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教师与孩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问”与“答”,是课堂信息交流、感情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家长了解孩子认识能力和发展孩子思维的必要途径。教师、家长在课堂上,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根据教育的目的来决定的。美国教育家富兰克尔把这方面的提问归纳为六种: 一是回忆性问题。它的特点有二:①具体;  相似文献   

2.
家长可不可以“打孩子”?“打孩子”是有益还是有害?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的家长、教育家、思想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发表了不少反对家长打孩子的观点。但是,“打孩子”却像一个痼疾,久久未能在中国家庭中绝迹。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认真地探讨一番。家长打孩子由来已久自古以来,有的人公开主张家长可以“打孩子”。不仅中国古人主张打孩子,就是外国人也是如此。比如,在  相似文献   

3.
作为小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我们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每节课上,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痛苦与挫折,都要调整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  相似文献   

4.
在亲子活动中,很多时候需要成人与孩子进行交流,提问是交流的重要方式。怎样向孩子提问呢? 一、探索性提问问要问到点子上。要做到这一点,家长把要求孩子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发问点。例如:在亲子活动“会变的影子”中,家长可以设计提问:“为什么会有影子?”“为什么影子会变?”让孩子顺着问题探索影子的秘密,获得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具体经验。二、启发性提问家长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孩子的思考。为此,家长的提问必须要有启发性。这样的提问才能唤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有雾的早晨,家长便可以这样提问:“咦,今天我们家前面的房子怎么不见了?”以此激发幼儿探索“雾”的积极性;“你知道雾是那里来的?”以此启发幼儿思考雾的成因;“太阳出来后,雾怎么会慢慢看不见了?”进一步引导幼儿追寻雾消失的原因,逐步激活幼儿的思维,激起幼儿智慧的火花。三、趣味式提问孩子的注意力易转移,易激发。因此,家长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以激发幼儿想知道更多有关知识的欲望。如:“鱼睡觉时,闭眼睛吗?为什么?”“人用鼻子呼吸,鱼用什么呼吸?”“鸡有耳朵吗?”“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行走、生活?”“企鹅为什么能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个个有关动物的问题深深地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什么样的生活!”不错,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一个语文课改实验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呢?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怎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课文的情感要靠教师传递给学生,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课堂上都必须调整好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戴家飞 《江苏教育》2001,(18):38-39
分析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大致有四类:一是判别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对不对?”“是不是?”要求学生对是非作出判断。这类问题,在思维方面的要求很低,难以激发创造性思维。二是叙述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是什么?”要求学生通过记忆、背诵作出叙述回答。  相似文献   

7.
写下这个题目,忽然想到那次与几位朋友聊起的“家长当助教”的话题。什么叫家长当“助教”?就是如今一些本该由教师在学校指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转到家里由家长来指导孩子进行。就是说,一些家长取代了教师的部分职能。比如,由家长指导孩子预习,由家长给孩子复习,由家长给孩子抄卷子,由家长给孩子  相似文献   

8.
一、课堂教学“要”在启发,“活”在讨论。   启发式、讨论式课型是激发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及创新精神的有效形式。而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考的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课堂提问就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设计提出的问题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启发性、针对性、求异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多角度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   如,一位教师教学“年、月、日”时,板书课题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具体问题 ?”学生略加…  相似文献   

9.
听话,这是一个在家长和教师口头中经常出现的词汇,表明了我们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一旦我们对孩子不再用听话一词来评判孩子好坏的时候,也许就是这个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但是,试想一下,一个家长或教师惯于用“乖”、“可爱”、“听话”这些标准去审视我们的孩子,如果出现了令我们头疼的出格、捣蛋、甚至于叛逆的时候,我们还能容忍孩子的自由吗?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就表现为对孩子一如既往、不折不扣、全方位关注的专制角色,不容许孩子有丝毫的出格与捣蛋,甚至于不允许孩子有一点点的异想天开。当然像这样的课堂情景,在现在是很少出现了,但是,…  相似文献   

10.
“泰微课”是泰州教育的品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抓手,是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最好的“搜索引擎”,家长辅导孩子的必备资源。在课堂上如何合理使用“泰微课”?课前使用,激发兴趣;课中使用,启迪思维;课后使用,拓展延伸,“泰微课”真正是教师、学生、家长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师生间的问答,教育学称之为提问.在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已经感觉到,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主要目的有…:引起兴趣和注意力;发现问题及检查;回忆具体知识或信息;课堂管理;鼓励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组织或指导学习.  相似文献   

12.
提问六忌     
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仅就课堂提问应该避免的几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忌只有“敛聚性”问题弗雷泽和路德尼兹基把提问分为“敛聚性”提问和“发散性”提问。“敛聚性”提问一般只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回答这类问题最普遍的心理活动是“回忆”。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是不是?”等等。“发散性”提问,答案是开放的,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的行为习惯。一节好课,不仅要有“敛聚性”提问,更要有“发散性”提问。  相似文献   

13.
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学校里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对老师的讲课内容会接二连三地提出诸多质疑。在美国的家庭中,许多家长问放学后孩子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今天在课堂上向老师提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如果孩子有不理解的事而提不出质疑的话,将会受到家长严肃的批评。这种教育方式对我们很有借鉴价值。提出问题,是科技发明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杨振宁先生在与中国学生交谈时曾说过:“同学们在一些观念问题上有没有质疑的精神与能力?比如牛顿力学,会不会问,为什么要学习它?为什么它是对的呢?根据是什么?这样的年纪如没有这种态度,将来恐怕…  相似文献   

14.
家长善于提出问题让孩子解答,是一种很好的开发智力的方法。用提问提高孩子的推理判断能力孩子小的时候,可以对他们进行因果关系的训练,即让孩子通过对事物的分析判断,预测其后果。如,家长可以问孩子:“如果停水时忘了关水龙头,突然来水了会怎样?若家里长时间无人又会怎样?”让孩子说出答案。通过这样自寻答案,孩子不仅能了解水的流动、渗透等特性,还能建立道德意识。用问题引导孩子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时,问题可以简单一些,如围绕“一事多因”“一物多用”等,问“水有多少种用途?”“砂子除了盖房有什么用处?”…  相似文献   

15.
一、正视家庭、园所双方认识上的差异自从欧文创立第一所幼儿学校、福禄倍尔创立第一所幼儿园,社会性托幼机构教育与传统性家庭教育的关系问题就为人们所关注。作为家园共育的一方,家长往往有许多想法和要求。比如,孩子在家时有人疼有人爱,散漫惯了,现在上幼儿园了,不适应怎么办?孩子在幼儿园是多学点好还是少学点好?应该学些什么?等等。家长们的倾向性态度大多是,尽量让孩子多学点,最好是多认些字,多学点外语和计算,为将来学习打好基础。于是,教师常感叹: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难“对付”了。教师也有不少无奈和困惑。比如,幼儿入园了,从家庭到…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新课标背景下对话教学的理解,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从三个角度探究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的对话教学策略,一是“对话前利用学习单预判思维”,目的在于降低师生对话的不确定性;二是“对话中借助于微视频来生成思维”,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精度、广度和深度;三是“对话后填写评价表来延展思维”,目的在于衔接下一个对话教学过程,从而实现同一主题的对话教学循环。  相似文献   

17.
<正>课堂是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主阵地。如果孩子的思维在课堂上处于“沉睡”状态,可以想象,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那么,如何营造“小幸福”语文课堂氛围呢?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巧妙的情境创设,能使学生对课堂充满热情和期待,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  相似文献   

18.
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一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久久地在我心中回荡,使我深感责任重大。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在长期而艰苦的语文探索实践中,我有了以下一些认识: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笔者以为: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相似文献   

20.
亲子游戏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领域,有着极其广阔的开发前景。可是,人们对亲子游戏是不是都正确理解了呢?是否正确对待了呢?其中仍有不少问题。对学前阶段来说,亲子游戏中的问题尤为明显。 有些家长认为,小小孩好玩,他们“不懂事”,与孩子逗乐寻开心,把孩子当“玩具”随意玩耍,都可以。当孩子大一些,比如三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