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许多鸟儿的鸣叫声清脆、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我国古代诗人,描写了许多鸟与人类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的"友谊"。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可见,原始音乐的产生和鸟鸣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2010,(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些千古传诵的名句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多么令人神往!  相似文献   

3.
<正>冰心十岁时就学了《论语》《左传》《唐诗三百首》,能背诵许多有名的诗篇,并开始学作对联。有一回,老师刚说:"鸡唱晓。"她便脱口而出:"鸟鸣春。"老师一愣,又说:"榴花照眼红。"冰心略思片刻,从容应道:"柳絮笼衣  相似文献   

4.
<正>"你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的酒,读过许多美丽的诗"……等等,你确定你读对了吗?《春晓》:题目错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春晓》,绝大多数《孟浩然集》的版本都没问题,但偏偏是今存最早的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题目作《春晚绝句》。  相似文献   

5.
春困与古诗     
水色 《科学启蒙》2010,(3):82-82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未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释义:春天的夜晚我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声。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  相似文献   

6.
正《春晓》实在是太有名了,有名到很多人张口就来,就是不知道是谁写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估计是一个睡懒觉的家伙写的。春天因为气温适宜,所以睡眠质量会比较高一点,醒来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这个时候,躺在床上,听到四周鸟鸣婉转。其实,作者躺在床上,怎么知道春天的美好呢?那是他的感受和想象,"处处"二字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作者的耳朵仿佛长了翅膀,在天底下飞啊飞  相似文献   

7.
赵学华 《中国教师》2008,(11):22-24
<正>"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应让知识生活化","教学主导的课堂应是学科生活化","重组教材,实现课堂的生活化整合",应"日益重视课堂的生活化……而相对淡化课堂的知识化"……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施  相似文献   

8.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这首《春晓》在92年被评为香港"唐诗十佳"之一。《春晓》的艺术魅力在于诗人使用清新隽永、平淡质朴的语言方式写景叙事,将人们带入一种隐约的、朦胧的、飘忽的、空灵的美学境界,充满超脱、宁静的意趣。这首诗的大意可以理解为  相似文献   

9.
表示"用鼻子闻"这一概念,战国以前只用"嗅(臭、齅)",战国末期文献中始用"闻",西汉以后,"闻"替换了"嗅(臭、齅)".为了不影响交际,基于词义引申所遵循的人类的共同的心理,"臭"专用于表示"气味","闻"替代"嗅","听"替代"闻",这些都是词汇系统发展、演变内部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顾湘 《下一代》2009,(6):4-5,F0002,F0004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欢快的歌声飘扬在沈阳市岸英小学的校园内外,一群可爱的学生正面带笑容,用稚嫩的童声边舞边唱着这首以古诗填曲的新学堂歌——《春晓》。这是作曲家谷建芬近期为全国少年儿童创作的系列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题目为"让我(自己)……起来吧"的作文比赛中,绝大部分同学写的作文大抵是"让我坚强起来吧","让我成熟起来吧","让我孝敬起来吧","让我沉稳起来吧","让我刻苦起来吧","让我自信起来吧"……唯有贵阳海洋文化艺术学校的张家雯同学写的是《让自己"二"起来吧》,题目就令人眼前一亮,内容更是出彩.  相似文献   

12.
特别家访     
阳春三月,校园里鲜花盛开,蜂飞蝶舞,暖融融的和风传送着琅琅书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相似文献   

13.
<正>①唐代诗人孟浩然有一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说的是在春天里万物复苏,哪里都能听到鸟的叫声。可是在冬天,却鲜有鸟鸣声。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白头鹎。白头鹎的声音婉转悠扬,比百灵鸟的歌声深沉,比画眉鸟的歌声清亮,堪称"冬天里的歌唱家"。②白头鹎,是中国南方十分常见的雀鸟,头顶为黑色,眉呈白色,双翼为橄榄绿色,枕羽更加洁白,所以又叫"白头翁"。白头鹎信奉"爱要大声说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文中多次写到"葫芦"与"花枪",而且两者常常同时出现.在不长的一段文字中分别提到,"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把花枪挑着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被与葫芦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这些叙述在常人看来近乎啰唆,但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不厌其烦地这样写呢?  相似文献   

15.
引言"为X而X"是前后两个"X"相同的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表达形式。例如:"为艺术而艺术","为出国而出国","为考试而考试"等。吕淑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1]里讲到了"为……而……"这  相似文献   

16.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效果,"通情"方能"晓理","晓理"才会"践行",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点肤浅看法。一、以言载情教师饱含情感的语言,不仅能够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传  相似文献   

17.
我听了这样一堂语文课.课堂上,一名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说了一句"晓不得",教师便对"晓不得"这个语词作了分析,说:"怎么是'晓不得'呢?应该是'不晓得'.'晓得'是一个动词,'不,是一个副词,这副词应当放在'晓得'的前面,不应当插在它的中间.明白了吗?"教师的分析很对,我也点头表示同意.可教师的话音刚落,便有学生站了起来,问:"那'恨不得,中间的'不'字是不是也要提到前面去呢?"教师愣了一下,还未开口作答,类似的问题便此起彼伏:"还有'了不得'"还有'巴不得'","还有'动不得'","还有'怪不得'"……课堂上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在《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则之五二《车攻》篇中,提出了“以声音烘托寂静”这一观点。如王籍《人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实则毛诗迳取后章“之子于征,有闻无声”。以申前章之意,挹彼注兹耳。类似的还有,如陆游的《剑南诗稿》卷七《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杜甫《出塞》:“落日照大旗,  相似文献   

19.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花开鸟鸣的美好季节,不少人却时常感到困乏无力,提不起精神,浑身懒洋洋的,甚至昏昏欲睡。这种现象叫做春困。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春困只是人体一时不能适应季节的变化,发生大脑血流量改变而出现的生理现象。人的大脑仅占人体重量的2%?左右,但所需的  相似文献   

20.
<正>古诗文中有不少表"睡"义的词语,看似同义,实则差异颇大。了解这些词语的内在含义,对正确解读古诗文,很有裨益。1.眠本义是闭上眼睛。如:"馀峨之山有兽焉,见人则眠。"(《山海经·东山经》)"吾子有疾,虽不能省视,而竟夕不眠。"(《后汉书·第五伦传》)后引申为"睡着"。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李白斗酒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