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节 收受礼金近几年来,一些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活动中利用工作之便收受礼金以至接受贿赂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严重的甚至发展到向被采访报道者或要求刊播新闻者敲诈勒索,伸手要钱.收受礼金是一种赤裸裸的以权谋私行为,是较之“有偿新闻”更为严重、更为恶劣的一种职业道德的失衡与错位现象.在新闻报道活动中收受礼金的行为与“有偿新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偿新闻”是新闻单位或个人把新闻(包括版面、刊号)当成一种商品,要求刊播新闻者用金钱或实物与之进行交换,双方在满足对方需求的同时也达到满足自己的目的.这种“交换”过程与“交换”形式,既可能是在个体之间私下进行,但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群体行为.而这里所说的收受礼金现象,则纯粹是一种个人行为,与新闻机构不发生任何直接的关系.另外与“有偿新闻”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有偿新闻”是以“要求”刊播新闻为前提条件,如果这种“要求”不能满足或不能实现,那么“买卖”就很难成交,最后可能以双方的交易失败而告终.而收受礼金行为则不同,礼金的赠送虽然也是一种要求刊播新闻的表示,但这种“要求”既可能十分明确,也可能十分含蓄,或者只是一种潜在的要求,或者只是为了达到某种公关效应;作为礼金的收受者,对于礼金的回报方式也许只需作出某种承  相似文献   

2.
江苏宿迁日报社的编采业务“四公开”的具体内容:一是稿件编发程序公开。二是用稿标准公开。三是采访原则公开。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市里主要领导人的视察、出访等活动,报社都要派记者进行报道。采访单位和个人,要先出示证件;核实有关资料,要与主管部门、单位的主要领导和被采访者见面。记者不得凭人情关系单独出外采访,采访时不得收受被采访者的礼品和礼金。四是稿酬发放公开。通讯员稿酬,总编办依照《宿迁日报社稿酬发放有关规定》按时发放,一月一次。报社人员不得为亲友、熟人代领代转稿酬宿迁日报:编采业务“四公开”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记者、通讯员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采访中活跃气氛、引出话题、开阔思路、交流思想、融洽关系的重要媒介,也是迅速接近被采访对象的“突破口”和“接近点”。因此,在新闻采访中,要善于及时判断和寻求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接近点”,使采访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4.
朱波 《新闻通讯》2010,(9):56-57
隐性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在不被采访对象知悉采访意图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活动,也有人称之为暗访、私访、偷拍或偷录。美国的“水门事件”被揭露,央视“新闻调查”等的成功均有赖于这种采访方式。不过,由于隐性采访方式的特殊性,在采访以及报道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法律问题,特别当被采访的对象是自然人时,  相似文献   

5.
记者采访被婉拒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获 知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却被采访对象以种种借口婉拒或干脆谢绝采访 ,这是目下新闻记者经常碰到的头疼事。眼见可称为“活鱼”、“大鱼”的好新闻 ,因为采访对象不合作 ,不能采访、不能报道 ,记者既失面子 ,更失“里子”———失去采制好新闻的机遇。就目前记者工作的实际看 ,采访被婉拒的成因有哪些?怎样克服和减少这种“采访的失败”?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 ,可以说 ,自有新闻采访 ,就有婉拒或谢绝采访现象的发生。“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 ,即在特定的情境下 ,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  相似文献   

6.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7.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6,(12):15-17
采访“被批评方”的重要性  舆论监督类报道,也俗称“批评报道”,其中对被批评的采访是最重要的采访环节,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有的记在采访中绕过这道坎,仅凭一面之辞或道听途说就指名道姓批评起来,除了暴露出采访作风上的问题以外,也反映出认识水平上的欠缺。  相似文献   

8.
徐迅 《新闻三昧》2004,(4):52-53
“暗访”是新闻采访的一种方式,针对“明访”而言。它是指新闻信息的采集不公开自己的采访身份、采访目的和采访手段而进行的采访活动。它还有一些别的称谓,如隐性采访、隐身采访、秘密采访,在摄影记和电视记那里,它还被称为秘拍、偷拍等等。虽然新闻采访学的教科书上,采访方式被归纳出几十种,暗访与偷  相似文献   

9.
治本     
“有偿新闻”已成眼下最大的新闻了。的确,这是个误人误事的东西,很有些“欺骗”的意味。你看,在传媒上发个消息,非要礼金为代价,且以礼金之厚薄、有无来定新闻的大小、深浅、毁誉,长此以往,新闻的客观性、公正性岂不要丧失殆尽?如拿的集市极盛行。比比皆是,是否也开一“新闻集市”,所有的新闻,毋论真假虚实,统统上市,明码标价,供传  相似文献   

10.
视野     
《视听界》1996,(4)
治理“有偿新闻”措施出台据新华社五月七日电,我国新闻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治理“有偿新闻”措施出台,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采访归采访,赞助归赞助,两者不能合二为一。采访不能由被采访单位出“赞助费”,新闻报道决不允许收取“宜  相似文献   

11.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藏自己的身份和采访目的,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素材获取的一种采访形式。这种采访形式又被人们称为“暗访”,多用于曝光性的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借助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等采访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 媒体被称为“社会守望者”,监测环境、披露丑恶、伸张正义是媒体的社会功能之一。许多新闻事实(特别是涉及社会丑恶现象的新闻事实)用显性采访的方式是难以接近和捕捉的,而隐性采访可以有效地获取此类新闻事实,满足社会的“知情  相似文献   

13.
记者在采访中要接触各行各业、各种性格的人,因此“挨撅”碰钉子的事是难免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被撅被碰之后找找原因,对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大有益处。一位记者去采访电影演员姜文。见面之后,记者首先问姜文说:“听说你最近又拍了一部片子。”姜文回答:“《本命年》。”问:“什么意思?”答:“你这都不懂还搞采访?”从这件事可以得到下列启示: 一,采访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要有个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谈起话来富有亲切感。如果采访对象已被报道过,就要选择新的角度,避免因重复而失去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中的“未知要素”是为了说明在新闻报道中的一种表达方式而提出的,是指被采访对象“拒绝回答”、“没有回答”、“还不清楚”、“没有明确解释”、“有意回避”、表明“有待最终确定”,或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被采访对象没有条件详细说明而记者又无法立即做进一步采访的内容。在当今国内的新闻报道中,特别是政务报道,“未知要素”的表达不常见,而在西方新闻报道中  相似文献   

15.
获知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却被采访对象以种种借口婉拒或干脆谢绝采访,这是新闻记者经常碰到的头疼事。眼见可称为“活鱼”、“大鱼”的好新闻,因为采访对象不合作,不能采访、不能报道,记者既失面子,更失“里子”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中,“沉默”有两个意思:一是“不爱说笑”,二是“不说话”。本中所说的“沉默”,是指在新闻采访中,被采访一言不发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采访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有的被采访的对象没有新闻,必须放弃;有的被采访的事实不是新闻,也要撤出;有的被采访的问题不能报道,更须“割爱”……原因是多方面的。采访本身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有采访前的选择——发现线索,选择线索,确定线索;有采访中的选择——进入采访后发现不是我们要报道的东西,即退出来另选对象;有采访后的选择——采访已经完成,因发现事实本身有问题,或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只有“割爱”,另选线索采访。这在采访中是常事,不必介意,也不应怕麻烦。  相似文献   

18.
一、新闻报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记者采访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不得道听途说,合理想象。对失实报道,视情节轻重,给予严肃处理。 二、刊登新闻稿件,不以任何形式收取费用。记者不以任何名义向采访报道对象索要钱物,不接受采访报道对象以任何名义提供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 三、记者参加各种会议和企业开业、产品鉴定以及其他庆典活动,不索取和接受各种形式的礼金。  相似文献   

19.
曾听人说,“稿子见报,放心睡觉”。然而,在特殊情况下,稿子见报之日,正是需要沉下去再做深入采访之时。我碰到的这类采访,是“毛公”被报道成“野人”之后的采访。 1984年10月24日上午,我市新宁县水头乡平栗村农民,在村后平栗山捕获了一只似人似猴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毛公”的动物。消息传出,附近群众争相围  相似文献   

20.
获知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却被采访对象以种种借口谢绝采访,这是时下新闻记经常碰到的头疼事。那么记采访被婉拒的成因有哪些?该怎样克服和减少这种“采访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