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北京某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05年-2010年博士毕业生历史数据的梳理,以及对2010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比较了男、女博士毕业生的年终落实率和求职过程与结果。研究发现,女博士获得第一个工作机会所需时间长于男博士。但在落实率、获得的工作机会总数、实习期间和实习期后起薪,以及工作满意度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基于上述结果,本文讨论了女博士在求职过程和结果上的特殊性,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辅导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某科研机构2008~2012年毕业的22405名理工科博士生就业数据进行梳理与分析,结合对博士毕业生的质性访谈结果,重点研究了科研院所理工科博士的就业状况以及性别差异对博士生就业的影响。主要研究发现为:(1)性别差异对年终工作落实率的影响在博士层次上体现得不明显,女博士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2)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单位是博士生主要的就业单位,但是性别差异会导致博士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呈现出差异。(3)在毕业去向的类型上,超过15.1%的科研院所博士毕业生会继续选择做博士后,性别因素会导致在选择留在国内还是出国做博士后方面存在差异。(4)博士生的求学地域将直接影响就业单位地域的选择,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培养单位的博士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探究了博士毕业生非学术职业选择的形成机制。通过分析1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333名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发现,经济压力、导师指导及就业环境是形塑博士毕业生物质偏好和职业前景认知的重要因素。经济压力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博士毕业生的非学术职业选择,而是通过影响他们的物质偏好产生间接作用;导师指导和就业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博士毕业生的非学术职业选择,还通过影响他们的物质偏好和职业前景认知对其非学术职业选择产生间接作用。男性博士毕业生承担了更多的经济压力,且这种经济压力对其物质偏好的形塑作用显著高于女性博士毕业生。导师指导对博士毕业生物质偏好及非学术职业选择的影响在30岁以下博士毕业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东部地区就业环境对博士毕业生物质偏好和非学术职业选择的影响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可以通过鼓励博士生树立多元化的职业价值观、为他们提供结构化的职业认知渠道和有针对性的就业支持等措施,帮助博士生理性应对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4.
[策划源起]据报载,2002年3月,南开大学学生社团举办了一个单身博士俱乐部,原定名额为200人,结果来报名的博士中有150位女性博士,而男性博士只有50位,且没有报上名的女性博士还源源不断要求报名。在当代中国,女博士的恋爱、婚姻、家庭问题,已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6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公布了2017届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域特征数据。相比于1995-2008年的博士就业数据,博士后已经成为2017届博士毕业生就业重要去向;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延续了多元化趋势,学术性岗位依然是最主要的就业途径,企业就业比例上升,政府部门就业比例下降;博士毕业生就业呈现属地就业、东部聚集和区域集中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6.
孙国锋 《文教资料》2011,(24):196-198
一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男女平等思想的进一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了博士的行列,"女博士"这个词早已不是中国社会的新鲜事物。然而,由于中国传统的男权思想的影响,现阶段人们对女博士群体或多或少有一些偏见或误解。最为常见的莫过于将女博士称之为"第三种人"。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析了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及就业质量状况。结果显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未就业比例很低,但其中超过20%的博士从事临时性的博士后工作、灵活就业和合同就业;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和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特征,在高校或教育行业之外,企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已成为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从地区流向看,博士就业具有属地化和向北上广等东部地区集聚的特征;博士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性较高,但部分学科薪酬回报不如硕士毕业生。在供需结构转变、博士就业多元化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博士生教育目标和培养机制,加强博士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追踪调查,重视博士生就业及就业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工作,身边的女博士,不用说了,放眼望去,基本上,是个女的,就是个博士。好吧,听说现在高校就连做行政工作的,也要求是博士了。当我写这篇文章时,我顺手抓住身边一个人来采访,当然的,她也是个女博士。我问:"亲,你觉得女博士有些什么特点啊?"她不认识似地看着我:"女博士?不就普通人吗?就我这样啊。"我上上下下地看了她一遍,确实,太普通了,比我还更像正常人呢。我讪笑地解释:"外面不是说女博士是第三类  相似文献   

9.
我有几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朋友,2002年12月14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的研究生专场招聘会让他们感慨颇多.一位博士研究生朋友告诉我,在会场上,他一下子找不到了自己的价值,参会的硕士生博士生人数之多出乎他的想象.也难怪如此,早就听人说"学士不如狗,硕士满街走,博士才可以抖一抖",如今则是"硕士不如狗,博士满街走,海归才可以抖一抖".这位朋友还说,如果再有人要报考博士硕士,让他看一看招聘会的情景,保证他会丧失热情.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是,在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升学、就业之时的竞争也会进入高峰,即使高校扩大招生会使升学的竞争小一点,但人人都需要工作,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终究躲不过.碰巧现在的博士硕士大都是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又是遭遇高校扩大招生后的第一届毕业生,2003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一下子加剧了许多.  相似文献   

10.
博士研究生是学术职业的后备军,学术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有足量的、优秀的、具有科研潜质的博士毕业生加入。本文关注的研究议题是“我国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数量是否充足以及哪些群体的博士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学术职业”。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6344份脱产学术型博士生的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有七成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三成博士生流向非学术职业;在院校层面,“双一流A类高校”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低;在学科层面,医学、经济学和工学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低;在个体层面,女博士、普通招考和具有留学经历的博士生更倾向于选择学术职业。  相似文献   

11.
已有关于女博士压力的研究,主要遵循性别的视角,将女性身份视作女博士的主要压力源。但访谈发现,无论是学业、工作、家庭和就业,女博士面临与男性基本相同的压力,并不因其女性身份就表现出特殊,且不少女博士并不将自身性别作为压力的主要根源。因此,“女博士的性别压力”是一个被建构的概念,是一种带有偏见的看法,一种“被放大”的性别危机。未来的学术研究需摘掉这一有色眼镜,更加客观地看待女博士的压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索博士毕业生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考察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选择存在明显的地缘效应,若博士高校所在地与户籍地或前置学位高校所在地一致,那么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在本地就业;西部博士毕业生比东部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就职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且西部博士毕业生的外流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就业者群体;虽然成渝地区对本地培养的博士有一定的保留率,但对其他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弱。上述发现支持了大学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博士人才积累中有重要作用的结论。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注重依靠本地大学培养博士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企业,以吸引更多博士人才。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摘     
2005职场十大精辟语录来源:阿里巴巴网1.大学毕业生要找的只是一个工作,而不是职业,更不是事业。职业指导专家们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应当放低自身期望值,做好从蓝领、灰领干起的心理准备。2.大学学习期间,要尽量争取脑袋满,而不要急于口袋满。中科院院士王选谈当前部分学生休学开公司的看法。3.不要读博士,因为博士在美国找工作的难度,相当于女博士在中国找老公的难度。也千万不要羡慕有3个博士头衔的人,因为只有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才会一个接一个地读博士。一个没有博士头衔的留学生如是说。4.千万不要以为美国没有天才,美国的天才只不过是…  相似文献   

14.
在博士就业多元化背景下,明确博士毕业生能力素质需求,有助于针对性完善博士培养机制和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基于人文社科博士毕业生和雇主的跨国调查数据,分析博士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需求及供需匹配状况,可以发现,不管是科研工作还是其他替代性职业,博士毕业生需要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以及口头沟通、写作、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和项目管理等广泛的就业能力。然而,博士毕业生和雇主一致认为,现有的博士教育体系无法为毕业生充分提供就业市场所需的技能,如管理能力、人际交往、领导力、合作能力等,导致博士毕业生职业准备不充分、就业能力不足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在创新需求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学术目标是博士教育的核心,但通用技能训练也应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各利益相关方需要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全面提升博士毕业生的综合性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5-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数据,分析其去向及就业特征。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就业单位偏好主要为高等学校、医疗卫生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国有企业等;就业地区具有明显属地原则和中心聚集效应;不同院校类型、不同学科门类(类别)的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差异显著。针对博士毕业生去向及就业特征,认为需建立就业动态反馈机制,完善就业创业知识培训与教育,积极引导高层次人才到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应协同国家社会需求,建立多元化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博士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5/2016学年度至2019/2020学年度全国学术型博士学位授予数据,分析我国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的去向及趋势。结果显示: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就业比例逐年下降,入博士后流动站和待业的比例逐渐升高,到高校工作的比例增长较快,从事教学与(或)科研岗位的比例持续上升。与普通高校相比,“双一流”建设高校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比例较低,入博士后流动站和到企业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理学、农学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就业比例较低,农学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待业比例最高,理学、工学基础研究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科。  相似文献   

17.
正一、问题提出当前我国的生育政策由"单独二孩"调整为"全面二孩",女性的职业发展受到了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对职业女性的就业造成了巨大冲击。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的职业女性的再生育会进一步加剧其职业困境,诸如其离岗后再回到职场所面临的自身适应问题和工作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等。二、女性职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女性在就业方面总量低于男性;并且女性就业多集中在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薪酬水平  相似文献   

18.
谈起身边的博士,真是比比皆是,尤其是女博士,更是层出不穷。先不说眼前的小女生博士,她们有才有貌,就连二十年前的女博士生活学习也是多姿多彩,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上尽情地展示女性魅力。萍(Ping),中国豪放大姐型博士。见到萍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那时,我来到瑞典已有两年。聚会上,大家举杯祝贺她拿到了驾照。萍真的是不简单,她不仅是女生,还是男生的偶像。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广受关注,其中博士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去向更是引人注目.本文选取工科博士毕业生作为分析对象,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男性、父亲职业是管理层或技术人员、学科排名度高、博士论文为应用性研究、对工资待遇有较高偏好的博士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概率更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背景因素对于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没有显著性影响,而个体特征、动机偏好、学习经历和能力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到企业就业的选择产生影响,其中,年龄和论文发表指标数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进一步对工科博士到企业就业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加强工科博士培养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博士毕业生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由于个体微观层面数据的缺乏,导致对博士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并不深入,特别是缺乏对就业趋势的关注。基于2011—2015年X大学博士毕业生个体微观层面就业数据进行的量化分析发现:博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呈现由学术领域不断向非学术领域扩散,且在学术市场上的选择不断由重点大学向非重点大学扩散;在就业地域选择上不断由“属地就业”向“非属地就业”扩散,且就业地域流动性越来越强;在出国(境)选择上不断向更多国家和地区扩散的新趋势。认为博士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的这些新趋势和新特点,要求政府、高校及个人应积极做好多元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