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构建包括基础研究投入、人才、高校院所、科研基础设施在内的基础研究政策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科技创新强国强化基础研究的政策经验,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从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力度、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联合港澳力量开展基础研究、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探索实施大湾区诺贝尔奖零突破计划、制定“华人科学家回归计划”并探索实施技术移民制度等七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人才培养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但仍面临着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基础研究薄弱、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等方面的问题。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在借鉴欧美国家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总结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对策建议,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努力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4.
为客观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中的领先优势和存在的短板,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科技创新的基础、环境、主体、人才、投入和产出等关键要素入手,通过人口、经济、企业注册、专利、论文等多源数据对比,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分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势头强劲、增速明显,拥有在科技创新方面比肩甚至赶超世界一流湾区的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发现其中科技创新主体、人才、投入、产出等关键创新要素方面的短板愈发凸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障碍。对此,建议从推动协同创新、夯实人才基础、加强研发投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全球经济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恢复经济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际科创中心")的内涵和政府功能的梳理,从科技发展战略、支持尖端技术研究、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系统、直接推动企业实施创新创造和帮助高科技企业提升国际化管理等5个方面总结德国建设欧洲乃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一系列政策经验,并阐释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启示,即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规划,避免各自为政;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为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长久动力;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大平台为抓手,提升协同创新效率;加大政府对科技金融的扶持,避免过度市场化;以提升实体经济质量为着力点,建设国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的进步推动湾区经济的发展.运用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法,从研发投入、创新主体、创新政策、产业结构和开放式创新5个方面,分析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情况.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创新主体数量上的优势,同时财税支持力度较大、对外开放度高,但存在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偏低、高素质人才欠缺、创新主体之间合作存在阻碍等问题.最后从研发支持力度、城市协同发展、创新主体合作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技金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中心的关键要素。科技金融既促进了技术创新,也推动了金融自身的创新,更驱动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供给方式的大变革,是形成当代产业生态圈的关键纽带。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是集科技、金融、产业于一体的世界一流湾区,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涉及产业、企业、技术等方面,通过打造科技金融创新产品体系、促进粤港澳三地金融规则对接、创新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加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生态圈,加快促进大湾区内部产业链完备与供应链稳定,以科技金融创新助力先进制造业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大湾区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有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相关政策分散在诸多政策文件中,存在部门和地区条块分割、政策指向和政策力度具有区域差异以及便利化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实践的需要.针对制定协调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以及体系化突出的专项政策的日益迫切要求,首先,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等方面,概述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政策的环境变化;其次,梳理总结得出广东省既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相关政策特点为相关部门和城市高度重视,但政策条款零散分布、体系标准不一,以及联通性有待加强;再次,基于区域协同创新系统构成的理论分析,提出“1+4+2”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政策体系框架,即包含协同创新顶层制度设计系统政策、协同创新中层实施系统政策(包括主体协同创新政策、要素协同创新政策、产业协同创新政策和空间协同创新政策)和协同创新底层支持系统政策(包括协同创新平台政策和协同创新环境政策)的三维结构政策体系,并设计相对应的政策体系和政策措施,包括7个政策子系统、25个政策覆盖范围和91个政策着力点;最后,建议以上述政策体系框架为依据,遵循筛选、整合、打通和补新的原则,着手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实施细则》、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政策汇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桥头堡,助力我国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本文选取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历年科技创新能力相关数据构建成面板数据集。为了能够进一步分析湾区区域间的科技创新能力差异,将湾区划分成西湾、中湾、东湾和港澳湾。基于空间差异、空间自相关以及空间计量的分析理论与方法,借助GeoDa、ArcGIS和Stata数据分析软件,深层次地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家重要区域发展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目前正处起步阶段。本文分析: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是保障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湾区治理的重要突破口;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湾区要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目前的社保政策的碎片化状况成为境外人才进入广东工作的后顾之忧,这一状况必须尽快改变;大湾区的建设有赖于年轻人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但目前的客观现实与我们的良好愿望相距甚大;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湾区比较,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差异尤为明显。本文提出:在当下治理任务繁重复杂的情况下,要实现湾区建设的良好开局,首先必须重点抓好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港澳青年深度融入湾区内地和尽快构建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治理机制等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选用耦合模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粤港澳大湾区2009年至2018年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两个子系统都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科技创新序参量优于金融创新序参量;且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大幅提升;从内部看,大湾区内各城市之间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序参量、耦合协调度还存在显著差异。文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区域整体、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三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高度融合,推动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12.
王云  杨宇  刘毅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2):1796-1806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研究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科学研究对于技术创新的贡献不足,难以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产业创新需求。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促进科学研究基础与产业创新需求对接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必然要求,对大湾区科技、产业和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10个产业的科学研究-产业创新协调数据集和关联度指数、相对发展度指数等,厘清了1997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间的演变和交互规律,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的协调水平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但各产业的协调水平呈现出差异性。文章关注的10个产业中,通信技术、集成电路已达到优质协调水平,海洋工程装备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其他产业均处于良好协调水平。科学研究的规模优势与竞争优势对于协调水平提升具有动态性,这启示要注重结合创新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高度关注原创性和引领性,着力形成区域科学研究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世界发达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经验,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比较优势和不足。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要素的基础上,基于一般系统模块论构建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模型,系统分析了各模块的功能定位和协同关系。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实际,对其科技创新体系协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将能源和环境作为投入要素纳入传统的产出密度模型,就工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以200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的数据为样本,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工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城市间差异显著;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工业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工业集聚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显著存在环境规制、工业企业规模和政府支持力度的门槛效应.基于此,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全面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状况,从结合产业政策评估和产业协同度评估的角度,采用文本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估。研究发现:(1)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产业规划总体合理,但在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目标制定、整体规划布局等方面仍有加强完善的空间,2019年各市产业发展与规划目标相比,主导产业目标完成情况不够理想,多数城市和产业未达到既定目标;(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布局和发展较为粗放,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较高、同质化明显。基于此,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和提高培养与吸引人才能力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的进步推动湾区经济的发展。本文从研发投入、创新主体、创新政策、产业结构和开放式创新五个方面,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了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情况。最后从研发支持力度、城市协同发展、创新主体合作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科技协同创新及一体化发展是区域提升技术创新的重要方法。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内协同创新主体日趋成熟,但主体间关联性较弱、科研成果跨界流动不畅以及转化困难等问题制约了科技协同发展。为研究以载体平台为连接枢纽的湾区内协同发展及一体化建设,与世界三大湾区载体平台发展模式进行对比,提出以创新市场主体、优势学科门类、联合实验室、孵化空间和创新联盟为着力点,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科技载体平台的路径。最后,在强化载体平台“创新枢纽”地位、构建实现多产业融合的载体平台以及深根典型创新平台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为促进大湾区内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