建制度的种种罪恶及其必然灭亡的趋势。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出家是对自己家...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的贾政,是一个与贾宝玉彼此对立、相互参照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体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创造力。作为荣国府的家长,贾政对宝玉的要求是全面而严格的,这一“严父”形象的思想性格、内在感情与真实心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本质,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红楼梦》涵盖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世界的重要载体。《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远远大于单一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即本作品在作者的笔下,通过民俗性的语言、文化等,将剧中的各类人物、景色、服饰等文化元素描写的惟妙惟肖,尤其是塑造的两大家喻户晓的形象——贾宝玉和林黛玉。与此同时,整部作品看似繁华,实际上沧桑又不失纯洁,最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17.
诞生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红楼梦》与《狂人日记》,他们的思想价值取向,分别构成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远传统与近传统。两个作品的思想倾向的首要方面是反封建,但着眼点和支点不同,就主要方面而言,《红楼梦》以百科全书的规模,从封建的生产关系入手,其批判的主要支点是对封建制度文化“吃人”本质的揭露;《狂人日记》的着眼点是封建的意识形态,其批判的支点是对封建精神文化反人道本质的揭露。两个作品反封建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解放”,但《红楼梦》追求的是人的社会地位与生存方式的解放,《狂人日记》追求的主要是个体精神的解放。《红楼梦》要解放的人主要是青年女性,《狂人日记》要解放的人主要是孩子。两个作品都揭示了家族内部的反叛力量与家族的矛盾,但两个作品对家族内部反叛力量与家族关系的认识不同。《红楼梦》中家族内部的反叛力量与家族是“剥离”的关系,在剥离中凸现了反叛者的反封建性;《狂人日记》中家族内部的反叛力量与家族是紧密相连的关系,在联系中显示了反叛者反封建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在四大名著中,孙悟空和贾宝玉分别是《西游记》与《红楼梦》中的第一主角,若仔细对两者比较分析便会发现众多相似之处:孙悟空是寄托了作者救世愿望的补天英雄,无论外形还是内力皆披上了神话外衣;贾宝玉则是孙悟空形象的世俗还原,反映了他在现实人间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一出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贾宝玉爱情悲剧的根源在文本中即有明显的提示——意淫;意淫的实质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形式与受抑制的原始欲望的强力表达。意淫的实现与现实和反实现之间的冲突构成了贾宝玉悲剧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20.
"稻香村"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李纨的住处,在大观园的园林风格中显得非常突兀。作者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它的田园风光,但这样精心构建的园林却遭到了贾宝玉的否定。一个被贾宝玉否定的园林景观,作者为什么要渲染它呢?它与宝玉的形象塑造有着怎样的关系?隐藏着作者怎样的用心?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