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艺术的心”是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阐述“艺术的心”含义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它的三个基本特征——绝缘、同情、慈悲,指出“艺术的心”是审美之心、道德之心、宗教之心三者的融合,然后梳理了“艺术的心”的理论渊源,并将其放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总体背景中探讨它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道教修为渗透在隐逸文化之中,形成了不同于“儒隐”之“道隐”风格。作为内丹修炼的手段,白玉蟾的“道隐”实质即为“心隐”,在于追求对心无境,对境无心之无我境界。他的“隐仙”人格达到了道教信仰与至乐审美生活方式交融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日本“心的教育”和中国德育新课程改革从改革的背景、目的以及措施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了中国中小学德育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日本“心的教育”中可供中国中小学德育借鉴的措施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的书写方式是心下之身,心与身是统一的,个人与社会也是统一的。一般看法为,中国文化里“独立自主人格”缺失,这失之片面。中国文化是试图在社会关系网络里规定个人与家庭的地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以个人为基点“推己及人”,推及社会。所以强调立己必须立人,己达而达人。  相似文献   

5.
“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且普遍流行的概念.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忍”的特质.对中国人而言,“忍”的心理与行为不仅体现在理论上之“应然”且亦是一套“实然”的社会心理现象.“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浸淫、积淀的结果,有其特别的心理内涵与心理机制.作者试图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忍”的心理和行为作一中国文化上的溯源和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老子将“慈”、“俭”和“不敢为天下行”视为“三宝”。“慈”即爱民,“以百姓之心为心”,“俭”即俭朴、寡欲.反对奢靡,“不敢为天下先”即无为而无不为。“三宝”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廉政建设价值。挖掘“三宝”思想的廉政建设元素.为当代中国廉政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应杰 《中国德育》2006,1(7):51-53
中国的“年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中国年”活动,能帮助青少年理解亲情,培育爱心,进而为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精神奠定情感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审美境界中,“神”是形而上的最高艺术境界追求,“神”要通过“心”的具体思维能力来操作,而表现“神”的内容则具体化为人的性情,即“心”是“神”的表现途径,“性情”是“神”的表现内容。“神”、“心”、“性情”三者的结合产生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过程理论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9.
在女性主义运动和批评理论中,女性一直是以男性中心文化的反抗者的身份出席,然而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女性自身内部的差异性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一些女性以一种“父权”的态度对待“他者”女性,而作为男权文化的“同谋者”的身份在场。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能促进女性主义文学和批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北宋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体现了儒者的理想胸襟,也可以说是人类教育的最高境界。何谓“为天地立心”?就张载本意,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赓续者的中学语文教师,也当以为学生“立心”为本。那么语文教师当给学生立什么样的“心”?怎样给学生“立心”?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都是由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交相辉映,汇聚融合而成的。随着北辛文化遗址的发现、研究以及北辛文化的命名,近年来,北辛文化因其独特的内涵、久远的历史以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逐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辛文化,她在整个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心学的文化哲学理论基础,即心物平行论、直觉体验论和自然的知行合一论。贺麟的理论体系既是儒家思想内在理论的现代性发展,又是兼采中西,特别是融会陆王心学与新黑格尔主义而自成一家之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对《世说新语》中"挺动"一词的解释历来莫衷一是。张万起、刘尚慈主编的《世说新语译注》对"挺动"一词的解释还有待考证。结合古籍中使用"挺动"一词的资料及《汉语大词典》的相关条目释义,"挺动"一词释为"振作、灵活"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4.
刘勰在《心雕龙》中以作品的内容题材、体制结构为标尺把辞赋分为“鸿裁雅”的“大赋”和“小制奇巧”的“小赋”两类。“大赋”与“小赋”的并提,折射出魏晋以来学的抒情特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发展日益回归其本来面目的历史印记;同时也反映了刘勰的折衷倾向。  相似文献   

15.
对照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原文和英语译文,揭示在宾语省略这一方面英语和古代汉语之间存在的明显不同。遵循这一特点,有利于在翻译实践中达到翻译"信"、"达"、"雅"三个标准中"信"这一首要标准。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四信"问题的调查分析--基本群众的"四信"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政治观念的变化集中地体现在人们的“四信”观上。调查表明,当前人们的“四信”观总体情况是好的,但相对而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较弱。增强“四信”观,重在严惩腐败和培养科学的认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孔子“游于艺”思想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于艺”是孔子政治失意后所采取的一种生活和心灵安顿方式,也是后世失意者医治心灵痛苦的屡试不爽的良药和文化艺术得以产生、兴盛的动力之一。孔子的“游艺”是朝着超越世俗、恢复自我的天性发展,庄子的“游心”则进一步要求摆脱一切世俗的、功利的、工具的羁绊,完全返回到人的本性,使心灵有着更为开放,更为广阔,更为纯净,更适合想象的自由驰骋和人格的自我张扬。因而,庄子的“游心”是对孔子“游艺”的逻辑展开,庄与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互相兼容,共同对后世艺术家、文学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不能以牺牲民族文化作代价去实现“文化全球化”。以吴新钿的微型小说创作而论 ,他并没有全盘“菲化”而只是部分“菲化”。他在注意吸取西方文化和融会菲律宾本土文化的同时 ,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华族文化的独立性。也就是说 ,他的“菲化”并不是以消解华族文化为代价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文化对“龙”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身上长翅,口中喷火,面目狰狞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在汉文化中,“龙”代表着中华民族,是权威、力量、才华、财富、繁荣、吉祥等的象征。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应有尽有。为什么汉语中会有如此之多与“龙”相关的词语?这些概念又是如何建构的?本文试图运用“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对“龙”一词在汉语中的概念作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20.
《论语》集中反映了早期儒家特别是孔子的学说思想,其中有很多思想范畴。如仁、义、礼、道、德、孝、信、直、勇等,大致可分为基本与非基本两类。文章谨选上述思想范畴中的信,从其类别("友信"、"政信"、"性信")及其与各类思想范畴的关系来阐述《论语》中信的含义,同时对于孔子思想核心和基本范畴的界定问题,也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