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为了评估不同地震作用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利用Perform-3D有限元软件对8层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易损性分析,分析得到了该种结构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破坏状态概率曲线以及结构破坏概率矩阵。分析结果表明: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基本能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性能要求。罕遇地震下,结构具有较低的倒塌概率,为评估该类结构的抗震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沁园行政办公楼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评估,得出评估结论,为是否抗震加固提供参考依据。首先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原结构模型,然后进行模态分析,再对原结构在8度多遇地震作用下进行pushover分析,最后根据量化指标层间位移角进行抗震性能评估。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日美抗震设计规范建立典型多层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研究模型,通过结构形式、屈曲约束支撑的水平力分担率β和屈曲约束支撑框架首层剪重比CB为模型主要研究参数;并且通过弹塑性时程分析层反应值与屈曲约束支撑需求性能,进而比较中国、日本及美国钢框架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结果如下:(1)各模型各层层间位移角反应值R,多遇地震时R0.75%、设防烈度地震时R1.0%以及罕遇地震时R1.5%,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结构具有很强的减震性能。(2)最大层剪力反应值分布形式,多遇地震时跟中日美规范静力推倒分析设计层剪力分布形式比较无明显差异。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时,β=30%的CJ模型,日本规范Ai分布形式各层剪力计算值,能够较准确的评价强震作用下层剪力分布形式;中国和美国规范计算的各层剪力值分布形式接近强震作用下层剪力分布形式。Β=80%的US模型,最大层剪力地震反应值分布形式跟中日美规范计算的各层剪力值分布形式比较,4层以下无明显差异;4层以上地震反应值远大于静力计算层剪力值。  相似文献   

4.
框架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结构抗震的实质就是延性,延性的提高可以增加结构抗震能力,增强结构抗倒塌能力。结构主要靠延性来抵抗较大地震作用下的非弹性变形。分析了结构延性的抗震设计以及影响结构延性的主要因素,结构延性在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5.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结构抗震的本质就是延性,提高延性可以增加结构抗震潜力,增强结构抗倒塌能力。结构主要靠延性来抵抗较大地震作用下的非弹性变形。本文分析了延性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抗震设计中的要点及其意义,影响结构延性的主要因素以及结构延性的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介绍框架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与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阐述框架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底部剪力法、时程分析法三种计算方法,以及框架结构在竖向地震作用下的计算方法,说明了结构抗震计算方法原理。  相似文献   

7.
抗震墙广泛用于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2001规范规定的7种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中,除框架结构外,其余6种结构体系均与剪力墙有关,所以有必要重点对剪力墙结构作一个重点研究。在受力方面,因为剪力墙的刚度大,容易满足小震作用下结构尤其是高层结构的位移限值。在地震作用下,其变形小,破坏程度低,可以设计成延性抗震墙,大震时通过连梁和墙肢底部的塑性铰范围内的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在与其他结构共同工作的同时,能吸收大部分的能量,降低其他结构的抗震要求,在设防较高的地区优点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对某幼儿园建筑进行了结构消能减震设计,介绍了结构选型、减震方案、阻尼器选择与布置等结构设计特点,并采用ETABS软件对结构进行了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实现了为结构提供2%的附加阻尼比,结果表明消能减震措施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9.
武汉越秀星悦湾畔项目2#楼高度178.2m,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超B级高度建筑。采用MidasBuilding对结构进行罕遇地震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塑性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层间位移角小于规范限值,罕遇地震作用下框架梁、连梁较早发生弯曲屈服,起到良好的耗能作用,小部分剪力墙存在局部损伤,能满足结构抗震性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笔者主要研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预估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倒塌破坏能力,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产生的侧向位移水平和梁、柱端塑性铰水平来阐述结构的破坏程度,分析结构抗地震倒塌破坏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大量的一般建筑,在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可能出现薄弱和变形较大的环节,进而结构的抗倒塌能力也不明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竖向地震动作用对典型山地隔震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参考我国现行设计规范对掉层框架结构进行抗震设计。通过对基础隔震掉层框架结构在仅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与水平地震共同作用下的非线性地震反应进行对比,得出近场地震动中的竖向分量对基础隔震掉层框架结构的强震破坏机理影响非常大。通过对非线性地震反应的综合分析得出,在近场地震动的多发地区,基于安全考虑在基础隔震掉层框架结构的计算中应引入竖向地震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建筑中常用的楼梯框架结构有两种,分别是有楼梯框架结构和无楼梯框架结构。这两种框架结构具有不同的地震反应。本文通过对两种楼梯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对比,分析楼梯框架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总结了在地震作用下,楼梯构件的受力特点,探索减小楼梯对结构不良影响的方案,并提出了对框架结构中楼梯设计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框架结构的楼梯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某些高层建筑需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方法进行补充分析的必要性,并提供了该方法的理论依据以及分析步骤。采用SATWE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某高层建筑在七度多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弹性时程分析,得到了结构的动力响应。通过与阵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结果对比可知,该结构体系抗震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4.
结构抗震模式的设计思想在我国的抗震设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发展现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对填充墙作用下的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在结构抗震模式的发展过程中,结构地震所响应的分析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其发展加以阐述,其中主要包括静力法、时程分析法以及反应谱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某超高层住宅结构高度149.15m,同时存在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不连续三项不规则项,属于B级高度超限高层剪力墙结构。根据设定的结构性能目标,分别对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性能和构件性能进行分析和论证,通过对薄弱部分采取一定的抗震加强措施,完成了结构的性能化设计,保证了结构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短肢剪力墙和其它的结构相比来说,具有更多的优势。尤其是在地震结构应用中的协同作用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很好的辅助性。目前短肢剪力墙结构在建筑物中不仅能够帮助其扩大空间的利用性,还能够减轻异形柱框架结构的相关问题,抗震性良好。笔者以真实的工程试验为基础,针对地震状态下短肢剪力墙的结构进行模型分析,因此评估其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在水平力作用下单层与多层砖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体系的侧移刚度,探讨填充墙对杠架结构侧移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填充墙——杠架结构体系的侧移刚度变化规律不仅与填充墙开洞方式及洞口尺寸等有关,还与填充墙分布有关,在工程设计中可根据这些变化规律,合理造型,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8.
隔震多塔楼串联上部结构的连接板,会承受很大的水平力,而连接板能可靠传递水平力是多塔楼整体隔震结构方案的重要前提条件,若连接板提前受损或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将会降低。为保证连接板不早于上部结构发生破坏,本文以一大底板多塔楼隔震结构案例为基础,提出基于主应力的底板承载力验算及配筋设计方法,首先利用ETAB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某大底板双塔楼隔震结构进行隔震设计,并对底板进行配筋设计和抗震性能验算,最后根据配筋设计结果,利用SAUSAGE非线性分析软件,分析罕遇地震下底板的损伤。结果表明:采用大底板多塔楼隔震方案以后,上部结构的抗震性能均能满足规范要求,根据主应力进行抗震设计的底板能够满足各地震水准的性能目标,罕遇地震下,底板未先于上部结构发生破坏,仍能保证结构整体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9.
在罕见强地震作用下,准确估计强震作用下的梁-柱结构推覆侧向承载力,预测梁-柱结构的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是进行建筑框架设计,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方面。在梁-柱单元模型是杆系结构有限元结构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子台地震模拟振动台系统,研究地基变形与整个梁-柱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按照相似理论设计试验模型,考虑SSI效应的地震动输入,基于选用的合理的阻抗函数,提出针对具有整体型屈服机制的梁-柱结构推覆侧向承载力离散估计方法,得出估计公式和分析流程。实验结果表明,该估计方法能准确判断各层出现软弱层破坏机制的可能性大小,较好地预测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响应,指导建筑结构的可靠性设计。  相似文献   

20.
由于剪力墙的刚度大,容易满足小震作用下结构尤其是高层结构的位移限值;在地震作用下,其变形小,破坏程度低,可以设计成延性抗震墙,大震时通过连梁和墙肢底部的塑性铰范围内的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在与其他结构共同工作的同时,能吸收大部分的能量,降低其他结构的抗震要求,所以在设防较高的地区优点更为突出。针对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设计的要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