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找骆驼》是一篇有利于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讲读课文。教学时建议根据课文特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采取多种形式,抓好朗读训练。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浅显,琅琅上口,便于指导朗读。朗读要注意“点”“面”结合:一是学生的“点”和“面”,即既要指导个别学生读,又要指导全  相似文献   

2.
张红 《西宁教研》2002,(4):35-35
在《要下雨了》一文的教学设计中,我把着眼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难句、新词,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兴趣。我为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设计了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3.
本组由四篇课文和一个《基础训练》组成。从内容看,课文都是写发生在春天的事;从体裁来看,《春晓》、《蚕姑娘》和《栽吧栽吧》是三篇韵文。韵文的特点是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可以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这三篇课文以课文形式、内容为联系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可  相似文献   

4.
在使用“道具”中应忌讳的问题江苏镇江市渔业小学杨方定在教学中,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常常需要借助录音、图像等“道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这是不错的。然而,“道具”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产生反作用。最近我听一位教师上《林海》一课就是这样。《林海》这篇课...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通过普通话和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来展现、烘托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的表达能力,丰富想象力.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朗读的:一、边讲边读、深化情感《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指导朗读的好范文.在教学时,我先简介了课文的历史背景,接着听朗读录音.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于课文教学,一般都采用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并随录音跟读这一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提高学生语音素质是非常见效的。听录音,听录音跟读,是培养听说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听,为学生下一步开口说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初学英语者,如果一  相似文献   

7.
维林山水)是一篇“看图学文”,教学时要体现其课型特点。笔者就“学文’才的“读”谈点教学建议。(桂林山扬这篇文章描述了桂林秀丽多姿的山水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为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本课,可安排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思,引导学生从读中求解。范读。在学生细致观察(桂林山水》彩色图后,可由教师范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观察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用哪些词语来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由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再读课文,其他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勾画出重点词句…  相似文献   

8.
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叶圣陶先生说 :“令学生吟诵 ,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 ,而不看作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可采用导语激趣法 ,设计这样的导语 :“同学们 ,我们连云港东临黄海 ,不少同学都到过海滨 ,甚至在海滨浴场嬉戏过 ,那么 ,你想知道海底是什么样子的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把这篇课文放声朗读几遍 ,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学习《小珊迪》一文时 ,又可采用情境激趣法 ,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 ,创设情境 ,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课文 ,学生就会…  相似文献   

9.
《但愿人长久》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这一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学中我三次抓住“明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一抓“明月”,对比感悟师:(出示苏轼的《水调歌头》原文,引导学生边听录音朗读  相似文献   

10.
在小语教学中,播放录音是最常用的电教手段之一。但有的教师采用录音教学只是让学生随便听听,学着读读,往往走过场.流于形式,因此收效甚微。我们利用录音教学,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作用,把听录音和读课文紧密地结合,让听更好地激发读的兴趣,有效提高“读”的能力,以“读”巩固“听”的效果。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促进阅读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群鸟学艺》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 ,可紧扣“学”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抓住“学”字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 ,让学生读课题 ,并带着下面的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 :①课文写谁向谁学什么 ?②它们怎样学 ?③学的结果怎样 ?通过阅读和思考 ,促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要求学生 ,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抓住“学”字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学”的内容。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可提出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谁向谁学什么技艺 ?通过讨论 ,使学生…  相似文献   

12.
大纲指出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教学《小蝌蚪找妈妈》(第四册 ) ,我们可以把着眼点放在朗读训练上 ,让学生充分地读 ,引导他们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在读中理解难句新词 ,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兴趣。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可设计以下四个层次 :1 .听读。新课伊始 ,让学生对课题质疑解疑后 ,让学生听教师范读 ,并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故事讲的是谁 ?他的样子有什么变化 ?安排该环节的目的是 :(1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 )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3 )让学生受到教师声情并茂范读…  相似文献   

13.
周平 《湖南教育》2004,(14):25-25
多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基础,课堂上可采用分段、分组读的方法,也可让学生倾听和模仿录音朗读,背诵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描述画面、复述课文、续编课文、编演课本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这样创设情境,将口语交际课的形式搬到教学中,既  相似文献   

14.
《月光曲》这篇讲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 ,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在此 ,笔者就课文中的联想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课文中 ,对《月光曲》这首乐曲所表达内容的诠释 ,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一位教师在讲授《月光曲》这课时 ,在讲到皮鞋匠对音乐的联想时 ,先用充满感情的语调朗读、讲解课文 ,再启发学生自己体会、朗读 ,使学生初步掌握了联想的概念。在此基础上 ,又运用多媒体的视听结合功能 ,请学生一边听配着《月光曲》优美旋律的课文朗读 ,一边观看屏幕上和皮鞋匠联想相一致的景物重现。接…  相似文献   

15.
“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的第二册,把《小壁虎借尾巴》编排在第七单元中,是三篇讲读课文之一。本单元教学的总要求是:从词句教学的训练和朗读训练人手,进行初步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即本单元要以课文为主,教学重点应放在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上,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训练中,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读得有感情,《小壁虎借尾巴》可分角色朗读。同时,在读中进行随文识字,加强“双基”教学。本课是一篇知识性的童话故事。通…  相似文献   

16.
《肥皂泡》是一篇文笔优美、充满童真的散文。教学这篇课文,要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巧妙设计,让学生获得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生活体验、戏剧表演、看微课、听录音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文本难懂的句子,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  相似文献   

17.
一、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导言、结语、讲述、点拨、小结等都力争达到明晰,富于启发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学《林海》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言:“《林海》是一篇语言隽永的散文。老舍先生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充满艺术魅力的画面。现在,我们就共同来欣赏课文,看看作家是怎样饱含热情,使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跃然纸上的。”随着这样的导言,学生情趣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8.
陈善华 《学语文》2002,(6):15-15
“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听潮》中这个提挈全文的句子启示我们: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是这篇作品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确切地说,就是要使学生受到作者对“海潮音”的审美情趣的感染,学会欣赏这个“伟大的乐章”并认识“海的美”,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一、由于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必须高度重视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才能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积极活动起来。指导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2 .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3 .培养学生语感、朗读能力。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美好景物、事物的喜爱之情。三、教学过程(一 )内容呈现1 .快速默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并揣摩读技的巧妙与方法。3 .学生自由朗读 ,体会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喜悦之情。(二 )设置问题情境这篇课文可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很有意思的问题 ,你能从文中提出一个最有意思的问题么 ?(三 )交流对话1 .教师与学生对话话题 :这篇课文通过选取春天最有特色的景…  相似文献   

20.
《山雨》这篇课文如诗般优美抒情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彩多姿的山林雨景图,是一篇对儿童进行语文综合训练十分难得的佳作。教学时可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情朗读,读中悟情——班级交流”这一教学思路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诵读,精思,感受,充分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人情人景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特定语境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