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学、做”三者同步进行的过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指出:教===讲述,学===接受讲述,认为教师的教就是把学生“要学的东西”讲出来,想方设法加入到学习者头脑中已固有的知识贮存中去。那么,在这个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如何想方设法地教,学生在接受过程中怎样做才会效果明显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笔者有幸参加了淮北市教委举办的多次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聆听了各位专家、同行们的建议,深受启发,下面仅就这方面有关内容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而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教孩子由不  相似文献   

3.
长智慧     
布鲁诺很听话,也不懒,老板让他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这样一位员工为什么没有被提升?看看阿诺德这小子是怎么做的,你就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成功的机会要自己去创造,善于动脑,主动出击,深层次、全方位思考问题。而等着别人教你怎么做,不成,你就会永远落后,落后挨打。不过布鲁诺既然不满现状,就说明他还有进取心,只要调整方式,他还会成功的。你看呢?长智慧  相似文献   

4.
题目: 一个盲人在马路边迟疑,我紧走几步搀扶他过了人行道。“你上哪儿?、我送你去吧。”那时我的心情很好。盲人笑了笑:“不麻烦了,你送我一程,可你不能送我一辈子呀!”他轻点木棍,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去。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注定我们要靠自己一步步走过去。没有谁能做你永远的救星,即使是我们最亲近的父母。请以《做自己的救星》为题作文,600字左右,体裁不限。  相似文献   

5.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而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由不会画到会画、由画不像到画得像).评价幼儿的作品也欠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说“提问”     
拉比是20世纪最卓越的美国物理学家之一,当记者询问他成功的原因时,他说小时候放学回到家他母亲通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今天问了什么有用的问题了吗”。有一位留美教授深有体会地说“在美国往往没有一堂课,教师可按自己的意志随心所欲地发挥,必须随时应付突如其来、轰炸式的学生提问。”而在我国,课堂敢于向老师提问的学生不多,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就更少了,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学生被老师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牵着鼻子走,一步又一步地走入老师设好的问题陷阱中。  相似文献   

7.
低成本做人     
王维嘉 《师道》2003,(6):43-43
我在斯坦福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不但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被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精神所感染。斯坦福大学是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地方,有27个人。你在教授食堂吃饭时,也许你旁边坐着的一个干巴老头就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教我的每位教授都是某个领域里的权威和泰斗。你看多以后,便会认为这些都没有什么了不起。办公司也是这样。出去创业其实也没有什么神秘,你只是敢去做就行了。因此,我创业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了。硅谷根本不缺钱,腰里揣着绿花花钞票的风险资本家四处可见,但他们不看你的技术,不看你的产品,…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参加民进中央举办的经验交流会。我们下榻在劳动大厦。凑巧的是,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和我住在同一个楼面上。一天,晚饭过后,我邀请叶至善先生到我房间小坐片刻。“三句话不离本行”,闲谈时,我请他介绍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授他作文的。他带着浓重的苏州口音说:“不教的。”我感到好生奇怪,叶老是个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可能“不教”自己的孩子作文呢?叶至善先生见我有些疑惑,说:“你是搞作文教学的,我说给你听,我父亲这么做到底是算‘教’还是算‘…  相似文献   

9.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思是说,教育学生,不到他想把问题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你教他一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方,例如教他东方,不能由东方推知南方,西方,北方,便不再教他新的东西了。 孔子这段话所强调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必须有教和学两个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从教的角度来说,教师是主体,他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否平等地对待每一…  相似文献   

10.
只看自己没有的,而不看自己所有的,结果你想会能怎样?那一年,青年德皮勒完成了全部学业从州立大学毕业了,他做了一个教文学的老师。所以,从那时开始,我们应该叫他德皮勒老师。其实德皮勒非常想去做一个优秀的长跑运动员。四年前的他曾是那么单纯而痴迷的一个运动青年。但是,他的梦想却在生活中成了幻想。拿捏着自己从最新的教育学书籍上学来的方法,德皮勒在自己的学生们身上试验着。书是麦尔教授的推荐,应该不会错。麦尔教授是他大学选修心理学的主课教授,是一个有着短而白胡子的小老头。还是有点紧张,嗯,先平静一下,看了几眼墙上画的彩色人…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建构生成的,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学生的学习取决于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关于数学教育的一份报告《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中提到:“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好数学,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  相似文献   

12.
留美教育博士黄全愈在其著作《素质的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到他把儿子矿矿送到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班学习的故事。故事讲道,儿子矿矿去了不到五次就不想去了。矿矿说:“老师根本不教绘画,一点都不教!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让我们自己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不管。画完了老师就知道说‘好!好!’好什么好?那些美国小孩的画根本就是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学认为,实施语文的主体性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质疑.他们已经习惯了只学不问,但这并不代表他已经理解了老师所教的内容。卢梭指出:“如果老是由你去指点他,老是由你去告诉他,结果你用这个方法的确会使他变成一个傻子的。  相似文献   

14.
怀孕的时候,我读了一些美国的育儿书。美国人在孩子刚刚出生时,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与父母分床、分室。当孩子逐渐长大,父母便开始刺激孩子独立自主的欲望。“你想做什么,你可以去做,你可以失败。”到孩子十几岁时,便让他自己开车,自己赚钱,自己作决定……美国人是不  相似文献   

15.
谦冲自牧     
一个人的谦逊品德总是取决于他对自己精神条件的认识与自己所做的努力相合的程度。谦逊是你生活理想形成过程中很重要的东西。你应当正确看待自己,冷静地估计自己能做些什么,在对未来提出主张和计划的时候,你越是谦虚,为克服困难和达到似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时,你身上表现出来的毅力就越大。  相似文献   

16.
留美教育博士黄全愈在其著作《素质的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到他把儿子矿矿送到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班学习的故事。故事讲道,儿子矿矿去了不到五次就不想去了。矿矿说:“老师根本不教绘画,一点都不教!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让我们自己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不管。画完了老师就知道说‘好!好!’好什么好?那些美国小孩的画根本就是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17.
正诗人哈扎拉尔说,现在我既不清贫,也不乏味,大概可以做一个教师了。我们大多数人在还不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时,就做了教师。教师是要教学生的,可是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教什么,还有怎么教。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他肯定做不好教师,因为他可能根本估计不了教的困难,他经常会在烦乱焦躁中丧失思考能力,会失去对广大思想的把握,会作为毫无趣味的人望着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失败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刘萍 《宁夏教育》2006,(1):69-69
1、使孩子软弱无能。父母溺爱孩子,任何事情都帮孩子去做的话,就会使孩子软弱无能。同时,通过帮孩子做事情,父母也向孩子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做是为你好,因为我对你不放心。如果孩子一直接受这样的生活观念,对他的心灵成长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的,反而会使孩子的自我价值观越来越弱.他也不可能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坚强。而且,这些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非常弱,因为父母为他解决了一切阻碍他成功的障碍。  相似文献   

19.
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和一个国家民族兴衰密切相关。通常要了解一个国家教育的状况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学校越低,越可以从中看出这个国家教育的成功与否。一位台湾学者想了解日、美、中三国教育的区别,就扛着摄像机跑了许多幼儿园。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常为一些小事而发生摩擦,同是打架事件,但三国老师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日本老师对被打的孩子说:你有两条出路,或练好功夫打到对方,或跪在对方脚下服输。美国老师是批评打人者欺负弱者,鼓励他做英雄去打败比自己更强的人。而中国老师则说:“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相似文献   

20.
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年轻时跟家人一起玩纸牌游戏,连续几次都抓了一手很差的牌,他开始抱怨手气不好。他的母亲正色道:“如果你要玩牌,就必须用你手中的牌玩下去,不要管那牌怎么样!”接着又启发道:“人生也是如此,发牌的人是上帝,不管什么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求得最好的效果。”艾森豪威尔一直牢记着母亲的这番教导,从来没有抱怨过命运,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命运的每一次挑战,竭尽自己所能,做好每一件事情,从一个平民家庭走出来,一步步成为中校、盟军统帅,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34任总统。人生的道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