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逄路平 《中等数学》2012,(8):2-4,18
(本讲适合初中)形如a+b=c的线段关系可称为线段和或线段差问题.比较简单的证明线段和(或差)的问题,一般可以考虑使用截长法或补短法.所谓截长法,就是把"和线段""掐开"成两段,证明它们分别与两条"部分线段"相等;所谓补短法,就是把两条"部分线段"中的一条延长,证明加长线段等于和线段.两种方法都是把问题转化为线段相等.  相似文献   

2.
"厘米的认识"是小学阶段"量与计量"的起始课,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厘米?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环节。一、观察判断1.观察:逐一观察下面四幅图中的线段(图1),比较哪条线段更长。2.判断:用手势"1""2""="反馈判断结果。3思考:当对后面三幅图有争议时,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如果要准确作出判断,需要做什么?  相似文献   

3.
<正>批改作业时,常常发现有学生写出诸如"一棵大树高5厘米""一张桌子长10厘米""一根香肠长1米"等错误答案,令人啼笑皆非。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不得不对长度概念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教学片断一:估测线段有多长教学中,我出示两条长度不同的线段,让学生采用直尺来测量:"这两条线段的长度各有几厘米?"学生经过测量后  相似文献   

4.
线段图作为一种解题方式,直观、形象地呈现了应用题中所隐藏的数量关系。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地应用线段图,使问题化难为易,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帮助解读数学信息""构建数量关系模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三个方面解析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在解决线段和差问题或证明三角形全等时,我们常常会使用"截长""补短"这两种方法.大部分情况下,这两种方法可解决同一个问题.但是,这两种方法的境遇有时却不同.对有的问题,可能其中一种方法简单,另一种方法复杂;也可能其中一种方法可以解决,另一种方法却无法解决.可见这两种方法对  相似文献   

6.
<正>在解决线段的有关问题时,如果已知条件中有线段的中点,那么可以考虑将经过中点的线段延长一倍作为辅助线,以便构造全等三角形.我们不妨把这一添加辅助线的方法称为"中点线段倍长"法.现举例如下:一、求线段的长度例1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知识点模棱两可的情况,如"射线与线段哪个长""0是不是最小的偶数""x=0是不是方程""0能被任何非零自然数整除吗"等等.许多教师往往出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轻描淡写地"冷处理",认为不必要理睬,在公开课教学中有意回避的现象尤为普遍.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教科书内容作了调整。前一节课先学习"线段中点""角平分线"的概念、数量表达以及用刻度尺、量角器等度量工具的作图方法,这节课则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来探讨:只用直尺和圆规,是否也能作出线段的中点、已知角的平分线?重要片段简述如下。一、师生合作——从模型到尺规:画线段中点教师用"平分器"模型平分线段AB,该模型可简化为等边四边形纸的对折,将图左右对折可以得到相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八年级数学研讨课的研讨会议上,其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就是"线段AB=CD"是不是命题?你认为"线段AB=CD"是命题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笔者认为:"线段AB=CD"不是命题,理由如下:1."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22页).这非常明确地说明了每个命题都必须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缺一不可,请问"线段AB=CD"的条件是什么?结论又是什么?你是把"线段AB=CD"看成是条件还是结论?2.凡是命题都可以判断真假.命题在高中教科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也  相似文献   

10.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证明(二)>中,出现了线段和差的证明问题,此后多次出现.从"求证一条线段等于其它线段的和差"问题的本质来看,大部分可以认为是"证明线段相等问题"的变形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有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和中位线.利用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可以将三角形分割成特殊的三角形或有特殊关系的三角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利用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可以证明一些常规方法不易证明的几何命题.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可以将三角形进行有效的分割.与"割"相对的是"补",分割和补形这两种图形的基本处理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应根据具体问题情境合理选用.一、四个几何命题的证明1.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相似文献   

12.
最值问题是近几年中考命题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压轴题常见的问题.本文从"将军饮马"问题出发,结合"垂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根据图形自身性质解决"最值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象"认识线段"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内容。鉴于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教材给出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的描述性定义。接着就给出了线段的表现形式,线段可以用—表示。观察众多老师的课堂教学,基本也都是按照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正>在初中数学中,我们研究过"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问题,我们称它们为最短路径问题.1一道中考试题答案引发的问题笔者发现,近年来的各地数学中考试题答案中,基本上是利用以上两个问题之一进行解答,例如下面这道中考题及答案:  相似文献   

15.
<正>线段和角是初中几何中的基本概念,也是《图形认识初步》这一章的重点.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几何知识时,往往有点不知所措.其实关于线段与角的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将角与线段的有关知识进行梳理,供教师和同学们参考.一、定义的类比从角和线段的定义看,线段为"两点一线",角是"两线一点"."两点一线"中的两点是指线段的两个端  相似文献   

16.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经常出现一些求最值的试题,本文以中考题为例,主要讲解了两种策略,即可采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和三角形三边关系等;利用函数的性质及配方法.  相似文献   

17.
1°是角的基本度量单位,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1°的来历?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一、复习:如何量线段的长度出示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提问:要知道这条线段有多长,怎么办?用尺子量。谁会量?请学生测量。小结:线段的起点和尺子的0刻度线重合,线段的另一个端点对着5厘米刻度线。如果把1厘米长的线段看作一条"小线段",那么大线段里包含5条这样的"小线段"。也就是说,这条线段的长度有5个1厘米,就是5厘米。  相似文献   

18.
高三不能用语文老师教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解释,也不能用英语老师说的what、why和How来翻译,更不像数学老师说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么简单……我们犹如蛹中之蝶,为展翅高飞做最后的挣扎,无奈、喜悦、痛苦、兴奋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我们比以前安静了,可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7,(49):25-26
本文通过实例说明利用对称性实现"化折为直""化斜为垂",从而解决线段之和最短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长头"辨     
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文献中有时可见"长头"一词,它实际上是5个同形词的重叠,共有"长的头部、长的前端部分""高个子""学识渊博的人""长头发""长久""经常""排行最大的""所赚的钱"等8种意义.这8种意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的关系,如第一、二、三种意义以及第五、六种意义;也可以是多词多义的关系,如第一、四、五、七、八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