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句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现代出版的<论语>读本都是这样标点的,笔者认为,这一则改为如下标点会更妥帖些:"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笔者按:'不'通'否').'问马."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文本细读,适当将语言和标点符号统一起来研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便可以通过师生、生生在文本细读中的探讨,提高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经典释文》)比较两段2013年浙江省语文高考试题的选文,差别在于对标点符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文无标点,靠读者的理解去断句。同是一文,因断句不同而文意大相迳庭甚或相反者,比比皆是。《论语》中的个别断句不同而意思截然相反者,古已有之。如《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传统断句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唐朝陆德明在所著《经典释文》中主张断句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现拟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法提出,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4.
那天清晨     
那天清晨,学生学习《论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学生反复诵读。"孔子家的马房着火了,他退朝回来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做了什么?""曰:‘伤人乎?’不问马。"学生很快说出意思:"孔子着急地问:‘有没有入受伤了?’没有问马的情况。""马房着火了,孔子急着关心的是——""人。""会是哪些人?""估计是那些仆人。""对,可能是那些照料马匹的马夫。孔子如此关心他们,你读懂了什么?""孔子很善良,有一颗仁爱之心。""很好!‘仁’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仁"字。还没转过身,忽闻一男生大声说:"孔子这样做不对。他不能光想着人啊!对马问也不问,怎么能说他仁爱呢?"连珠炮般一气说完,爽直率真,掷地有声。  相似文献   

5.
唐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在发掘经义,考据篇章,探索微言奥义方面往往有所创获,这完全符合百家争鸣的旨趣。它把《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这一章的传统句读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一新的断句,引起了王若虚先生的非议,他在  相似文献   

6.
李德 《云南教育》2010,(10):1-1
《论语·乡党篇第十》第17章记述了短短的12个字: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个事迹如果放在今天,或许有人会认为没有记述的必要,因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而放在孔子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养马人就是下人和奴隶,在世俗的眼光中,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而已,与牛马区别不大。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明确地将人与马区别开来。这就是以人为本在传统文化中的肇端。  相似文献   

7.
讨论式教学法的模式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而不问马。这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而今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对人本思想的重视,正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充  相似文献   

8.
《(论语)选读》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仁者爱人》)  相似文献   

9.
本刊2013年第7期,卷首黄吉鸿的《那天清晨》展示了“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的教学环节:当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后,黄老师引导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进而领会儒家的重要思想“,f-”。忽然,一位学生质疑孔子的做法:“他不能光想着人啊!对马问也不问,怎么能说他仁爱呢?”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10.
为失败而笑     
有一个笑话,甲问乙:“为什么这么愁眉苦脸?”乙说:“我的朋友被火车轧死了。”甲说:“难怪。你一定很痛苦。”乙说:“我当然痛苦啊,他穿的是我的西装。”这个笑话有它深刻的另一面,那就是,这个乙倒是个实际的人。他虽然无情,却很实际。碰到意外,他先检查实际的损失,这是极端小市民的境界。我们再来看看孔夫子。一个地方着了火,孔夫子只问人受伤了没有,不问马受伤了没有,“伤人乎?不问马。”这种境界,是极端大圣人的境界。当然,孔夫子所以有这种境界,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马不是他的。如果马是他的,他也许像小市民愁西装一样愁起自己的马来。还…  相似文献   

11.
一次,子路、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听到了道理之后,是否就要去实行?”孔子回答子路说:“你有父兄在前,怎么能马上就去做呢?”冉有问这个问题,孔子却告诉他:“明白了道理,就应该抓紧去行动。”一直在旁边听着的公西华迷惑了:“老师,同  相似文献   

12.
《新作文》2006,(3)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以后就可以行动吗?”孔子回答:“有父兄在,怎能一听到就行动?”又一次.冉有也问孔子:“听到以后就可以行动吗?”孔子回答:“是的,听到以后就可以行动。”孔子另一弟子公西华不解,问为什么同样问题回答不一。孔子告诉他说: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社版)有一篇《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文章内容是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时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个故事,对于孔子是一个讽刺。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两千多年前的人,谁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地球和太阳的真实运行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是到了近代,自…  相似文献   

14.
为失败而笑     
李敖 《阅读与鉴赏》2002,(10):45-46
有一个笑话,甲问乙说:“为什么这么愁眉苦脸?”乙说:“我的朋友被火车压死了。”甲说:“难怪。你一定痛苦啊。”乙说:“我当然痛苦啊,他穿的是我的西装。”这个笑话有它深刻的另一面,就是,这个乙倒是个实际的人。他虽然无情,却很实际。碰到意外,他先检查实际的损失,这是极端小市民的境界。一个相对的故事是写孔夫子的,一个地方着了火,孔夫子只问人受伤了没有,不问马受伤了没有,“伤人乎?不问马。”这种境界,是极端大圣人的境界。当然,孔夫子所以有这种境界,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马不是他的。如果马是他的,他也许像小市民愁西装一样愁起自己的马来。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孔子要带他的学生去远足。学生甲问他:“明天何时出发?”孔子说:“吃过早早饭出发。”学生乙又问:“明日何时出发?”孔子却说:“吃过迟早饭才出发。”结果,甲乙两学生都在孔子预定的时间吃过早  相似文献   

16.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也哉?”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  相似文献   

17.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扶着车前横木)而听之,使子贡(孔子弟子)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很像有深重的忧伤)者。”而曰:“然。昔者吾舅(公公)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记住)之,苛政猛于虎也。”这可能是孔子在出游途中所经历的真实一幕。这位住在泰山旁边的乡村妇女,公公、丈夫和儿子三代都死于虎口,但是她却不愿意离开这里,因为住在这里可以逃避苛暴之政。孔子听完这个故事,告诫弟子要记住“苛政猛于虎”的道理。…  相似文献   

18.
买椟还珠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则故事常用来比喻那些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不理智行为。当年我读师范担任实习老师时,曾在课堂上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们听。有一位学生听完故事后天真地问我:“为什么那个郑国人喜欢盒子就是取舍不当呢?他喜欢盒子不行吗?”这个问题让我在课堂上当场怔住。不过,我马上转而问学生:“你们说是盒子贵还是珍珠贵?”学生答是珍珠贵。我说:“这就对了。盒子再华丽,但比起价值连城的珍珠来,买哪个更划算?他买椟还珠,就是舍本逐末呀!”学生又问:“为什么买椟还珠就是舍本逐末呢?舍本逐末就一定不划算吗?要是盒子比…  相似文献   

19.
怪味写手     
芝麻王讲了一个关于分数的笑话马。的故事妈妈“:这次考外语,奇奇考了85分,你考了多少?”孩子“:我比他多一点。”妈妈:“86分吗?”孩子:“不是,是8.5分。”听了这个笑话,有许多同学在笑过之后,讲了许多和分数不得不说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1.故事导入法。教师可用一则故事引入新课:“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然后教师问: “这个故事要讲多久才能讲完呢?”当学生问答“永远都讲不完。”教师便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数,与这个故事有密切联系,大家想不想认识它呢?”(想)于是揭示新课:循环小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